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桢版画艺术研究——以《朱德将军训话》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7

罗清桢版画艺术研究 ——以《朱德将军训话》为例

文永珍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 102600

摘要:《朱德将军训话》版画艺术作品至今未曾有学者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此画反映了什么事件?为什么主人公背对画外观者,而在右边刻一个独立的漂浮的特写像,特写像是何人?这样处理画面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罗清桢常用的创作方法?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索,进一步认识罗清桢的版画艺术。

关键词:罗清桢 版画艺术 《朱德将军训话》

罗清桢(1905-1942),是广东省梅州市宁新镇高坡村人,新兴木刻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中自拓出版三本《清桢木刻集》1。1931年,到梅县丙村中学教书,第二年拟到大埔县三河中学任校长,中途回到梅县松口中学任教,1934年7月在上海会见鲁迅先生并得到鲁迅先生的指导,也有以书信形式向鲁迅请教。1935年组织“松口木刻研究会”,同年还东渡日本观摩艺术。1936年元旦举办“全松木展”。1936年秋到大埔县白侯中学教书得到地下党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同年,组织了“百候美术研究会”培养知识青年进行美术宣传活动,创作了大量以宣传抗日救国为题材的作品。1939年夏天,他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带领“百候美术研究会”的成员等,到各个村庄去画宣传画和写标语,还与张慧编图文并茂的《木刻阵地》杂志。在百候期间,罗清桢还培养铁匠制作刀具供应木刻爱好者。1940年左右,罗清桢到江西第十九集团军参加战地工作并主编《战地真容》半月刊。《朱德将军训话》(图1)是罗清桢1938年为宣传抗日救亡所刻的《抗战三部曲》2连环画之一,又命名为《总动员》3、《动员》。《朱德将军训话》4描绘出征前朱德将军给战士们作战斗动员的场景,罗清桢把朱德置于中间,背对观众,面向战士,战士分为两部分双腿盘坐在朱德将军的面前,在画面的右上角处刻着朱德将军的正面头像,此头像笔者在本文称为“特写像”。

关键词:罗清桢 版画艺术 《朱德将军训话》

624422bfb5eb8_html_6ad6ddcf071bfa11.jpg

图1 图片来源:《罗清桢木刻作品选集》 1938 罗清桢 《朱德将军训话》



特写像与动员场景

1936年罗清桢在百侯中学任教期间接触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 。有了对欧洲的认识,1936年刻出了表现苏联革命领袖斯大林及莫斯科繁华景象的《光明的枢纽》(图2);表现苏联的过去与未来的《回忆与前瞻》(图3),1937年刻出描绘中国工厂景象的《汽笛响了》(图4)。其画面都有与特写像相关的场景刻画。特别是(图3)中的特写像在画面中突然浮现,其特写像下方有马等相关场景,这一形象与《朱德将军训话》很相似,并都是写实的手法。看到这些作品,就会明白《朱德将军训话》这一特写像从何而来。众所周知,罗清桢版画艺术与当时在中国传播的苏联版画脱不了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特写像的来源可能与苏联版画有着某种联系。以上几幅作品最早刻画于1936年,与1936年初,先后在南京和上海举办苏联版画展5为同一年,闭幕后,同年由鲁迅编选并作序《苏联版画集》6出版,罗清桢的特写像作品与《苏联版画集》中的几幅作品十分相像,如:索洛维赤克的《史太林7像》(图5)、《拜塞梅像》(图6);莫托林的《帝俄狱歌集》(图7)封面画。(图3)与(图7)在构图上特写像都刻在右边并漂浮着,特写像下方与背景的刻画都与此特写像相关;在技法上都为写实手法,注重明暗关系。这种风格的形成与罗清桢对欧洲的认知及苏联版画在中国的传播似乎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其他版画家们的创作有着密切联系。在罗清桢的朋友中也有相类似的作品:如1934年赖少麒的《鲁迅先生》、1935年黄新波的《聂耳像》、1936年力群的《鲁迅像》等,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其他版画家的作品中8也出现与此相类似的作品:如1937年刊登于《解放》周刊温涛的《毛泽东像》和《朱德同志》、1940年万湜思的《《中国战斗》——抗击支队赵龙文先生》等。从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20世纪30至40年代,特写像及与此特写像相关背景的刻画最早是1934年赖少麒的《鲁迅先生》,再到黄新波、力群等版画家,罗清桢晚于他们,很可能是受到他们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才开始“创作木刻”,处于没有经验、无版画专业教学的阶段,版画家们只能互相学习,避免不了相互影响,并也通过当时在中国传播的外国版画作品中学习,从而中国版画带有一定的外国版画凤格9。《朱德将军训话》中的特写像的版画艺术技法由此形成。罗清桢、中国20世纪30年代其他版画家刻的特写像、苏联版画中的特写像它们都有与背景相关联的共性。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特写像的刻画是版画创作的题材之一,版画家们创作了大量单个特写像版画作品,可谓是当时的潮流。



