铸魂育人,厚植常规-------后进生教学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8
/ 3

铸魂育人,厚植常规 -------后进生教学有感

张 蓉

四川省 广元市实验中学

摘要 教育就是学生走出校门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其他都淡忘了,而仍然留在心中的那些东西,也就是人一生中始终坚守的信念、原则和道义。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学路上,首先要给学生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先教育他们成‘人’,再教学使其成‘才’,强化目标引领,厚植教学常规,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给予学生“成”的力量和尊重学生“长”的过程,学生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复,不断巩固,不断内化于心再不断外化于行。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过早地轻易地给学生下结论,要为他们一生的幸福而教育。经过长期实践,学生找回了自信,心中有了希望和梦想,在学习的路上前进了一小步,在擅长的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关键词 铸魂 以文化人 以德育人 真情感化 后进生 厚植教学常规 筑梦学生未来

引 言

2015年5月UNESCO、UNICEF、UNFPA、UNDP、UNHCR等联合国机构在韩国仁川举办世界教育论坛,来自160多个国家的1600多名代表与会,大会发布了教育2030仁川宣言和行动框架:迈向包容、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2016年初我国正式启动研制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将“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之一。教育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顺应这种期盼,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个性的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因此,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创新的主导力量和新知识、新技术的主要传播者、创造者,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怎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怎样让三尺讲台连着世界?怎样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国一代?面对学生实情,怎样让后进生变先进,教他们三年,要为他们想十三年甚至三十年,便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话题。

正 文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校的生活很无奈”,面对校情和学情,绝大多数学生受学习基础、学习动机、个人禀赋、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学习、或者行为习惯上表现为后进,称之为后进生、学困生或者个性生。他们或多或少有以下表现:有自卑不自信、有冲动无行动、有关联无关心、有情绪无情感、有试题无问题、有冷言无冷静、有顽固无顽强、有自弃无自律、有反复无反省,有脾气无志气,有幻想无理想。在学习上表现为粗心大意、贪玩厌学、上课睡觉或走神、不善思考、习惯不良、信心不足、认知不够、偏科严重、思想懈怠,心理阴暗等。通过观察和多年实践发现:他们缺乏关爱、鼓励和认可,渴求得到关心、信任、赏识和重新被认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人性最深层次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印度智者克里希那穆提也曾说,好的教育达到的是一种“心灵的绽放”,教育指向的是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宽广,人生和人性的圆满与完善。“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朱永新也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在转化后进生的实践中,教师应该走近他们,听一听内心的想法,解一解内心的纠结,平等对待他们并尊重其人格,给他们一个健康温暖的环境,用最美的师心、师行和师魂,践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学会倾听、理解和包容学生,相信、鼓励并赏识学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 坚持铸魂育人,教育初心不改。

1.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一个好的教师应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教师,不只是有扎实的知识和仁爱之心,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更重要的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把思想教育贯穿教学的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不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惜节俭、善孝仁爱、谦虚礼让、感恩重诺、互助互赢、信人信己、知书明理、志在家国、学无边界。厚植家国情怀,筑牢信仰之魂,精神之魂,时代之魂和情怀之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先教育使学生成人,做一位善良、正直、友爱的学生、一位父母乐见的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孩子,即教育学生有人性,意识到生命个体的高贵,从而敬重生命,既珍惜自己的生命,又珍惜他人的生命。再教学使学生成才,做一位忠诚担当、奉献祖国的公民、一位能自食其力、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的炎黄子孙。敦促他们勤奋学习,不断进取,完善个人,提振精气神,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紧密融合,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赢得光明未来。

