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思想评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8
/ 3

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思想评析

黄闻宇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沙坪坝) 401331

[摘 要] 太平天国运动以宗教为依托,在拜上帝教的影响下聚集了大批底层民众信徒,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拜上帝教作为洪秀全所创立的宗教,思想层面上具有三个较为突出的特征。一是作为起义运动,宣扬反清排满的宗旨及人人平等的思想,二是作为宗教,有典型的迷信思想及劫变观念,三是中西结合,以外来的基督教为蓝本,杂糅本土的传统思想。


关键词: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思想;评析























鸦片战争后,华夏大地上的民族矛盾被迅速地激化,适逢基督教从中国南部地区传入,洪秀全在屡试不第后接触到这一宗教,基督教经本土化变革后的拜上帝教遂应运而生。而作为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运动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随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自金田起义始,至定都天京,在太平天国运动逐渐发展至高潮的这一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群起而从之。那么,在人民广泛响应的背后所映照出的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清王朝封建统治腐朽不堪、帝国主义列强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外文化激烈碰撞的特殊形势下底层民众们对于天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宗教思想所产生的心理认同,“清后期日益严重的贫富差别与阶级对抗导致了更多人从既有村社组织中离析出来, 成为流民、匪盗, 从而奠定了拜上帝会的群众基础。”[1]众所周知的是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起义运动,然而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宗教层面所起到的作用亦不可被小觑。拜上帝教作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理想和宗旨口号的宣传工具,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发挥了相当不俗的号召力,并得以迅速传播。在晚清时期底层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的拜上帝教的思想有何特征?在这里,笔者将结合晚清民族矛盾、社会底层群体、中外宗教观念及中西文化区别等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略做评析。

  1. 反清宗旨及平等思想

“均田免粮”作为传统的古代农民起义口号,易于为中下层民众所理解和传播,一直以来都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在其背后所蕴含的无非是十分朴素的农民阶级平等思想。“天国诸人都起下层社会中。大凡下层社会中人,都抱有均平富及平等的思想。”[2]而诞生于土地兼并加剧、资本主义开始入侵、白银外流物价飞涨、苛捐杂税剥削深重、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太平天国运动,并不例外地继承了这一思想。“自古上帝人人共,何得君王私自专;君王拜得,庶民亦拜得。” [3]拜上帝教作为太平天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很自然地承载了洪秀全得以有力号召广大底层人民起义的平等思想。“约之为兄弟, 诱之以拜上。”[4]平等思想也使得底层以宗教为纽带获取身份认同的“兄弟”般的联系更加紧密。此外,推翻传统社会秩序中上位者所具有的权威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举动象征着反对严苛的税收剥削及封建等级制度压迫,“天王下凡为真命主, 诛灭妖魔, 化醒天下, 抚绥万邦, 同享真福。”[5]这样打破了思想桎梏且具有冲击力的平等口号是最能够对广大底层人民群众产生吸引力的,如此以来,太平天国运动受到封建主义压迫和帝国主义剥削的底层民众群起响应,这一局面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

十七世纪以来,满清作为入关政权,以占全国人口少数的满族联合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民族压迫性质的封建政权。在晚清时期汉族地方督抚权力扩大的形势出现之前,“防汉”政策得以执行和贯彻,一直是满人贵族在上层建筑的部分中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随着时间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满清的统治已经愈发腐朽。对外丧权辱国,无力对抗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入侵,放弃禁烟主张,任凭贸易逆差不断增大后造成巨量的白银外流,继而引发物价上涨,政府收支难以维系,苛捐杂税层层加码,底层民众的生活陷入困苦。值此之际,中外民族矛盾愈发加剧,太平天国运动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爆发。“拜上帝教信徒变成太平军战士, 以前的传教骨干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领导者, 矛头直指满清统治者, 最终实现了宗教运动向政治革命的转变。”[6]在拜上帝教的宗教团结下,底层人民揭竿而起,反抗满人贵族政权的压迫统治,“攻击满洲人,颠覆清皇朝世袭的旧统治秩序”[7]。汉族群众的民族意识借助拜上帝教的思想宣传,从而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觉醒。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路向北发展形成的起义高潮中,下层民众云集响应,兵锋直指南京,起义的队伍也从最初的数百人发展到一百余万人。南方广大汉族民众从心理层面上也易于对反清排满的主张产生共鸣。可以说,广大民众心理天然有着对非我族类群体的排斥,那么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底层民众群体身上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拜上帝教的集结下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得以宣泄而出。

