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文化课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2

小学数学文化课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张俊慧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月川小学 572000

摘 要:学科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文化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数学规律,利于学生主动吸收数学知识,利于学生可持续学习。本文尝试以小学高年级数学为例,简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建议,旨在提升教学活动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培养

引 言:

数学学科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特征影响下,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中需要积极克服的一大问题。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处于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同于中低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高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教授,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基于此,要求数学教师能够构建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全新教学环境。

1.营造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

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者的潜力,而只有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也是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因此,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教学目标的小学数学课堂中,要求教师建立平等师生关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导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持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息》课时教学活动中,首先制定个性化练习计划,要求学生依据自己零花钱的金额,计算这些钱存入银行1年、5年、10年后可以获得的本金和利息,这种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贴合,对学生能够产生吸引力,同时让学生基于生活化问题应用利息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体现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价值。这个题目的完成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在参与完知识教学环节之后都能够自主完成习题任务,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问题难度:“如果现在你有2000元要存入银行一年,利率为3.25%,一年期满可取回2065元,到期后你打算把本金和利息一同再存入银行一年,利率不变,如此3年,最终你可以总计取回多少钱呢?”,为降低解题难度、避免挫伤学习自信心,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商解题对策。如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或者经由教师指导后掌握本题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继续增加银行每年的利率浮动的条件,再度增加解题难度,最后可以拓展延伸问题,依据不同利率、存储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制定收益最高的存款方案等。本课时我们通过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循序渐进提高问题难度,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呈现阶梯式发展走势,使教学指导过程契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目标。

2.充分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

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这个节段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所调整,要引导学生从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上逐步转变,为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思维导图是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展现内在的思维过程,激活学生的直观思维、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知识点,形成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

首先,课前预习阶段,应用思维导图制作预习导学案,明确本课时教学知识框架,归纳重点和难点,为课上教学做准备。

其次,课堂教学阶段,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堂教学阶段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导知识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养成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以“几何与图形”的复习课为例,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汇总几何图形的性质、计算公式,以对比、归纳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复习框架,提高复习课指导效率。

最后,课后学习阶段,思维导图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后巩固学习的思路与资源支持,教师制作思维导图或者给学生提供半完成状态的思维导图,都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巩固记忆知识。

3.充分渗透数学思想引领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利于学生把握数学规律、知识原理,因此在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数学思想渗透的教学手段[2]。以小学阶段常用的类比思想为例,类比思想是指将两个或两类具有相似之处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类比方式可以衔接新旧知识、区分相似知识点、引发思维冲突、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在《百分数》知识教学中,可以和小数知识进行类比教学,寻找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并区分属性差异,比如可以利用常见的购物情景,引导学生尝试基于打折问题,比较“7折出售”和“降价30%”的含义,让学生在类比与转化百分数和小数的过程中深化认知、形成思维。

4.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思维

数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学做结合”的学习方式,让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习相结合,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空前突出,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操作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更利于学生有效吸收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原理、规律

[3],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善于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如《统计表》的课时活动中,可以确立“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主题,然后要求学生收集家庭用水的数据,参与数据统计过程,以此为基础总结数据统计结论,并观察家庭生活中可能存在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分析具体如何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基于家庭用水情况统计,小组合作调查有关社区、各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用水情况,深入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发展数学思维的广阔空间,同时渗透节水环保理念,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真谛。

结束语:

综上,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小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逐步养成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归纳概括思维等多元数学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顺利吸收数学知识、把握数学规律,最终形成核心素养。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思维训练环节不受重视,教学者更关注知识教学过程,而想要完成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的转变,要求我们重视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目标,积极转变传统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军华.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154-155.

[2]张利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魅力中国,2017,(03):139.

[3]洪欣欣.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中的使用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