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的秘密》和《人的教育》的教育视角探析当下儿童教育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1
/ 5

从《童年的秘密》和《人的教育》的教育视角探析当下儿童教育观

李紫微 1

1.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同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在教育思想上有相似和不同之处。通过对《童年的秘密》以及《人的教育》的反复阅读,本文主要分析两位作者对于儿童的教育理念,以及他们教育理念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异同,并由此延伸到当下社会的一些热门教育现象。尽管在秉持科教兴国、科技兴国的当代社会,伴随对教育的整体注重而引起的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儿童教育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问题。因此,研究者针对这些教育问题,将两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进行联系,给出了系统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蒙台梭利;福禄培尔;儿童教育;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


从世界教育史的角度,一提到幼儿教育的发展,便能立刻联想到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一位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幼儿教育家,一位是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们将自己对未来幼儿发展的理解以及态度深深地赋予在作品之中。总体来说,两书中给出的关于幼儿教育以及幼儿园的一套整体的系统,不仅对于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冲击,即使放到现代社会,也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从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走进幼儿教育,从起点赏析和观察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是真正理解儿童教育以及走进儿童教育生活必不可少的一步。

一、《童年的秘密》以及《人的教育》的内容介绍

《人的教育》作为为福禄培尔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无疑是对18世纪德国封建主义的一种书面挑战。其中,幼儿园的创办,对于女性在家庭以及教育作用上的肯定,和对于神性和科学的融合平衡产生了重要作用。作为裴斯泰洛齐的学生,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裴斯泰洛齐的事业,并建立了完整的儿童教育理论体系,福禄培尔提出了幼儿园的概念以及以恩物为主的课程教学理论。虽然在书中,关于上帝的神学色彩和在自然研究上的唯心主义哲学观使这套幼儿教育理论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其中有关自然,语言,空间,游戏,阅读以及家庭的理论还是非常有前瞻性和合理性的。因此,《人的教育》作为一部学前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著作,对改变20世纪初德国和西欧传统教育的压迫专断的氛围做出重大作用,对于传播新教育思想以及对当时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在创办的儿童之家中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反复提到儿童的自由和成长的规律应该被尊重,以及游戏与工作的关系、儿童天性与教育的联系。同时,也启示父母和教师—对待儿童应该耐心观察和主动的思考以符合儿童内在需要,因为童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1](序P2)。针对秩序,重复性的活动,心理畸变,敏锐的感知力等等,在此书中皆有分析和大量实例,以此论证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来获得。因此,《童年的秘密》一经发行和翻译变迅速地风靡全球,它不仅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做出突破,也对那些探索幼儿教育奥秘的学者提供极大的指引和帮助。

针对儿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同态度,从近代欧美国家范围内的学者到世界范围内专家都提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见解。例如,作为“幼儿教育之父”的福禄培尔认为儿童作为人以及上帝之子,应该怀有崇高的敬意通过被教育来认识自我,认识人性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而蒙台梭利这位在20世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幼儿教育家认为,儿童的成长和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仅以儿童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并且应该得到成人的重视与帮助。引导儿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是站在儿童未来生活的角度来看待,而不是为了使父母多一个优秀的儿女而存在的。

二、《童年的秘密》与《人的教育》中教育理念的异同

对于教育的理解,福禄培尔认为人的教育是为了使人认识自我,认识人性,最后实现个人与上帝的统一。因此,人的教育是激发和教导生物意义上的人,使他自我觉醒、具有思想和理智,并能够有意识的完美表现上帝精神[2](P6)。而教育是以儿童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虽然上帝创造了儿童,父母接管了儿童,但教育的目的永远以儿童为首位。或许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19世纪的蒙台梭利从医学接近教育事业,因此对教育的理解更加科学化,而福禄培尔由于牧师家庭的环境对于教育和人的理解更加的神圣化和心理化,就家庭环境这一方面来说,从蒙台梭利和福禄培尔的个人经历也能看出环境对于儿童持续的影响有多重要。

