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融合教育的“融点”在哪?——对做好山区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2

山区融合教育的 “融点”在哪?——对做好山区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

曹启城

浙江省泰顺县培智实验学校 325500

【摘要】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最明显的潮流之一,近几年各地大力推行融合教育,更深层次彰显教育公平、民主思想,获得各界大力支持和响应。但由于观念弱后、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实际推行效果并不理想,基于现状提出符合山区特色的融合教育有效措施和创新机制。

【关键字】 融合教育 创新方式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校”)的老师来说,让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回归普通学校(以下简称“普校”)并融入普通生活应是最大的目标和成就了。融合教育是架通特校孩子回归普校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的融合教育却往往遭遇这样的尴尬:一是普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班级中学习障碍或行为偏差的个别孩子存在明显的排斥情绪,甚至合围向个别孩子家长施加压力——把孩子推向特校;二是普校不愿接收特校回归的孩子。诚然,个别孩子可能是更适合接受特殊教育,但现实是以上行为的出发点大都并非出于教育本身,而是个人的情感意愿,融合教育也就很正常地出现了“顺流”——普校流向特校,而特校向普校的融合却成了“逆流”——好难,甚至无法企及。

融合教育,究竟该融向哪边?如何才能达到融合教育的本义?我结合多年的特殊教育工作经历,粗陋地阐述融合教育的“融点”所在。

一、成因分析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普校中学习障碍或行为偏差孩子和特校的孩子统称为“特殊儿童”。特殊儿童在普校中的艰难生存状态,以及特校学生向普校“逆流”难,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一是评价压力。用普通教育的标准来衡量特殊儿童,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存在感就是强有力地拖住班级的后腿。由于存在考核等方面压力,从情感上普校教师不乐于接受,更难接受来自特校的孩子。

二是家长压力。由于个别特殊儿童在行为上表现有异于普通正常儿童,同班孩子家长的内心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以致向学校施压。

三是观念压力。“跟不上”“被排斥”“没必要”等观念都可能成为特校孩子向普校融合的障碍。

二、具体措施

一是观念引导。融合教育是特殊孩子技能习得、行为矫治、身心发展并最终可能性地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个人条件基本形成的前提下,尽早介入融合教育,将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因而,融合教育的主流是特校融向普校,而非普校向特校的一推了之。

二是制度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做融合教育渠道的建立者和护卫者,要把融合教育纳入教育整体工作,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督导,特教特办,制订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做到了经费足额拨付,各种活动提供全程绿色通道,各项政策、制度高效落实,构建了科学完整的支持保障体系,保障了融合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是条件跟进。融合教育不是普校对特殊儿童的简单接 收,更不是与普通孩子同班同学便是。在技术条件上,融合教育应有别于普通教育,部分学生需要有专业的功能教室辅助教学。殊教育资源教室是推进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支撑,对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每个乡镇(有需要)至少建有一个资源教室,接收5名及以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资源教室。具有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咨询、个案管理、教学心理诊断、拟定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支持、学习辅导、个别补救教学、康复训练和教育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以满足普校里有显著个别差异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三、创新形式

(一)协同式的合作关系。在随班就读工作中,一般指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与普通教育随班就读教师的协同合作,共同为身心障碍学生提供所需的服务。每学期不定期开展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巡回检查,一为试点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诊断性评估;二为资源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助推该校随班就读工作有时效性的发展。个别化教育服务是尊重特殊儿童特点的最恰当的特殊教育服务。每位资源教师必须与个案的任课教师一同制定和实现帮助身心障碍儿童矫正和发展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在集体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小组教学突出重点、个别化辅导精准到位,再通过反复诊断评估提供必要的补救教学和康复训练。

(二)无障碍的教育环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无障碍的教育环境和公平发展的机会,不仅要注意克服教育设施及共同学习生活中的有形障碍,而且要努力建设歧视、排斥、孤独、恐惧、无助等无形障碍。无障碍教育环境包括:

1、校园环境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包括斜坡道、扶手、无障碍卫生间、低位设施等。

2、营造尊重、理解、接纳、平等、融合的教育环境和心里支持氛围(消除歧视、心理障碍),营造多交往,少隔离的无障碍心理环境。

3、建设教育教学支持体系,班级融合学生即要纳入普校教学管理又要与特校学生一起评估,实行个别化教学,建立个人档案进行个案管理。

(三)人性化的融合教育。特殊学生也是普通学校的一员,而不能从普通教育分离。让身心障碍学生从特定机构、特殊学校转入普通学校。从特殊教育班转入普通班。通过转介服务、合作咨询协同教学、同伴指导、部分参与,以及设计改变情境等方式,促使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能有最大的互动,已达到融合教育的最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