Shape3Shape2Shape1

图2 图片来源:

《中国战斗—抗日战争时期木刻展》

罗清桢1936《光明的枢纽》


图4 图片来源:

《罗清桢木刻作品选集》

罗清桢1937《汽笛响了》

图3 图片来源:

《罗清桢木刻作品选集》 罗清桢 1936《回忆与前瞻》

624422bfb5eb8_html_1721cebc669220b2.jpg624422bfb5eb8_html_7eb0d88fc8b90aad.jpg624422bfb5eb8_html_c9edef7331a9d3a1.jpg



624422bfb5eb8_html_48e903707131413f.jpg624422bfb5eb8_html_a2f0d29053bee08f.jpg624422bfb5eb8_html_468461e29431d7fd.jpg

Shape6Shape5Shape4

图5 图片来源:

《苏联版画集》

索洛维赤克《史太林像》

图7 图片来源:

《苏联版画集》

莫托《帝俄狱歌集》封面画

图6 图片来源:

《苏联版画集》

索洛维赤克《拜塞梅像》





朱德将军抬起手作动员的背影和画面中众多的战士,与罗清桢1932年左右及1936年刻画的《救国运动》(图8)、《劳动节》(图9)中的动员者在前方抬手作动员状及画面中众多人物极其相像,最为明显的只有技法不同10。在罗清桢的朋友也有与此相类似的作品:如1936年陈烟桥的《国防前线的歌声》(图10)、1938年卢鸿基的《抗战中诗人的任务》、1940年徐灵的《把艺术带到战地,把艺术交给人们》、张慧的《出动的前夜》(时间不详)等。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其他版画家的作品中也出现与此相类似的作品:如1938年胡一川的《延安抗日群众大会》和《广泛开展宪政运动》、1940年陈海萍的《起来全中国的人民》(图11)、1944年野夫的《救亡歌声》(图12)等。从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罗清桢1932年所刻的《救国运动》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最早以这种形式刻画的版画艺术作品。

Shape9Shape8Shape7

图10图片来源:

召唤声音图像中《义勇军进行曲》

陈烟桥1936《国防前线的歌声》




图9 图片来源:

《清桢木刻画》第一集

罗清桢1932左右《劳动节》

图8 图片来源:

《清桢木刻画》第一集

罗清桢 1932 《救国运动》


624422bfb5eb8_html_4d5ce5b5efd1fa01.png624422bfb5eb8_html_be6c2d3bcb9800bf.jpg624422bfb5eb8_html_319ada7d7225cb40.png



624422bfb5eb8_html_610ebe713fc1c3c9.png624422bfb5eb8_html_42b74d7ca98dfeb9.png

Shape11Shape10

图12 图像来源:

召唤声音图像中《义勇军进行曲》

野夫1944《救亡歌声》

图11 图片来源:

召唤声音图像中《义勇军进行曲》

陈海萍 1940年《起来全中国的人民》






罗清桢先有单个特写像、动员场景的刻画,才有特写像与动员场景两者共存的《朱德将军训话》。两者相结合不是罗清桢常用的方法而是独例,但绝不是偶然。在罗清桢出版的版画集、《罗清桢木刻作品选集》、相关书籍画册、论文中未曾有特写像与动员场景两者相结合的作品。在罗清桢的朋友、学生和30至40年代的其他版画家的作品中仅仅见到单个特写像或作指挥、动员场景的刻画。通过以上的查找,笔者对此做了整理(参见附录表1、表2)。


二、大众性与现实性

服务大众,力求易懂,应该是进步美术家努力的目标11。罗清桢用版画的形式以“为人民大家”12力求易懂为目标艰苦奋斗,努力刻大众能懂的、具有现实性的作品,通过作品来揭发暴露社会的黑暗,唤起民众关注祖国命运和民族危亡,并积极参与抗战宣传。他曾在给松口中学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是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正需要人们对社会的认识,通过艺术形式去渲染大众,去改造社会,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的生活安逸,为了供少数人欣赏的艺术,这真是艺人的奇耻大辱13。”