在当代的教育中,将教育的三要素概括为—教师、学生、教育媒介。而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将教育的要素做了一个独特的分类—环境、教师和教具。显而易见,父母、教师都属于孩子发展的外部条件,而环境的作用在这里不仅仅是代表外在的事物对于人个体内部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是在总体上持续的影响,而且更像是一个诱发因子,随着随机的莫名的一个点突然的对个体做出转折性的影响

[3]。其次是教师,教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成人的积极作用,当环境对于儿童已经最大限度的辅助作用下,成人的积极作用就是在细微末节处对儿童进行指引和鼓励,从他们生命的最初时刻开始帮助他们[4]。指引不是专制,不代表用强行的手段,气愤的语言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是让教师以及成年人形成一种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由此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便于这种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是教具,这里提到的教具是一种为儿童提供的合适的、吸引人的、科学的感官材料。这样的教具首先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改造,最后经过对材料的尝试和操作让儿童学会如何集中精神进行工作和练习。

另一种教育要素的分类在《人的教育》中得到体现—宗教,自然和科学。福禄培尔理论在大体上建立在这三点之上,宗教的学习使人产生和坚定对于上帝的信仰,对自然的观察和学习使儿童了解事物内在联系,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增加儿童的内在逻辑。尽管从教育理念上来看,蒙氏教育思想与福禄培尔教育思想大不相同,但在《童年的秘密》和《人的教育》中皆有提到一些相同内容,例如对游戏和玩耍、幼儿园、自然、以及信仰的理解。

(一)游戏对于儿童培养的影响

在游戏和玩耍方面,针对18世纪欧洲贵族家庭教育和封建主义的情况,福禄培尔认为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生活上来看,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只有在游戏中儿童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创造性和主动性[5]。另外,他认为人生来具有创造的活动本能,而这种活动本能在婴儿期以后,主要表现在游戏活动中。从这个层面来讲,人通过游戏来感受和认识外部世界,经过重复的游戏将人内部和外部相比较和联系,最后形成与上帝的统一,达到对上帝的认识和对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不间断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个性也逐渐形成,为了满足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游戏需要,成人应该为其提供和创设活动条件,比如公共的游戏场所等。

对于游戏的理解,蒙台梭利也认为游戏对于儿童是有帮助的,然而这种帮助不是最重要的,是辅助性的,无需将其持续地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6]。首先,通过有规律地训练儿童进行游戏,比如规定时间,场所和次数等等,的确有利于让儿童形成注意力集中和坚持一件事情,这对于儿童今后在工作上以及生活上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儿童的天性并不是玩耍,在儿童之家中教儿童玩玩具的经历使她认识到——在儿童的生活中,玩玩具也许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是由于没有更好的事情做,儿童才会选择玩具[1](P145)。儿童的成长本身是受一种神秘规律的指引和引导,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一切行为和发展都有迹可循,正是因为这样,儿童才会主动选择对他有帮助的事情,而对其他娱乐活动不感兴趣。一方面,福禄培尔以提高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出发点创造的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虽然让孩子学习如何将象征性意义赋予实物上,但这种想象力是不可控的,当儿童或许天马行空和沉迷幻觉时,他的认知活动就产生偏差。因此玩具为儿童提供的环境并没有实用的目的,它不但不能帮助儿童在精神上全神贯注,还会导致儿童的心理走上幻觉的歧途。另一方面,大众对于玩具和游戏的定义,让成人误以为这种活动是绝对能为儿童带来快乐和幸福感的,所以成人仅仅会在游戏这件事情上给予儿童“自由”。然而儿童对于一件玩具的新鲜感只能短暂持续,从而不断地对手上的玩具感到厌倦,然后不久成人又将为他带来新的玩具,这样的循环看似是成人对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实则是成人不陪伴孩子的借口。而孩子在过分游戏这件事情上产生的反常想象力和过度沉迷在《童年的秘密》也被称为“心灵的神游”,这种现象容易形成心理畸变,需要通过儿童之家的环境和教学方法下才能得到皈依。

