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01
/ 2

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

朱家铭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518054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设计事业的快速发展,东北寒地建筑设计适应性问题愈发凸显,对相应的适应性技术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对相关内容内涵与技术方法做出探讨研究。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分析了东北寒地建筑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环境适应性技术策略、气候适应性技术策略以及经济适应性技术策略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探讨了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问题,并对此阐述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东北寒地;建筑设计;适应性;技术策略

引言:

当今社会,城市建设节奏持续加快,使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运用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当前形势下,有必要立足东北寒地实际,灵活运用多样化的适应性技术策略,有效整合建筑设计各项技术要素,提高适应性水平。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东北寒地建筑设计概述

东北寒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相对复杂,四季分明,低温寒冷等气候条件对建筑设计工作的影响极为明显,对于各项技术指标的计算与运用具有较高要求。近年来,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在创新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理念,优化建材、技术、造型等资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研究,初步构建形成了基于精细化理念的建筑设计技术框架体系,为新时期东北寒地建筑设计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与动力。在东北寒地建筑设计中,应始终立足本区域地形与气候等实际,准确把握建筑设计的关键要点与核心问题,宏观审视建筑设计的现状问题,重视建筑设计规则的分解细化,提高建筑设计原创性,使最终建筑设计方案与东北寒地自然气候条件融为一体[1]。通过研判分析东北寒地各项客观条件,排除建筑设计中的各类不良影响,运用更加科学而完善的专业化建筑设计方法指导工作实践。

2东北寒地建筑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2.1建筑设计形态差异

为了取得最优化的建筑设计效果,应从建筑设计形态着手,充分分析与把握其客观差异性,提高建筑设计方法与过程的针对性,使最终形成的建筑设计效果更为厚重和规整。纵观当前东北寒地建筑设计实际,普遍存在采光设计方法运用不充分,抗寒风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不利于实现最为贴合东北寒地实际的建筑设计效果,影响建筑设计质量。东北寒地建筑设计应避免盲目照抄照搬,不得盲目追求建筑设计形态与风格等方面的创新,以免影响建筑实用性[2]

2.2环境设计思路不清晰

东北寒地建筑设计需要以明确的环境设计思路做保障,充分尊重东北寒地地域和气候特征等,实现多种类客观设计资源要素的融合与衔接。实践表明,部分建筑设计依旧沿袭传统固化的环境设计思维观念,对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维等运用融合不足,难以精准把握环境设计的核心与关键,与当前高要求、高标准的建筑设计需求不相吻合。同时,在水环境和绿地设计中,部分建筑设计未能建立系统化的标准程序,设计管理内容的整体性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2.3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应用问题

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与实践运用,为东北寒地建筑设计提供了基本遵循与导向,使得传统技术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建筑设计目标任务更具实现可能。从当前现状来看,部分建筑设计实践未能有效引入信息化技术,对建筑设计相关数据的校核分析不准确,节能数据的统计分析不全面,难以构造形成立体化的建筑设计方案模型,无法对预期中的建筑设计效果进行仿真模拟,对光照条件、采光条件和气温条件等衔接效果不佳[3]。因此有效运用信息化的建筑设计技术方法,提高建筑设计适应性,势在必行。

3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探讨

3.1环境适应性技术策略:适地与共生

围绕东北寒地的地域条件实际,从环境适应性技术方法的运用着手,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设计标准体系,突出东北寒地建筑设计对自然生态的朴素调试,促进建筑与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的衔接一致,达到环境和谐共生的整体效果。摒弃传统固化建筑设计理念的束缚,以防风御寒的建筑群体布局为主要导向,构造形成阻挡风袭的竖向屏障,有效化解东北寒地在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劣势,将体型系数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确保建筑造型的简洁性和规整性。充分运用东北寒地的原生态环境逻辑,突破气温冲突等方面的束缚,实现趋利避害的空间应变,提高室内空间热舒适度,促进适地与共生的衔接融合,最大限度上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规范性。在建筑单体平面布局方面,应注重外廓规整,融入阳光、树木、水景等自然要素,有效实现气候防护,改善局部环境微气候,增加环境舒适度。

3.2气候适应性技术策略:适候与应变

基于东北寒地的气候特点鲜明,应综合分析建筑功能、形态及构造等需求,运用气候适应性技术策略,合理匹配与优化各项建筑元素,充分保障建筑的气候适应和调节能力。在现代化建筑材料和结构构造的支持下,东北寒地建筑设计可灵活运用采暖通风等冷热交换设备,调节建筑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实现对气候条件资源的最大化运用,使东北寒地严酷的气候条件能够得以有效转换,减缓寒冷气候对室内热舒适环境的负面作用。适应“和谐共生”的气候适应性技术理念,运用灵活弹性的应变方式,推动气候条件利用从“被动适应”向着“主动利用”方向转变,辅助以机械方式进行适度定点补充,合理储存和均衡分配室内热空气和冷空气,提高建筑舒适度指数。分析东北寒地植物的季相变化,融合“多树少草”与“四季园林”的设计理念,加强对冰雪景观的塑造,构造形成鲜明的气候空间环境

[4]

3.3经济适应性技术策略: 适技与多样

搭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建筑设计平台,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转换为提升东北寒地建筑设计效果的重要推动力,在充分分析校核建筑设计各项技术参数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立体化的建筑设计模型,对光照、风向、气温等条件进行仿真处理,直观形象展现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通过上述方式,对建筑设计的经济性效果进行评价,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设计效果评价参数,构建形成具有层次性的建筑设计经济性评价体系,实现东北寒地建筑的特定需求和现实条件的有机融合。在经济适应性技术策略应用中,应注重挖掘传统地域技术的潜力,对建筑构造体系进行有效改良,提高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综合效益,实现集约高效、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运用寒地建筑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5]

4结语

综上所述,受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当前东北寒地建筑设计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不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设计效果。因此,建筑设计应立足东北寒地区域气候等客观实际,在基本规范与行业标准范围内,创新建筑设计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本地区有利自然资源条件,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为全面优化提升建筑设计成效奠定基础,不断开辟建筑设计事业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汪妍泽.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2019(05):121-122.

[2]吕文杰.广西西江流域代表性乡土聚落与气候环境因子关系研究[J].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20(20):221-223.

[3]周小慧.基于DeST-h的东北严寒地区低能耗村镇住宅围护结构优化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15):101-103.

[4]胡志莲.四川省东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寿星村为例[J].长安大学,2020(11):335-336.

[5]师富智.东北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自然采光方式研究——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阅览室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2021(12):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