1936年秋,罗清桢来到大埔县百候中学教书的期间,刻出了描写八路军北上抗日的《抗战三部曲》14。说明此画是描绘八路军,根据1976年7月12日的《文汇报》“朱德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一文中的文本及朱德将军的照片(图13),以此推断此画描绘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朱德同志担任八路军总司令,他在延安号召八路军指战员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坚持抗战到底。这仅仅是一个推测,并不能完全的证实它。背对于画外观者作动员动作的朱德将军用右手指向特写像似乎在强调某种理念,通过理念来唤起民众积极参与抗战的决心。

图片 20

Shape12

图13 图片来源:1978年7月12日 文汇报

朱德同志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罗清桢为唤起民众积极参与抗战而刻的《朱德将军训话》,为何一定要具备现实性,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带有抽象性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因政治环境,教育受到限制。具统计1931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为44167人。到1937年高等教育学生总数为23644人。1937年全国中等学生人数为638234人15。由此可知晓, 20世纪30年代, 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人数都不乐观,知识分子占少数,文盲占多数, 整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成为宣传抗战的最大障碍之一,如不具备现实性,普通的人民群众难以理解便无法唤起民众参与抗战。民众的觉醒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和力量源泉16。为了使广大普通劳动者能及时理解和拥护党的主张,积极加入保家卫国的统一抗战中,罗清桢无疑要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刻画整个画面,使作品更为明显的呈现作品所承载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易于识别及理解其含义,便于宣传思想教育群众,提升群众思想唤起民众的斗志,使人民团结一致与敌人作斗争。罗清桢充分把(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17。艺术的现实性很重要,唯有这样观众才看得懂,“懂”是最要紧的18。总的来说,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人民整体受教育程低、革命和宣传的需要也是导致罗清桢的版画艺术具备大众性、革命性、现实性的原因之一。

因革命及宣传的需要,罗清桢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为何两脚盘坐在地上的战士虽有写实的形体,但脸型及身体却刻几刀带之,并没有具体场景,这更像想象化、理想化的场景。这些场景是不是罗清桢凭空捏造,是否具备一定的现实性?作为一位现实主义创作者,尽量遵循既往的真实情况去描绘场景、人物、事件等,依据真实可靠的现实选择画面安排情节。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使其能够反映真实的历史,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性19。罗清桢作为现实主义创作者以现实主义手法根据当时真实情况去创作,再加上罗清桢有收集照片作为素材的行为(下文有作证明),画面或多或少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特写像与朱德将军

抗战爆发后,抗日救国成为了众多版画家的题材,罗清桢也就是其中之一。1936年后,罗清桢在政治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参与抗日救国的宣传,改变了以往刻画当地现象、风景、静物等日常题材,刻出了《晨雾》、《血债》、《劫后再生》等不少思想性、艺术性很高及为宣传抗日做出巨大贡献的作品。积极参与宣传抗日救国刻出《朱德将军训话》的罗清桢是否直接接触到在前线抗日的朱德?从笔者在导言中对罗清桢的人生经历的简述可看出,1938年他并未参加战地工作,未与在前线抗日的朱德有过直接接触。

没有真正接触过朱德将军的罗清桢又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塑造人物?在1976年的《文汇报》20中的“朱德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附有一张朱德将军的照片(图14),在照片旁写道“一九三四年,朱德同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三千里长征......这是朱德同志长征到达陕北后留影21。”朱德将军到达陕北的时间为1936年月底,《朱德将军训话》刻于1938年。画中特写像(图15)与照片里的朱德将军的头部(图14)几乎是如出一辙,在光的处理上和照片的也是毫无二致,值得注意的是罗清桢对照片中朱德将军衣领上的领章微微刻出轮廓。假设罗清桢从未见过与1936年报纸上的朱德将军一样的照片,凭自己通过其他渠道对朱德将军的印象来刻,刻出与1936年的照片22几乎一模一样的,那真是微乎其微。从正常思维来推断,罗清桢有通过某种渠道见过与报纸一样的照片,并利用照片作为素材来刻画特写像。也就是说特写像就是朱德将军。1982年罗俞凡在《缅怀父亲——罗清桢》手稿中有提及《总动员》有朱司令的特写像23更为有力的证实了特写像是朱德将军的这一推断。笔者在兴宁调研时,在刘志鹏老师的艺林斋见到罗清桢为创作去收集照片作为素材的案例24。并在罗清桢之子罗俞凡的手稿中有记录:他(罗清桢)打算创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史昼》,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25直到离世此画也未出世。从此推断罗清桢的作品《朱德将军训话》很可能与往常一样,充分利用图像素材,通过图像素材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来刻。