(二)对学校这一教学机构的理解

关于学校的定义,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都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概念。首先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提到,“学校是一种机关他致力于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和他自己的本质和内部生活,教他了解和使他意识到各项事物彼此之间的内部关系,对人和对学生的关系,以及对一切事物之活的本源和不言自明的统一体,即对上帝的关系”[5]。简单来说,在福禄培尔看来,教育是使人认识自己和上帝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受教育成为儿童成长路上的必要事情。然而由于18、19世纪的德国乃至世界都还存在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举步维艰,家庭教育不能满足儿童的教育需要,所以学校这一类新的幼儿教育机构成为儿童接受教育的必要场所。

在《童年的秘密》中,儿童之家就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正常化的教育机构,也是学校应该效仿和学习的模板。在蒙台梭利看来,家庭教育是对儿童至关重要的,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家庭教育不能满足儿童需要,因此才需要让孩子在“儿童之家”这样的学校得到教育和引导,也就是说“儿童之家”是带有家庭含义的儿童学校[1](P132)

关于学校的环境,两书都提到了干净明亮的教室。《人的教育》认为除了明亮通风的教室,学校一个必要的标志就是良好的外部纪律和神圣的信仰,如路德所说“斋戒和身体方面的准备无疑是良好的外部纪律,然后真正有价值的和训练良好的是具有信仰和信念的人”

[2](P94)。从现在对于学校的环境来看,福禄培尔对学校的环境要求的确很简单。相比之下,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除了干净明亮的教室,针对儿童所设计的各种微型家具,以及儿童能够随意使用的各种教具也是像“儿童之家”这样的学校的主要特征。就现代社会对于学校的环境要求来看,蒙台梭利这种对于学校的理解更加地具有科学性。

(三)自然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从科学的眼光来看,人是自然的产物,而非上帝的创造品,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蒙氏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内容,其中首要的就是感官教育,而感官教育所重视的感觉训练和智力训练是与自然相互联系的。例如,儿童通过沐浴阳光而认识自然,儿童通过触摸花朵而认识植物,这种自然对于儿童感官发展的作用,在两书中都是得到肯定的。

福禄培尔人提出了解自然是为了更接近上帝,然而蒙台梭利却认为,儿童自然的联系,更多的是体现在儿童成长中逐渐清晰的自然规律中。作为自然产物的人,与其他动物一样,生来就是有人的本能——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7]。例如,哺乳动物在动物幼崽断奶后开始接受自然的食物,而婴儿在断奶后也可以找到母乳的替代物,如果汁,蔬菜,谷类等;动物在有生存威胁时保护自己的幼崽,而人也会为了后代不顾危险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蜜蜂的群体自发的开始筑巢产蜜,而儿童通过工作使自己从放空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并得到皈依。总的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人始于一种自然的生活,并渐渐地为他自己创造了一种超自然的环境,以便最后达到一种独自的生活”[5],由此可见,发展到当时和现在的人虽来自自然,但不用再像动物一样完全依赖自然生活,已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各种力量。

三、联系两部作品中的教育观点与当前社会一些热门的教育现象

从社会的变革出发,蒙台梭利指出儿童问题实则为社会问题,发现和解决儿童教育问题也必须从社会现象入手,进而达到帮助生命、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的目的[8]。然而教育发展至今,不论成人还是儿童的身上都仍然存在心理畸变的影响。“儿童是成人之父”以及“儿童是未来的成人”,都侧面地告诉我们,儿童身上所受的负面影响来自于成人也将遗留给自己未来成为的那个成人。当今社会的各种亲子矛盾和问题,例如“熊孩子”问题、残疾儿童问题、“虎爸虎妈”现象,已经从过去产生激化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只有从成人和儿童两方面同时入手,寻找和尝试各种方法,才能改善当下教育矛盾的紧张局面。

