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3

文化自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华露

中共扬中市委党校, 212200

摘要:党校作为培养党员干部的主要途径,其功能与意义不应该仅限于自身工作实践的转化及特定理论知识的传递。最关键的问题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取向。在贯彻落实“四个自信”的大背景下,党校的思想教育任务就应该着眼于文化自信,创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并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理念形成的主要任务。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员干部遵循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国家更好发展。

关键词:党校;党员干部;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在哲学层面上,文化自信是对通过现实检验的文化实践主体的总体肯定。这种同一性可以分为理论同一性和实践同一性。理论认同还包括对文化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确认。实践认同是对“一切”文化功能的自信,是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政党的执政和国家的振兴离不开对这一“更基本、更深和更持久的力量”的深入理解。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利用中国文化,弘扬文化,创造新文化,更好地推动新时代的社会实践。因此,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顺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精神为指导,赋予自己的中国文化以崭新的时代品格,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凝结了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部精神力量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民族自信,促进民族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文化队伍的关键策略。党组织是指导当前中国发展民族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领导核心。在一个党员中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党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执政党增强自我建设能力的重大要求。各级党校将作为培养和轮换共产党员和组织管理干部的主渠道和阵地,要突出社会主义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教育,自觉完成在党员队伍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要任务,并在增强社会文明自信度这一重要历史任务中,充分发挥应有的领导功能。

二、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性

(一)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指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精神感受和科学的人文态度。主要体现在中国历史主体民族对中华文明精神的热爱和向往,对中华民族传统人文价值的认识和认同,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勇气和信心,实践和弘扬中华文明精神。在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应该以文明信仰为基石。没有信仰的人永远站不起来;一个缺乏自信的中华民族,永远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中国,自信主要是指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

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体现。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炼,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指引和现实导向,活生生地体现着执政党和中华民族人民坚定不移的文化信心。自信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思想的坚定信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现实价值与科学社会价值互相兼顾的价值观,其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社会价值的独特吸引力。而且,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上。这也是一条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全面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前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此外,马克思主义还站在社会道德的制高点,明确了社会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的基本价值目标。"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导向,和实现社会主义人的高度自主和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体现和基本需要。是指一种政党,一个国家,或者一种中华民族对人生价值与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而马克思主义学说显然可以引导着当代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可以始终如一地指引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也可以对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自信,也是出于人类对我国传统人文价值观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并非没有源头的水,也只是没有根系的树,这是不可以一夜之间实现的。它是我国历史文明长久积淀的重要成果,承载了大量我国传统文明的文化基因。在五千余年的持续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华民族文明孕育了大量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我国传统文明,并赋予了我国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历史文化底蕴。以“三个代表”为主体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大批我国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并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以爱国主义理念为内在核心的中华民族精髓,仁爱、以人为本、正直、公正、平等、和谐的基本价值要求,以及以自控、廉洁、自律、忠于职守为基础的完整的人性价值,以爱、孝、谦、礼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规范,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创造了宝贵的思维与品德资源。用中华传统文化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正是深信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作为党和人民前行的精神力量。正是深信中华民族的优良基因能够传承,展现中华民族的无限能量。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文明,也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灌注了新鲜血液。从井冈山革命文化精神和长征精神,到大庆油田革命文化精神,两弹一星文明精神,再到我国载人飞行精神和我国抗震救灾精神,这一无价之宝都是在中国大革命的伟大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又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以“三个代表”精神为主体内涵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蕴含着对人类社会主义革命文明的强大自信。这个信念主要表现在:坚持社会主义革命文明建设是对我国传统文明的继承与创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打下了牢固的文化基石;坚持社会主义革命文明精神建设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为凝聚党和人民的共同价值与共识,找到了情感基石。

任何社会主义文明都是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统一,价值观也是这样。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既反映了价值观变化和竞争发展的基本态势,也反映了当今价值观发展的基本趋势。每一种价值观念都是中国民族特色与世界主义的有机结合。它立足于当今中华民族的客观实际,体现了当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顺应了当今文明的发展,强调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现代先进文明的成果滋养的,即坚信和融合西方先进文明精髓的现代中华民族,当代文明的冲击和发展是经得起的,因而具有现代中华文明更加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发展的大形势下,中华文明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文化自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

1、文化自信有益于彰显人民主体性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基石之上的,关键在于对文化主体意志的深层次自觉。党的领导,领导我国人民积极探索构建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积极发展思想文化自主,自觉践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和我国人民的坚强意志中华民族不仅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而且还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生产者,党永远代表着最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所以,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就是指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这也就反映在了人民群众对自身民族文明的理解与自信程度上。

人的主体性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理念的宣传离不开人民政治主体的理性落实。人民群众是宣传社会主义理念的现实市场主体。社会主义理念的宣传是以人为本的。坚持社会主义观念的正确宣传,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也就是说,因为人民群众理解并无条件接受了社会主义理念,所以他们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主动性,主动宣传社会主义理念,最终使之深入人心。文化自信,即人的自信,最终必须通过人来体现。因此,宣传社会主义理念,首先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我们要有创造、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对自己的创新文化力量和创新传统文化价值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信心。

2、文化自信有利于激活文化创新思维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是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导向和价值导向功能,更好、更大限度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的关键。有效地发挥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每一个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起源、兴盛和繁荣,都有赖于中国文化创造的广度和深度。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和相互促进的重要背景下,我国应积极推广新的艺术和文化形式,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它的艺术和文学创作成就,也应该是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华传统文明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在这方面,作为我国文化建设主要推动者的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思想,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逐渐提升广大人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热情。高度的文明和民族自信心,使怀揣人民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未来发展前景有了良好的憧憬,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中华民族文明得到深入的研究和灵活的运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自身价值观的内涵和形式。

3、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意识形态判别意识

建立和培养文化信念,即坚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也坚信在不同社会思想面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有助于增强人们自我认知能力和抵御错误思想的意志和力量,腐朽思想和落后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和革命思想的统一,理论和实际活动的紧密结合,确定了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方向和任务。党和人民自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坚持在先进理论指导下进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际活动,遵循着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经得起现实和发展的检查。

结束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在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经验的理论基石上,是对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的重视与回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矫正文化秩序、引领文明精神,有着巨大的社会现实合理性。核心价值观已融入了历史视野,成为世界先进文明的精神与魂魄,中心价值观已作为中国人文信仰的重要体现。党校教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和提高核心价值观教学、文化能力的重要意义上,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伟大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学说,深化了思维,努力培养出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中国特色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古冶区委党史研究室 马秀春 古冶电视台 高熙. 文化自信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研究[N]. 唐山劳动日报,2020-12-31(005).

[2]王艺腾,冷金兰.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7):134-137.

[3]丁若沙,黄振翔.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03):120-125.

[4]马瑞静.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建构[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5):151-152.

[5]杜巧玲,李青嵩.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与出路[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4):28-31.

[6]兰明.论文化自信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2):11-17.

[7]欧阳明月,焦义培.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40(01):147-150.

[8]陈淑丽,冉依田.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路径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1):94-98.

[9]李艳丰.在文化自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6):119-127.

[10]段海超,赵爱霞.文化自信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6):87-90.

[11]轩传树.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基于结构—功能的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3):39-46+107.

[12]郑海祥,阚道远.托起文化自信的三大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