作为现实主义绘画者的罗清桢为何没有对军帽上的帽徽进行刻画,而是故意留白?1937年7月14日,也就是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七天,朱德和毛泽东电令红军各部,限期在10天内按国民革命军编制编。开始将红军时期军帽上的五角星帽徽改换成青天白日帽徽。1937年8月25日,中革军委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26。直到1941年后,八路军才取消青天白日帽徽。1938年罗清桢刻画《朱德将军训话》时,帽徽已更改为青天白日。根据以上推断罗清桢借用1936年底拍的朱德将军照片作为素材来刻朱德将军的特写像,而1936年照片中的帽徽是五角星,故才不作刻画。其次,《朱德将军训话》是用于抗日战争的宣传及时代的需要,所以此画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及时代性。木刻需要现实,这已是千真万确27。那么,罗清桢精心刻画特写像的意义何在。

张慧为纪念友人罗清桢和郑野夫合编1958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罗清桢木刻作品选集》。作品集中的《抗战三部曲》“抗战三部曲之一”命名为《总动员》,再加上在1944年吴忠翰应罗映球邀约到兴梅28举办木刻展览。先在兴宁展3天,展毕后约罗清桢之子罗俞凡到梅县29展出三天,此展览展出的《抗战三部曲》“抗战三部曲之一”称为“总动员”30。即言之,作品最早可能是以《总动员》为名,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而被遗忘或疏忽,又被他人另命名为《朱德将军训话》。从此可知晓,过去以《总动员》为名时,在画之外的观者并不知晓画面中背对着我们的这位是何人?在抗战时期树立领袖与英雄形象是当时社会迫切的需要,只有人民拥有英明的领袖和英勇的英雄并且信任拥护他们时才更容易看到抗战胜利的希望31。革命领袖像32最能惹起观众的注目和欢迎33。说明动员人物是何人,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乎到这幅作品是否起到相应作用。罗清桢所刻画的特写像更可能是为了告诉观者画面中的背影即是朱德将军。朱德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大将军和英勇的英雄,人民大众信任拥护朱德将军,从而使朱德将军具有强大的动员力,这不得不让罗清桢点明动员者的身份是朱德将军从而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通过特写像来传播政治主张及政治思想,从而提升群众思想意识,唤起民众积极参与抗战的决心,画面颇具深厚寓意。

Shape13

图14 图片来源:

1978年7月12日 文汇报

“朱德同志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624422bfb5eb8_html_786987af4648c0ad.jpg624422bfb5eb8_html_ef073ba139d861d6.jpg624422bfb5eb8_html_d05c26e0402dfb81.jpg

Shape14

图15 图片来源:

《清桢木刻作品选集》

《朱德将军训话》中的特写像


、结

总结上述罗清桢的版画艺术--《朱德将军训话》:1.特写像与动员场景两者相结合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罗清桢前期对两者单独刻画所结出的果实,这与苏联版画及中国20世纪30年代其他版画家们的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这也离不开罗清桢本身的认知;2.由于中国20世纪30至40年代整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罗清桢自我爱好的艺术取向及受前期鲁迅所推崇的苏联革命现实主义等的影响,罗清桢用照片作为素材及写实的手法根据真实可靠的场景、人物、事件来刻画,大众可以及时理解画面所表现的政治信息,从而积极加入保家卫国的统一战线中,使其画具有大众性与现实性;3.画中的特写像是朱德将军,罗清桢充分利用朱德将军的相关照片来精心刻画特写像,其原因是人民相信革命领袖,看见革命领袖就看见抗战胜利的希望,革命领袖最能惹起观众的注目和欢迎。版画家(罗清桢)在木刻刀下表现了自己对于时代的激情,刻出了《抗战三部曲》和一系列描写战时军民生活的版画体现他这一时期思想情感的形象告别34。《抗战三部曲》在当时登于有多个报刊,这是为“人生而艺术”的充满战斗性的作品。“1938年4月16日田汉发表“全国美术家在抗敌建国的旗帜下联合起来!”一文说: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得用一切力量唤起广大民众迅速地团结起来”战斗,“这伟大责任”也“落在美术工作者肩上”35。”这对解释罗清桢始终不渝地创作具有革命性、政治性、大众性及现实性的版画艺术作品正适合不过了。