二、迷信思想与劫变观念

作为一个宗教,拜上帝教的内在导向是必然指向迷信思想的。“在中国社会,‘天’或称‘天神’‘天帝’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受到中国人的普遍信奉,对其极为尊崇。这种敬天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并熟读古书的洪秀全也持有这一观念。”

[8]中国人自古有敬天的思想,而拜上帝教的理念中,将上帝等同于“天”,引导教众来礼敬,恰是迷信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在拜上帝这一点上, 即以上帝和“天”混同而消除或减轻了人们对上帝的生疏感。”[9]从而进一步扩大拜上帝教在民众之间的宣传影响力,其他方面,诸如拜上帝教利用宗教宣传把清朝的皇帝矮化为“阎罗妖”之举,宣扬信仰上帝可以升天而享富贵的宗教口号,“在太平军看来,满族人是上帝的敌人,清朝的皇帝妄称上帝的名字,亵渎了神名。”[7]这些都是利用宗教迷信,诱导底层民众入教或借机达到打击封建皇权的政治目的,“宗教信仰不仅支配着他们的行动,从更广泛层面来看,也影响着他们对于这场战争的理解,引导他们最终找到这场战争的意义。”[10]由于古代社会素来是上层统治者握有最大的话语权,下层民众识字率极为低下,不具备传统的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素养,“缺乏科学技术的农民面对自然灾害时只能祈求上天赐福,因而也有根深蒂固的迷信心态。”[11]且以《易经》为代表的谶纬之学自上古时期诞生之初便长盛不衰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此历史语境下的大众是完全没有现代科学信念和唯物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的。也正因如此,在这一时代的人民来说,迷信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日日有衣有食, 无灾无难, 今世见平安, 升天见永福。”[12]“洪秀全不仅借用基督教的革命因素来发动农民起来斗争,同时他还利用基督教义中的迷信观念来编造神话,而这种编造神话的做法对于当时的中国普通民众来说又是可以信服的。”[13]经过神话的感染和粉饰,拜上帝教所主导的迷信思想对下层民众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改造才更显著地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

较为有趣的是,宗教领域最为常见的劫变观念也普遍地展现在拜上帝教的各种口号当中。无论是外来的基督教,长期本土化转变之后的佛教,还是中国本土原生的道教,都无一例外的会有劫变观念主导下的灾难与末世等宗教概念。“拜上帝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的共性还表现在重视现世和利用劫变观念发展信徒方面。”[14]拜上帝教是充分继承了这一特征的。“人将瘟疫, 宜信者得救。”[15]“世人肯拜上帝者, 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 蛇虎伤人”[16]拜上帝教从不可知论的立场出发,宣传不信上帝则不可避免灾厄,利用下层民众对于信仰救赎的渴望来扩大自身的宗教影响力。遍观古今中外,劫变观念向来是不缺乏信众市场的。某一宗教大力宣传符合自身宗教观的劫变观念,并使之深入人心,这也成为了一种有力地团结教众的方式。在太平天国治下,拜上帝教也是会通过蕴含劫变观念的各种宗教宣传以争取民众信任的。


三、杂糅本土的传统思想

“洪秀全所创建的拜上帝教实际上是充分吸收了基督教原有的形式, 而内容则完全充斥着民间封建迷信的“本土化宗教”与传统的孔孟道德原则。”[17]作为拜上帝教的创始人,洪秀全自小在封建礼教的规训之下长大,自身长期受传统文化思想熏陶,其人生早期便一直醉心于科举,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后虽一度大举反对孔子的旗帜,但囿于个人早已成型的文化属性和见识,在定都天京后也大兴封建等级制度和名教尊卑的落后腐朽制度,规定“东王西王各十一妻, 自南王至豫王等各六妻, 高级官员三妻, 中级官员二妻, 低级官员以及其余人等各一妻。自高而低, 依级递减, 上多下少, 切莫妒忌。”[18]并下旨直接提倡“总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19]

