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观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2

论价值观教育 与中国传统文化

陈雪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十七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 27110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立足实践着眼当代发展,有针对性对不同群体进行教育引导。

关键字:价值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缺乏价值观自信,就会失去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难免陷于莫衷一是、行无依归的境地,进而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个各种观念思潮相互碰撞激荡,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无时不在,软实力的竞争和价值观的较量愈演愈烈的年代,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呼唤,回应人民期盼,理所当然地要成为主心骨、主旋律。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13亿人民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价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真理力量。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谈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部分重新进行提炼、整合,无疑会对匡正人心发挥正能量作用,成为践行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力量和心理基础。

一.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

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以及“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推崇仁义礼智信。正是这“五常”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准确、完整的认识和把握仁义礼智信,才能领悟中华美德的精髓。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认为,人就是敦厚慈爱,义就是坚持道义,礼就是守礼敬让,智就是明智明辩,信就是诚实守信。其中,通过五常之一的礼来实现教化,是传统礼教中国的突出特征。“礼”在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具备高于法律的意义,因为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是人日常的接触习惯,是价值判断标准,是辨别是非的尺度。”除此之外,传统道德中还有许多珍贵的闪光点,存活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中。诸如安贫乐道的精神就可以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实现心灵安顿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道德精神不仅强调个人道德情操的意义,还将其上升为社会伦理价值,并由此形成一系列个人修养方法和家国同构逻辑。循着内圣外王的精神方向,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核心,中国人强调道德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要求身体力行,并把个体道德修养看作是整体国民素质提高、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知晓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历史学家柳诒徵在《论中国近世之病源》中说:“今日中国社会重要问题,不在信孔子不信孔子,而在成人不成人,凡彼败坏社会国家者,皆不成人者所为。”后两个“成人”指的是道德人格的养成。成人的过程是其社会道德内涵不断扩充的过程。成人的最终境界是一种实现立身正心、推己及人的社会责任和自我理性约束。为达到这一境界,要重视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潜移默化进行道德精髓的涵化。

对于广大的未“成人”对象即青少年,应该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使其先成人而后成才。针对这一受教育对象,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学校教育,传播方式是书本传授。

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第3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此之外,鼓励青少年参加校内外国学实践活动,多体验,多感悟,重点是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

对于脱离学校的成年人来说,许许多多的途径能进行国学的“补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微信、微博和电视节目、动漫、演出等,正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以较为轻松愉快的方式收获思想启迪,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值得关注的是,当今,互联网重构了人和世界的关系,沟通方式和信息传播呈现高度微观化、个性化、日常化的特征。传统文化精髓需要在当代文化语境和移动互联网传播趋势下解读,以具体生动的案例讲好中国故事,最大限度寻求情感对接点的价值诉求共鸣点。因此,重视这一发展趋势,因时而变、因势利导,探求传统文化中道德精髓的当代解读。

三.立足实践,当代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突出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诠释、印证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等,对于匡正社会风气和教化民众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要辩证统一地将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全面认识、分析批判、继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自我更新为现时代服务。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新出新,”创造出最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 坚持维护和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儒家文化中的孝悌忠信、道家文化中的上善若水、佛家文化中的慈悲为怀,都扎根于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要善于抓住影响国人性格的文化禀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充分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又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讲话中提到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说: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同时也要明确,防止西方价值观渗透,并不是说全面否定西方优秀文化,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够与当今世界文明进行对话交流。


参考文献

[1]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光明日报,2014-04 -02

[2]孙金荣,杨棣,赵金科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新华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02-26

[4]刘玉萍,张盛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向度.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