附录:表1

新兴木刻三四十年代,以罗清桢为中心,类似(特写像)作品表

作者

其它

作品名

时间

作品图

相似程度

有无交往,交往的证据。

备注

罗清桢(本人)

《光明的枢纽》

1936

624422bfb5eb8_html_1721cebc669220b2.jpg



1935-1936的作品为1938年《朱德将军训话》这一幅作品做了铺垫。

《回忆 与前 瞻 》

1936

图片 2


《汽 笛 响了》

1937

624422bfb5eb8_html_d04874a588fad75.jpg


罗 映 球

《 联合国—团结起来 》


1938

624422bfb5eb8_html_55a6c3135c6bac6b.jpg


...在罗清桢的影响下,罗映球开始了木刻创作...初涉木刻的罗映球就是从罗清桢那里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套木刻刀。

交往:文⊙韩劲松 画图无尽刀笔缤纷 ——中国美术馆馆藏王琦捐赠作品 2005

黄新波

《聂耳像》

1935

624422bfb5eb8_html_b588cae4a39a92c5.jpg


1.《木刻阵地》由张慧主编,编辑委员有罗清桢...等人。刊物邀请黄新波等木刻家为撰稿人

2.1936 年 6 月,罗清桢东渡日本......会见了旅日的黄新波。



交往:1.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梅州地区的木刻运动 ——兼及与鲁迅的关系

图:为劳苦大众呐喊 为抗日救国冲锋 ——解读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锋罗清桢和他的艺术成就

《 鲁迅先生遗容 》

1936


624422bfb5eb8_html_fd29608aaf4936df.jpg


黄新波的版画研究 沈 雪晟

陈烟桥

《自刻像》

1935


624422bfb5eb8_html_c3dea1ae36c6df60.png


《木刻阵地》由张慧主编,编辑委员有罗清桢...等人。刊物邀请陈烟桥等木刻家为撰稿人


交往: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梅州地区的木刻运动 ———兼及与鲁迅的关系

《抵抗之歌》

1939

624422bfb5eb8_html_70248fee660895de.jpg



《敌机下》

1940

624422bfb5eb8_html_ca3445b38ab6890f.jpg




罗工柳

《左权将军像》

1942

624422bfb5eb8_html_8c65a82ea3677911.jpg


同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战敌协会为理事。

图:中国抗战版画选集(下卷)[M]

交往:中国战斗——抗日战争时期木刻展[M]

刘岘


《马克思像》

1932

624422bfb5eb8_html_54aa8e067fa936f.jpg


我(罗清桢)重到上海认识了......刘岘诸兄......


交往:清桢木刻三集序言

少麒

《鲁迅先生》

1934

624422bfb5eb8_html_bbc0e674d1125f94.png


同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战敌协会为理事。

交往:中国战斗——抗日战争时期木刻展[M]

李桦

《失望的人们》

1938左右

624422bfb5eb8_html_cdb1d31082247bbb.png


1.《木刻阵地》由张慧主编,编辑委员有罗清桢...等人。刊物邀请李桦等木刻家为撰稿人

2.罗清桢曾东渡日本观摩艺术后回到广州,与李桦等交流创作经验。

图: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抗战宣传研究

交往: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梅州地区的木刻运动 ———兼及与鲁迅的关系

交往:梦在山外—民国(1912-1949)版画中的西方视角

《大 众 呼 声》


1936

624422bfb5eb8_html_aa4c43cdb53f3ae8.png


图像宣传、声音转向与现代文化——新兴木刻运动早期的“标语画”与口号

力群

《鲁迅像》

1936 年

624422bfb5eb8_html_e945e86133522c43.png


《木刻阵地》由张慧主编,编辑委员有罗清桢...等人。刊物邀请力群等木刻家为撰稿人


交往: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梅州地区的木刻运动 ———兼及与鲁迅的关系

《毛主席》

20世纪40年代中期

图片 10



图:中国抗战版画选集(上卷)[M]