“上帝教也受到了传统信仰的影响,其中洪秀全与上帝的父子关系、与耶稣的兄弟关系,还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父子、君臣观念的影响。”[11]如此,可以说受儒教的潜移默化影响不可谓不深。经过这样内在脉络的影响,封建道德和君臣之分一类的思想便绝无可能在拜上帝教中消除,并且只会出于维护天王个人的现实权威至高无上等目的而变得牢不可破。洪秀全起先是因自身屡试不第而转投基督教怀抱,继而大肆反对孔子,最终却大开科举并为维护统治而变相强化了孔孟之道的宣传,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十足的讽刺。总的来说,拜上帝教具有明显的本土特征,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下历史的现实选择。洪秀全创教伊始便不断将“基督教”进行有天平天国特色的本土化革新,他最初并不是完完本本拿来用的。也就是说,草创之初的拜上帝教初始就是区别于一般认知中的基督教的。正如欧洲人最初在听闻太平天国以基督教立国这一消息之后全体沸腾,到后来指责拜上帝教是对基督教上帝的亵渎,故而不可将两者同等视之。随着起义运动的高潮到来,为方便对广大起义区域的管理和提升军队组织度等原因,洪秀全将本土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力提升并引入到他所主导的拜上帝教中去。“这位上帝虽然穿着基督教文化的外衣,但体内依然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20] “太平基督教离不开洪秀全的努力。通过使用语言,及这已转译的基督教概念,他把他的宗教异梦与其所处的中国传统相融合。”[7]因此,可以说拜上帝教是具有一定基督教教义并杂糅中国本土传统思想的宗教结合体。


结语

太平天国肇始于金田起义之初,破灭于天京沦陷之际,一路之风云乍起与波澜壮阔自是不必多言的。拜上帝教的宗教思想在此期间也处于一个不断流变的过程中。如早期为号召底层民众抗清,会着墨于排满与平等思想的宣传,“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前,拜上帝教由于跟广大人民的愿望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曾起过巨大的号召和凝聚人心的作用。”[21]而越到后期,拜上帝教越发沦为天国上层权力斗争和维护统治的工具,“洪秀全在变乱后, 实行洪氏家族的专制统治, 使农民政权走向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22]这时,封建等级秩序和传统伦常观念就不可避免地被持续强化于对教众的宣传中。而迷信思想与劫变观念则作为宗教天然属性,在天平天国时期拜上帝教的表征中是一以贯之的。“它既不同于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 又十分依赖于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 而自身缺少严谨、清晰、确定的趋向和思路。”[23]拜上帝教大致有一个复杂而模糊的定位,而这样处于两种文化形态之间的摇摆,或许从某个角度揭示了它归于失败的缘由。

太平天国运动虽失败,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幕后推手拜上帝教的宗教思想特征仍是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唐晓涛.神明的正统性与社、庙组织的地域性——拜上帝会毁庙事件的社会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2011(03):4-26+160.

[2]吕思勉.中国近代史1840-1949(第1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天条书》.

[4]曾国藩《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

[5](清)杨秀清.太平救世歌, 转引自:杨家骆.太平天国文献汇编.第一册[Z].台北:鼎文书局, 1973.

[6]万东升.近代拜上帝教与基督教在江苏关系研究[J].西部学刊,2018(12):45-50.

[7]托马斯·H.赖利.上帝与皇帝之争——太平天国的宗教与政治(第1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8]吴彤.论太平天国拜上帝教的创立[J].史学集刊,2020(06):63-72.

[9]王强国.太平天国拜上帝教与西方基督教的差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4):73-76.

[10]高万桑,罗阳.战争、暴力与救劫——太平天国战争(1851—1864)时期的宗教表现[J].宗教学研究,2020(01):246-251.

[11]党明丽.从心态史学看近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121.

[12]《太平天日》《太平天国印书》 (上) 28、30页

[13]刘美英.洪秀全拜上帝教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联系[J].中州学刊,2010(05):277-278.

[14]陈瑞芳.试析中国民间宗教对拜上帝教的影响及二者的共性[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01):43-46.

[15]太平天国:第2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7:689.

[16]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17]孙尚扬.封闭的基督徒与单方受益的儒耶对话——以黄保罗的研究为例[J].哲学研究.2009 (05)

[18]《洪秀全集》, 第227-228、141页。

[19]太平天国印书 (下册)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79.

[20]汪志国.期望.改正.敌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4):30.

[21]陈玲.拜上帝教与太平天国的成败[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29(04):70-72.

[22]徐修宜.论拜上帝教的二元化领导[J].安徽大学学报,200

1(05):66-69.

[23]宋德华.拜上帝教:中西文化畸形结合的产物[J].学术研究,2002(08):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