2.以情动人,以爱感人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教师,一定要爱自己的学生并严格管理学生,生活上关心、思想上知心,学习上上心,心里始终装着学生,让尊重和关爱触及到心灵,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温馨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发自内心的表扬,都会给学生精神上的力量,把当众的批评指责,换成事后的促膝谈心,让教育有温度。在肯定中蕴涵督导和引领,在鼓励中充满期望和爱戴,使他们更加喜欢、热爱和信任老师,从而更加努力去改变自己,迫使自己积极进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心热爱并鼓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心中没有学生,师生之间隔着一堵墙,即便老师讲得有声有色又有什么用呢?”。教师要“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不但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中更要做到真正爱学生,因“爱”而“予”,教会他们爱自己并学会爱他人。用真言、真理、真行教化,用真诚、真心、真情感化,在需要时以父母、以长者、以朋友的身份关爱他们并适时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解决所需,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谈话内容,不同的小秘密。这样他们感受到关爱,重新得到认可和鼓励,渐渐地消除了自卑,有了自信,在老师的激励关怀和影响下幸福健康成长,就会获得自身条件下的巨大成功。

尊重信任并赏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靠人的建树,教师要立德为先,树人为本,尊重树人的规律。作为教育者,尊重树人的规律尤为重要,教学中要赏识并敬畏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个性成长,尊重其人格,尊重其隐私,尊重其意见、建议和要求,用发现的眼光找到学生的兴趣特长,发现其潜能与个性。相信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相信每个学生的花期不同,耐心地帮他们打开眼界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得前程和希望。

理解宽容不歧视学生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教学中要科学而不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也不轻易去否定某一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歧视后进生。教育是一种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敞开心扉,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不能只充当一个纯粹的说教者,师生间互相理解,换位思考,对学困生适当降低学习门槛要求,允许犯错误并不断反复,给他们反思和纠错的机会并督促落实。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编辑错误,读懂他们没完成的故事,把成功与信心写入故事,帮助实现一个完善结局。暂时放宽对他们的要求,只要每天都在强化基础不断进步,这不是纵容是宽容,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期待。有了这份期待,便多了一份从容与平和,进而学生在心里上接受、热爱和信任老师而不排斥老师,他们就会主动学习,并努力接近完美。

二. 厚植教学常规,筑梦学生未来。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充分尊重、维护和满足后,几乎所有学生学习态度都明显改变,教师就要帮助他们订立底线目标-----现阶段可以完成的目标;进取目标----“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和挑战目标----实现进取目标后再拼博的目标,不断规范其学习行为,把学习常规根植于学生心里,悉心培养,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让用心反复的学习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他律到自律,摸索有效的学习方法,逐渐提升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并伴随一生。

1.用目标引领学生 学习有目标,未来就有方向,心中有希望,手中就有力量。 教师要帮助学生着眼当下谋划自我,畅想未来规划人生,为他们一生的幸福而教育,教他们三年,要为他们想十三年甚至三十年。立足当下一起制定短期目标,如周考,月考、期中、期末成绩,或者短期内自我的改变等,一起检查落细落实,小到课堂表现,细到一天记几个单词,摘抄几句好词好句,花多少零散时间学哪些具体内容;中期目标如高考想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需要考多少分,一起部署,适时警醒,向目标奋斗;长期目标如将来想干什么,靠什么维持生计,想为家人、家乡甚至国家做点什么。强化目标引领,培养为实现目标的持久力和忍耐力,在全方位、多要素、长链条的家国情怀中给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

2.用行为规范学生 俗话说:人生不怕起点低,就怕没追求。不怕专一的慢跑,就怕您还未动身。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人不一定都是赢家,但一定要努力去赢,即使走得摇摇晃晃,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然眼中坚定。作为教师,当立足学情,严格要求并反复强化后进生学习行为,使其把学习常规根植于心。