《毛泽东同志像》

1943

624422bfb5eb8_html_21ceb0f9833f0b20.jpg



图:中国抗战版画选集(上卷)[M]

宋秉恒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939

624422bfb5eb8_html_d69ae54924b54b91.jpg



图:《铭刻》中国抗日版画纪年(1931-1945)[M]

万湜思

《《中国战斗》——抗击支队司令赵龙文先生》

1940


624422bfb5eb8_html_84c767d08dc1558a.jpg



图:《铭刻》中国抗日版画纪年(1931-1945)[M]

吴忠翰

《木刻家罗清桢遗像》

1944

624422bfb5eb8_html_b32a8f333a61f3c1.jpg



图:《铭刻》中国抗日版画纪年(1931-1945)[M]

汪丰

《战士》

1936

624422bfb5eb8_html_a43fdf42e6d2cb0a.jpg



图:中国抗战版画选集(上卷)[M]

《自画像》

参加1938年“抗战木刻画展览会”

图片 15



图:中国战斗——抗日战争时期木刻展[M]

温涛

《毛泽东像》

1937.6.14《解放》周刊

624422bfb5eb8_html_1cb38c261f9e56c0.jpg



图:思想的力量 解放区木刻文献展[M]



《朱德同志》

1937.6.14《解放》周刊

624422bfb5eb8_html_34b294aed8689fde.jpg



图:思想的力量 解放区木刻文献展[M]

黄永玉




《高尔基》

1945

624422bfb5eb8_html_48dd5c61aa41ae7.jpg



图:入木 黄永玉版画艺术[M]

《东北啊》

1945

624422bfb5eb8_html_8bed1859f67558b7.jpg



图:入木 黄永玉版画艺术[M]

《鲁迅先生像》

1947

624422bfb5eb8_html_d8141e6fb122018c.jpg



图:入木 黄永玉版画艺术[M]

林军

《毛主席像》

1943

624422bfb5eb8_html_ddc1df1a724a8074.jpg



图:抗战版画 共筑长城 文化抗战 [M]

熊雪夫

1944

《刘伯承像》

624422bfb5eb8_html_228aa5f154ddb548.jpg



图:抗战版画 共筑长城 文化抗战 [M]

《日军阀驱逐 民众走上死亡线》

1938年4月 15日第九期刊登

624422bfb5eb8_html_d2f1437bb8ff80ae.png



图: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抗战宣传研究

姚馥

《马达像》

1930 年代初

624422bfb5eb8_html_645916d75fe8de14.png




总结:40年代后特写像减少了背景的刻画。

备注:由于有些版画家有多幅不同时期的作品与罗清桢(特写像)类似,因此不以作品时间作为排序,而是按与罗清桢有交往的版画家置于表的前方。

附录:表2

新兴木刻三四十年代,以罗清桢为中心,类似(动员场景)作品表

作者

其它

作品名

时间

作品图

相似程度

有无交往,交往的证据。

备注

罗清桢(本人)

《大众起来》


1936

624422bfb5eb8_html_ab96a4923671715.png




《救国运动》

1932年左右

624422bfb5eb8_html_4d5ce5b5efd1fa01.png



《劳动节》

1932年左右

624422bfb5eb8_html_be6c2d3bcb9800bf.jpg



《阵行》

1938开登于《七月》第三集第二期封面

624422bfb5eb8_html_27a58041b0c60982.jpg



胡一川

《延安抗日群众大会》

1938

624422bfb5eb8_html_edb7e1c447d7c126.jpg



图:思想的力量 解放区木刻文献展[M]

《广泛开展宪政运动》

1938

624422bfb5eb8_html_245ecdd12aeb4f9f.jpg



图:思想的力量 解放区木刻文献展[M]

陈烟桥

《 国防前线 的 歌声


1936

624422bfb5eb8_html_319ada7d7225cb40.png



召唤声音:图像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陈海萍

《起来全中国的人民》

1940

624422bfb5eb8_html_610ebe713fc1c3c9.png



召唤声音:图像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张慧

《出动的前夜》

不详


624422bfb5eb8_html_873c559c182031d9.jpg


一 九三八年春罗清祯和 张慧除在大 埔百侯 中学组 织 “ 百侯木刻 研 究 社 ”外,还 合编了图文并茂的 《 木刻 阵地 》杂志

图:《铭刻》中国抗日版画纪年(1931-1945)[M]

