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2

浅谈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

王若男 杨明霞

南京慧龙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1

摘要:城市灾害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系统工程的“边界”理论,本文对城市的防灾空间规划系统进行简述,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仿真调控,建立了多层次、多目标、多调控的防灾规划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策略,以促进城市防灾工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灾害;空间规划;防灾工程

引言:城市防灾是关系到城市安全的重要课题,起初,人们对灾害的控制与研究多侧重于灾后的缓解,以应对突发事件为重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重视灾害风险管理,城市防灾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成为城市防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防灾空间规划是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城市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制度,以评估现有的防灾体系是否完善,以适应新时期的城市灾难。

1.城市灾害的特征

1.1突发性

大多数城市灾害具有强烈的突发性,使城市的防灾工作变得非常艰难,如地震、爆炸等突发事件,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城市造成严重的灾害。

1.2衍生性

城市灾难常常与其它灾难的发生产生连锁效应,例如台风带来的暴雨、地震引发的山崩、海啸、洪水或干旱后的鼠疫。其衍生性与灾害类型、灾害强度、灾害发生部位有很大关系。比如,在城市中,不仅会对地面建筑物造成直接的损害,也会对城市的生命线建设造成威胁,进而引发诸如城市火灾之类的次生灾难,其危害比原生灾难还要严重。

1.3高损性

灾害的破坏强度与区域的位置和密度有关。一般来说,人口密集、建筑密集、生产力密集的地区,同一类型的灾情所带来的损失就会更大。当地价愈高时,政治、金融、通讯等公共设施愈密集,其损失愈大。

1.4扩散性

城市灾难的空间效应区域,通常要比其产生的区域大,甚至可以达到的区域,这就是城市灾难的扩散。如果一栋大楼着火,会引发附近的建筑物火灾,甚至引发爆炸。

2.城市防灾空间存在的问题

城市灾难是新世纪社会中一种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毁灭性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灾难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目前,我国城市防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都是以消极防御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而对灾害的预测和整个过程的参与还不够充分,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中,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往往落后于城市的空间规划,致使防灾减灾工程只能被动地顺应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不利于防灾减灾。因此,防灾空间规划设计不合理,设施设置不完善,防灾减灾需要难以实现。没有足够的重视灾难的后续反应。新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防灾工作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在第一次灾难发生后,要进行后续的追踪和处置,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难。

2.2危险源判定滞后

与传统的防灾减灾相比,城市人口聚集度较高,灾害环境复杂,新的风险源也较多。然而,目前的城市防灾工作仍以“粗放”的方式处理,主要集中在诸如地震和火灾等传统灾害上,而忽视了各种灾害的减灾手段。在防治工作中,由于缺乏对新型危险源的分类、程度和方案的研究,缺少识别、分析和处置流程,以及对精细应对措施的评估,造成了新的城市新灾害的处置方法难以达到应急处置的需要,从而造成了新的灾难。

2.3规划预防性缺乏

在防灾体系的整个过程中,应把预防作为首要任务,而目前的城市防灾空间规划大多侧重于实用性,而在灾难发生后如何进行救灾。在防灾计划阶段,防灾知识的传播、防灾资料的收集、灾害风险评估和防灾培训等方面的工作都很薄弱,灾害的防灾信息收集机制很差,很难在灾前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导致灾害的损失。

2.4防灾空间规划层次不明晰

城市灾害空间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必须遵循整体的原则。目前的规划策略和微观防灾设施的布置并不密切,而对灾害空间规划的安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考虑,存在着规划的日常运行与防灾转化不流畅、布置点位不准确、布置数量不合理等问题。各种灾害防御机制的设置重复,各灾害管理单位之间的分工不清,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交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

3.城市防灾界壳系统

对城市灾害空间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说明了目前我国城市灾害防治空间规划尚不完善。本文试图运用界壳理论,将城市灾害防御问题转化为界壳行为,并对其进行模拟,对其进行防灾设计,以防患于未然,做到日常防制,确保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当一个系统的边界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不断地发生改变,当一个城市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也就是灾难的时候,它就会立刻产生一个边界层。系统并不与周围的环境隔离,可以说,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性的,利用边界理论,任何一个系统都能在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中进行元素的交流,并且这种交流是长久的。特别是在城市,人口的流动,资源的交换,信息的传播,让这个城市充满了生机。因此,建立和仿真城市灾害防御系统必须坚持开放的原则。

(1)在城市外环境遭受灾难时,考虑到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如果对城市造成严重的破坏,则会对其进行阻隔,同时,还会改变系统的入口,防止灾难造成的损失。同时,也可以让居住在城市中的人,进入到城市的避难所中,以抵抗外来的灾难。(2)如果发生了大规模的灾难,比如地震、瘟疫、洪水等,那么,界壳就会发生变化,必须要打开界门,让附近的救援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进入系统,防止人类的伤亡,同时防止灾害的进一步的破坏,必须加大界域的信息量,将灾难的消息传递出去,以便得到更多的帮助。(3)在城市内局部地区出现灾难时,增加对本地区救灾资源的投入;同时,在防灾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可以打开邻近的界门,以保证灾民在灾难发生后,及时向邻近的安全区迁移。

4.应对策略

通过建立边界体系模型,模拟城市内部和外部灾难时的边界壳体,对城市防灾空间的规划与调整方案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使防灾体系具有灵活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防灾中的问题。(1)将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在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前规划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防灾避难空间。当外界环境遭遇灾难时,全城的资源运行与防灾工程相结合,达到了平战相结合的目的,从而有效地阻止灾害的继续发生。(2)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灾害进行系统化、分级、精细监测,包括:内外、局部、全局、一次性和连锁、传统与新型等。特别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灾难类型,如传染病的爆发、恶意信息流的处理,以及对地壳的控制。(3)将城市灾难防御空间视为一个隔离体系,在系统内部进行均衡布置,使避难所之间的间距合理、迅速畅通、相互呼应。这样,一旦有什么灾难,他们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的藏身之所,以提高自己的自保能力。其它地区可以通过边界的行为迅速撤离和营救,提高彼此的救护能力。实现宏观规划、中观规划、微观规划三者有机的有机结合,形成综合防灾减灾的城市空间结构,将各大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分区,形成中央避难、固定避难、紧急避难三大避难区,确保救灾工作的正常进行。

结束语

目前部城市防灾空间规划建设已成为城市安全、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防灾空间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用界壳的概念,可以对城市的灾难进行系统的控制,并发现目前的城市防灾空间规划中的问题,降低潜在的灾害因素,并根据社会的变化,进行深度的改善与调整。建立以防灾为重点的城市防灾空间规划,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入,将防灾体系转变为动态防灾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元, 颜冬. 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初探[J].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4):33-36.

[2]贺庆. 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研究[D]. 湖北工业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