要坚持不懈地夯实基础,注重知识衔接。从音标、音节、词性、词汇的构成及记忆方法到简单句的六种基本句型(包括there be 句型),运用顺口溜和好记的数字歌,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学生乐学易记。例如,在讲系动词时,用123356(一是,二证明,三保持,三似乎,五起来,六变得)口诀把常考的20个词串起来,学生从此就记住了系动词。又如,用3、5、8、10口诀让学生巧记三种动词(在学习了系动词的基础上,学习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5种基本句型,8种句子成分和10种词性。在做短文改错时,用123456编成六个顺口溜,记住其中一个即可。再如,用24225概括15个连词.(两个并列或递进的词and/when)、(四个转折或对比的词but/yet/still/while)、(两个选择词or/otherwise)、(两个因果词for/so)、(五个平行结构either…or…,neither…nor…,not only…but also…,not…but…,as well as)。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画出思维导图,不断强化不断重复,让学生脑海中构建出这些思维导图,形成基本的学习框架,让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在掌握基本的、常用的、系统的语法知识后,进行语用语篇的学习,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要毫不放松地加强学习常规教育。课前预习,课中笔记,课后复习并整理归纳笔记;一周一次听力训练,学习听力话题词汇,掌握一种听力技巧;一周背诵一篇话题作文,掌握两个相关句型;一周一篇阅读、一篇完形、一篇短文改错,学习做题技巧,提升阅读能力;晨读十分钟、午练十分钟暮省十分钟(当天所学知识睡前在脑海里放影);一日几问:今天我大声朗读了吗?课前我预习了吗?课后整理笔记了吗?今天我复习了吗?是否已经想、查、看、写、说了;作业后及时总结了吗?是否弄懂了老师面批指出的问题;今天纠错了吗?是否写出原题、找到错因和正确思路、举例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了一遍;今天我记单词了吗?小组长检查或者老师抽查是否过关;今天我摘抄了吗?是否积累有好词好句或者自己喜欢的内容;今天,学习中找对方法了吗?有没有请教师生解疑;今天和同学互学互助了吗?是否结对帮助了同学。常反思:考试后,我认真查摆问题了吗?是否按老师要求认真分析试卷找出错因(审题性错误、知识性错误,运用错误或者马虎等),并在老师的谈话分析后不断不改进,每一次考试是否克服了一个毛病,并完成了既定目标。

要持之以恒地加强书写练习。后进生中,书写也是一大难题。坚持让学生一日一练字,一天五行,从字母到单词,从句子到段落,再到文章的练习,从标点符号到卷面,都规范要求并不定期举行书法比赛,优异者的作品张贴外墙参观并适当奖励。

3.用习惯成就学生 先预习后听课,不复习不作业、不检查不作业、不小结不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没有守时的习惯,就会浪费时间、耗费生命;没有守信的习惯,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没有坚定的习惯,就无法抵达成功的彼岸。让他们明白:理想信念源于坚守,成于磨砺。坚持,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证明给谁看,而是一路奔跑,总比原地踏步好。没有付出的习惯,就很难得到回报;没有自律的习惯,就不易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没有反思的习惯,成长的路上会走得更慢。

4. 用能力提升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追求人的自我完善,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使学习者具备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弓满方能射远箭,石坚才能堪重压。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要不断增强学习本领,讲方法,提效率,善于归纳梳理、比较辨析、掌握规律理解记忆,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学新知新创新。在终身学习的新时代,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学习态度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方法和对学习的情感投入,实现学生不同情景的学习,教室内外,学校内外,书本内外,线上线下,多角度多维度扩大视野,获取更多知识,变“学会了”为“会学了”,由乐学到好学再到善学,后进变先进, 教学实效就落地生根了。

结 论

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成”的力量和尊重学生“长”的过程,只要点燃后进生内心无穷的火把,抓住社会热点,激励他们用已知探究未知,有了学习的紧迫感并坚持下去,就有不同的收获。实践证明,在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前提下,班级有了维护力和凝聚力,学生也有了学习的动力,课堂睡觉现象几乎杜绝,他们有事可做了,每天进步一点,慢慢的就成长起来了。有的书写前所未有的好,或者超越了成绩好的,成为了书写的模范;有的积累了很多谚语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语言;有的词汇也丰富了不少;有的会学了,退出后进行列并向先进迈出了一小步。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并向中长期目标奋斗。 让我们以赏识为舟,以信任为帆,摆渡教育梦想,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前行,为造福学生的一生,使其为净化、亮化、优化和美化未来人生而做出点滴努力。

参考文献:

1.朱益明、王瑞德,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规划到实践。

2.李镇西,教育的力量。

3.朱永新,新教育。

4.邵淑红,语法知识整合教学用书。

5.韩忠玉,信心教育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