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传承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2

基于非遗传承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陈婧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类综合的交叉学科,包括艺术设计、通信技术、计算机语言、造型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当前的艺术教学过程中,要将实践应用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辅助以理论教学,只有不断的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质量。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非遗传承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实践

引言:在新媒体时代中,数字媒体是一种典型的媒体形式,由于内容丰富、传播快速方便、途径种类多、限制比较少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种大环境下,艺术教学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艺术教学中,以不断丰富艺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而提高艺术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强的民族性以及地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因此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在进行,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保存与呈现存在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存在着虚拟的特征,这就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与保存仍旧存在着局限,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

(二)公众的保护意识淡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因此其表现形态大多是非物质形态。虽然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项目数量较多,但由于缺乏公众基础,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够,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问题;再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师徒传承以及家族传承,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出现老龄化的情况,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不断减少。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不仅存在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热衷,甚至还存在着其他国家抢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策略

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艺术性以及互动性的特征,能够充分提升国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解度以及热衷度。现以安徽凤阳凤画的文化传承为例,进而探究数字媒体艺术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一)利用技术性特点,改善保存与呈现现状以往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大多是采用寻找继承人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传承,但这种传承方式远不及数字

媒体艺术多样化、数字化、跨时空的优势。充分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特性,能够将印象版的非物质文化资料转化为音、视、形并茂的数据信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呈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效地改善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呈现现状,规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1.数字化数据采集。数字媒体艺术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将凤阳凤画的绘制材料、绘制技法以

及绘制风格进行收集记录,通过将搜集来的资料整理转化为文字形式、图片形式以及视屏形式。

2.数字化数据处理。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可大致分为平面化数据处理技术、动态视频处理技术以及网

络化处理技术。其中平面化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利用扫描仪将宣纸上的风画转化为平面化的数字图像;同时利用平面软件自动提取凤画的用色形式以及图案规律,存储至凤画数据库之中。动态视频处理技术则是利用音视频编辑软件,并结合凤阳凤画的素材资料进行编辑,生成凤阳凤画的视频产品。网络化处理技术则是充分利用该技术的传播性进而提升凤阳凤画的观赏性,即利用网站以及客户端等网络平台来展示凤阳凤画的艺术价值。

(二)利用艺术性特点,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数字媒体艺术的不仅呈现在绘画、视频之中,还呈现在动画以及游戏界面上。数字媒体艺术有着情景逼真的特征,其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过程中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能够有效地丰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风画的传统表现形式是利用毛笔、颜料在宣纸上技术绘制,面将凤阳风画的绘制技巧以及绘制风格应用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充分融入其文化元素,不断增加数字媒体艺术的视觉意蕴;并以动画、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加凤阳凤画的青年观众基础,提升凤阳凤画的保护意识。

(三)利用互动性特点,抵挡外来文化的冲击将凤阳凤画文化遗产与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提升其传播的便捷性;利用情景动画技术,能够提升其视觉冲击力;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则能充分展现凤阳凤画的创作技艺,提升其传播度;而利用网站推广、H5互动营销等推广模式,则能全方位地传播凤阳凤画。

总而言之,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艺术性以及互动性的优势特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多种可能;只有充分利用数字媒体艺术,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基于非遗传承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

教学是艺术数字媒体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非遗传承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优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选择适合的非遗项目。选择合适的非遗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完善工作,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确定非遗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实施时段及地点;加强数字媒体专业与学校其他专业(如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的融合,建立专业交流平台,并借鉴其学科建设及教学经验充实完善数字媒体专业非遗实践教学课程结构。

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运行条件,完善基于非遗的创新

实践教学过程体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校外资源,为实践教学创设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参与非遗设计开发全过程,完善基于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以非遗文献阅读、非遗项目考察、非遗品牌设计为核心,引导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当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调查分析非遗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切实可行的设计去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是优化实践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注重非遗品牌设计成果转化。首先,实行双导师制促进非遗品牌设计成果转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非遗的活态传承及相关培训,聘请非遗传承人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践教学,确保非遗品牌设计成果既能够体现非遗的核心内涵,又符合现代设计的要求。其次,加强与政府文旅部门、相关企业的沟通,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非遗传承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品牌研究中心,积极推广非遗品牌设计成果。第三,健全基于非遗传承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从设计专业角度、参加设计大赛并获奖以及被相关单位采用等三个方面,客观评价非遗品牌设计成果,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结束语:

  1.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相关发展,对从事媒体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技能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职业修养等要求尤为严格。针对自媒体盛行的媒体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中还需加强设计理论教育,重视操作技能、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将非遗传承融入专业课程方面(重在实践),包括PS、Flash、3D、VR、AE、DW、Premiere等课程体系设计,围绕培养专业技能,夯实理论基础,扩大知识口径等原则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关注专业领域发展最新动态,灵活改变教学模式,同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将行业规则的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以提高学生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可见非遗传承融入高职数字媒体技术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肖雪锋, 王海燕. 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 西部学刊, 2021(11):3.

[2] 张效恩, ZHANG, Xiao'en,等. 谈数字媒体视阈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亳州二夹弦”为例[J]. 铜仁学院学报, 2017.

陈婧(1986.8),女 土家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硕士,讲师,从事区域非遗民俗文化、图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