交往:吴忠翰 “抗日战争时期闽粤赣木刻运动史料”

卢鸿基

《抗战中诗人的任务》

1938

624422bfb5eb8_html_c0455ef7be344277.jpg


同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战敌协会为理事。

图:中国抗战版画选集(下卷)[M]

交往:中国战斗——抗日战争时期木刻展[M]

徐灵

《把艺术带到战地,把艺术交给人们》

1940

624422bfb5eb8_html_e0e501fc4d364a3f.jpg



图:思想的力量 解放区木刻文献展[M]

野夫

《救亡歌声》

1944

624422bfb5eb8_html_42b74d7ca98dfeb9.png


同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战敌协会为理事。

召唤声音:图像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交往:中国战斗——抗日战争时期木刻展[M]

备注:由于上个表已说明交往证据,此处再次重复出现的版画家,此表不再赘述交往证据。

作者简介:文永珍(1996·07),性别:女,民族:苗族,籍贯:贵州凯里,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研究


1 这三集分别为:1932年出版《清桢木刻画》第一集,1934年出版第二集,1935年出版第三集。此外,美术家,第五十五期,1987年4月1日出版,第60页有记载:罗清桢还有生前编好,去世前还未出版的第四本木刻作品集《开垦集》,这本画集共收木刻作品35幅。据罗清桢的公子罗俞凡说现在收集到罗清桢的作品有二百三十余幅。

2 《抗战三部曲》分别为总动员(抗战三部曲之一)(6.9cm×17.8cm)、出发(抗战三部曲之二)(4.6cm×17.7cm)、突击(抗战三部曲之三)(5.9cm×12.1cm),描绘三个部分:出征前朱德将军动员、八路军出发抗战及八路军突击敌人,欢呼即将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愿望,该画表现出罗清桢当年的思想。“1938年元宵节,趁全村男女老少都齐集在老祖屋前看烟花、午狮子的时候,父亲又组织负责少年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还有一首是“世界变了样,女人......”的革命歌曲,还作通俗简短的演说,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中共兴宁市委宣传部 梅州市艺林斋文化创意装饰有限公司编 《新兴木刻运动与兴宁》手稿篇[M],艺林斋·藏,1982年罗俞凡《缅怀父亲——罗清桢》手稿,第31页,页数为电子版页数,笔者在刘志鹏老师的艺林斋阅读过纸质版书,本有买的欲望,但由于此书印刷数量极少,不出售,因此笔者从刘老师那里得到了此书的电子版。

3 《总动员》是资料记录中用得最早和次数最多的名字,但笔者从《抗战三部曲》的连环画中的其他两幅作品名均为两个字中推断,笔者觉得作品最初的名可能为《动员》,待考证。

4 《朱德将军训话》这一命名来自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展”。

5 此次苏联版画展是由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国文艺社联合主办,第一站首都南京的展场为中央大学图书馆,第二站上海的展场是八仙桥青年会。无论是中央大学图书馆还是八仙桥青年会都是当时沪宁两地条件最好的展览场所。由于是中苏两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文化交流盛事,两场展览不仅举办了隆重的开幕典礼,而且蔡元培和苏联驻沪领事等中苏政府相关官员均亲赴现场并发表重要讲话。

6 1936年在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共收入参展作品114幅。

7 待考证。斯太林与斯大林应该是同一个人,《苏联版画集》中标为斯太林可能出版者或者是版画家是标错了等原因,从而导致出现不同的名字。

8 30至40年代中有些作品中也可能是罗清桢的朋友的作品,只是笔者还未找到资料证明他们的的交往,因此将这些版画家的作品归于30至40年代。

9 最早在1938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的课程开始有木刻教学。1938年春,杭州、北平两艺专在湘合并,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校分专科与高职,专科本部又分实用艺术 部与纯粹艺术部,后又在纯粹艺术部增设木刻科,“这样,木刻艺术就正式列入国立最高艺术学府的课程了”,但是由于无老师,从而取消课程,1940 年2月 25 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才成立了“木刻研究会”,开始木刻学习。在此之前有鲁迅及各个版画家们也有展开一些相关版画学习,但是,真正较系统学习版画是从鲁迅艺术学院开始。前期美术专业主要有图案学,中国画,西洋画,雕塑等专业。

10 这是由于罗清桢1932年受梅斐尔德的《士敏土》小说插图,黑白的间比,锋利的刀触,粗劲的线条和严谨的构图影响,开始模描梅氏的刀锋,自第二集1934年后,罗清桢便有“去粗就细”的念头,恰巧那时侯罗清桢接触了艺术木刻家Veaddyslau Skecylas那种细密和严谨的线条组成的名作及窥看了《引玉集》里的那些新俄诸名作。对罗清桢的技术的转变便受了极大的影响。《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 III个人画集“自我习作木刻以来”[M].上海鲁迅纪念馆 江西古籍出版社编,1991年,第906、907页.