(一)“熊孩子”问题

基于东亚人口少子化的背景下,我国国内也存在人口少子高龄化的现象。其中,少子化使得很多家庭以子女为中心,另外由于代沟在家庭成员之中普遍的存在,使得家庭长辈对幼儿的教育呈现盲目的宠溺和包揽式服务状态[9](212)。尽管这个年代国家正鼓励三胎政策,而大众普遍却不愿意生三胎,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孩子的教育的问题。

一部分孩子的过于顽皮来自父母的教育不当。这类孩子在物质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占有欲,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出强大的权利欲,在行为上做出让人不可理解的荒唐事。例如,在安静场所大喊大叫,或者在公共场所对陌生人扔东西或击打。这种占有从儿童本身来说是病态的,应该加以引导,那么如何改善这个问题呢?首先对待年纪小占有欲强的孩子,应先将他的顽皮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例如,儿童在商店面前大喊大叫满地打滚时,迅速地带离这个引诱出他顽皮的环境,回到家里告诉他这件事不被允许,即使再怎么哭闹也不退让立场,同时注意他的情绪和健康状态,等他发泄完情绪再进行交流;儿童乱拉座椅导致其他人摔倒或者受伤,父母就应该立刻加以制止,并带回家进行言语教育。

另一种熊孩子也许不是因为极强的占有欲和权利欲,而是由于自身能力包括自控能力,活动能力的较弱而造成。儿童对成人生来具有一种崇拜性,这种崇拜在无意识中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依附,而反过来一个倾向于用他自己活动来代替儿童活动的成人会使儿童过分的依赖成年人,最后儿童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活动去服从成人。这种服从属于成人对儿童无益的帮助,却对儿童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一方面这种阻碍体现在儿童综合能力的下降,由于没有足够工作和练习,儿童开始无事可做而神游,这种过度的幻想使儿童开始在莫名其妙的事物上寻找归属感,从行为表现上来看他们走来走去、弄乱刚收拾好的桌子、把玩具摆得到处都是,甚至沉迷动画和玩具,只要得不到就大喊大叫,以此来获取大人的注意力。到最后难以管教,成为人人口中提起就心烦的熊孩子。另一方面,尽管孩子对大人总是服从和依附的,但在成人无数次的斥责中他们终究会感到不满,因此表现的更加地抗拒和暴躁,比如孩子有情绪时摔东西,击打别人等等。这些都属于成人在孩子行为和身心上引导和教育的失败,大多数是由于成人自己的盲目性造成,而这种盲目性使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孩子,羞于承认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缺失,更在无意识中对儿童产生恶魔般的影响[7]。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应适当的给予孩子工作、玩耍和练习的自由、成年人足够的陪伴以及沟通交流,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所有的活动,才能逐渐使孩子身心正常化得到皈依。

)“虎爸虎妈”现象

相比家长对熊孩子的放任不管,虎爸虎妈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父母管太多和管太严。在学习上的高压措施,永远像披着羊皮的狼一样,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不停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最后将儿童打造成为一个完美的学习机器。的确,不是每个家长都拥有教师一般正确的教育原则和良好的教育素质,正是因为在教学层面的无知,导致一部分父母更加疯狂和全面地下达学习命令、布置学习任务、检验学习成绩。一个教师尚且要在课程和作业的安排上兼顾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虎”式父母却忽略儿童的极限承受能力。英语补课班之后补数学,数学补课班之后补语文,语文之后还要学篮球足球,体育培训完了还要安排艺术学习。学习是必须的,但要尊重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凡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度”的把控是需要家长这样的成年人自我思考的。另外,令人纠结的一个问题就是,家长到底是为了让孩子学习东西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学习上的高压控制是为了使孩子本身更优秀地成长,还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孩子的父母呢?