11 《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 I现代版画[M].上海鲁迅纪念馆 江西古籍出版社编,1991年,第2页.

12 张爱华.“罗清桢中国新兴木刻美术的开拓者”[J].美术家,1987年4月,五十五期,第49页.

13 罗清桢,《罗清桢木刻作品选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木刻家罗清桢”序言.

14 罗清桢,《罗清桢木刻作品选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木刻家罗清桢”序言.

15 1937年高等教育学生总数为23644人,其中大科生23504人,专科生140人;本届毕业生5013人,大学生4848人, 专科生165人。1937年全国中等学生人数为638234人,其中中学(高初合设)494771人,师范学校为87076人,职业学校56387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 · 教育 (一 ) 》第242,331,526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

16 李良志 张宪文 肖红《〖共筑长城 文化抗战〗丛书.抗战版画》[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第162页.

17《毛泽东选集 》[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华书店发行,1991年版,第848页.

18《连环图画琐谈》,“鲁迅全集”[M], 第 6卷,第27页.

19 陈璐璐.“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流变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19页.

20 目前,笔者还未找到20世纪30至40年代所刊登的照片能与1976年《文汇报》中一样的。但据本文引言罗清桢的人生经历中可看出罗清桢1938年还在广东省,直到1940年左右,他才到江西(国统区)第九集团军参加战地工作。在1940年还未到江西之前,罗清桢身处沦陷区的广东,见到与1976年《文汇报》中一样的朱德将军的照片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21 文汇报.“朱德同志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N], 1976. 07. 02.

22 1976年的文汇报登1936年的照片,从时间上来看,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此照片产生质疑,这是否是拍于1936年朱德将军的照片,从帽徽上推断此照片应在1937年7月14之前,1937年7月14红军时期军帽上的五角星改换成青天白日。所以罗清桢使用与报纸一样的照片进行刻画,是既有可能的,由于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此照片非拍于1936年朱德将军的照片,因此在本文还是称此照片为拍于1936年。

23 中共兴宁市委宣传部 梅州市艺林斋文化创意装饰有限公司编 《新兴木刻运动与兴宁》手稿篇[M],艺林斋·藏,1982年罗俞凡《缅怀父亲——罗清桢》手稿,第32页,页数为电子版页数.

24 在此笔者为何未给出罗清桢为创作收集照片作为素材的资料,是由于刘老师想留一手资料,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团队来研究兴宁版画,因此笔者不能拍照展示。

25 中共兴宁市委宣传部 梅州市艺林斋文化创意装饰有限公司编 《新兴木刻运动与兴宁》手稿篇[M],艺林斋·藏,1982年罗俞凡《木刻家罗清桢传》手稿,第63页,页数为电子版页数.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研究组,《朱德画传》[M], 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1,第237、240页.

27 《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 N多人合集《木刻界》第3期“木刻的现实问题”唐英伟[M].上海鲁迅纪念馆 江西古籍出版社编,1991年,第1343页.

28 “兴梅”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即今韩江上游的梅州市.

29 “梅县”是现在的梅州市.

30 吴忠翰.“抗日战争时期闽粤赣木刻运动史料”[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

31 陈璐璐.“红色版画的艺术特征及其流变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30页.

32 20世纪30至40年代,除了政治领袖,文化名人及英雄模范等都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而30-40年代版画家们刻出此类人物的特写像(肖像),在此需要强调的是30年代多为政治领袖、文化名人,40年代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英雄模范,在笔者整理的表及《思想的力量——解放区木刻文献展》第127、148、168、169、173页中可看出.

33 扬锋,石村,丁卯.《思想的力量——解放区木刻文献展》[M],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第85页.

34 张爱华.“想起罗清桢”[J],美术家,五十五期,1987年4月,第58页.

35 张向华编.《田汉年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第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