其次是生活上来自于“虎”式父母的包围式控制。高分低能儿想必在各个学校中也并不少见了,其实对于这样身心被严格控制起来的儿童,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实属不易,任谁也不忍心让他再多做一些事情了,因此父母认为这种在生活上省下的时间对于儿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事实是,只有学会生活的儿童才会更加了解自己。父母在衣食住行上对孩子的限制使儿童失去对喜爱事物的热情,每天穿着不喜欢的衣服、听着不喜欢的课、吃着提不起兴趣的饭菜,谁又能表现地活力四射并从这样的生活里获取前进的动力呢?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务和杂物上的全揽式服务侧面形成了儿童懒惰的习惯。原本儿童对于一切工作是充满热情的,然而由于成人几次三番的拒绝和破坏儿童的活动行为,儿童开始从心里产生抗拒心理并排斥曾经颇有兴趣的活动,因此变得无所事事和不停神游,这样的结果也将导致儿童形成懒惰的陋习。所以每当父母抱怨孩子懒惰的时候,请回想一下是否是作为成人的自己曾经亲手浇灭了孩子想要参与工作的热情。

四、对上述教育问题普遍适用的处理手段和方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溺爱、缺失、过度往往都是逐渐将孩子推向心理畸变的根源,只有学会利用前人积累的教育经验和被反复论证的教育原则才能为儿童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适应他发展的条件以及改正他的不良习惯,使其正常化。

对教师来说,从态度上,首先时刻检查自我,摈弃专制的态度。“吾一日三省吾身”,孔子尚且懂得每日反思,如今的教师们就更应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教学问题。其次是消除傲慢和发怒的冲动,这不仅是针对教师,也适用于所有的成年人,包括父母。人是一种情绪化的生物,会将喜怒哀乐通过行为表情表现出来,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被这种情绪影响。最后,作为教师还应当变得谦逊和慈爱。“对儿童来说,尊敬成人是他们唯一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弱者要尊敬强者”[1](P130),如果教师是慈爱而谦逊的,那么在这对关系中,儿童与教师就出现了平衡和对等,所有的指引也不再以专制的形式出现,甚至在儿童眼里变得更加容易接受。

针对各种心理畸变产生的问题,从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成功经验中可以找出改善和解决的方法—愉快的环境,成人的积极作用以及感官材料的运用。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从行动上证明成人对于儿童的关心,而不再只是通过一味地自我感动。而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中,足够的陪伴和沟通、对儿童自尊心的尊重以及鼓励儿童学习和发展他的自我控制力,会让儿童感受到成人做出的主动尝试和努力,也可以更大程度上拉进与孩子的距离。

五、结论以及启示

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谁也不是天生的预知者,不可能对所有突发状况提前应对。因此作为一个成年人学习如何“教”和“养”并不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在心态上调整好自我、正向地面对儿童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运用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原则,一切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有迹可循的。做一个能在儿童和自我中寻求平衡的成年人,做一个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时刻保持理智和清醒的成年人,做一个能在儿童成长道路上给予足够关爱和了解的成年人,比仅仅做一个合格父母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4.

[2] 丁亚春,马玲,黄梅,周万成.教育:理性存在者的生命自觉——对福禄培尔《人的教育》中的教育观解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6,32(02):125-128.

[3] 邓雪梅.发现童年秘密,让孩子做自己——读《童年的秘密》有感[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96.

[4] 夏冬丽.《童年的秘密》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03).

[5] 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2003年重印)

[6]焦依平,朱成科.福禄贝尔与蒙台梭利两种儿童教育观之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17(11):70-73.

[7] 吴中齐,徐银银.解析蒙台梭利之“童年的秘密”[J].科技展望,2014(22):228+230.

[8]单中惠.蒙台梭利三大幼教经典的核心要义、主要特色和世界影响[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2(02):90-105.

[9] 王桥.《东亚:人口少子高龄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日本·韩国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