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3
/ 2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分析

陈瑶 李巧 魏君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护理潜在风险因素,探讨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新生儿89例,护理模式分组,A组(风险防范护理)44例,B组(常规护理)45例,比较护理质量、风险事件、家长满意度。结果护理质量比较,A组[(99.23±0.62)分]优于B组[(85.29±3.67)分](P<0.05);风险事件比较,A组[2.27%(1/44)]优于B组[11.11%(5/45)](P<0.05);家长满意度比较,A组[100.00%(44/44)]优于B组[88.89%(40/45)](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涉及众多潜在不安全因素,应全面调查风险因素,实施预见性风险防范管理,促进新生儿安全,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促进家长满意。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因素;风险防范;满意度;护理质量


前言:胎儿出生后28d以内被称为新生儿,新生儿在出生前处于母体环境中,生存环境相对稳定、安全,出生后所处环境与母体差异较大,新生儿机体需要适应全新环境,机体抵抗力较弱,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较易发生不良事件。与常规患者相比,新生儿无法有效表达自身不适,完全不具备自护能力,对护理依赖度极高,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新生儿健康安全。为此,必须针对新生儿加强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全方位预防风险[1]。本文从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资料中选取89例,分析潜在护理风险因素,说明风险防范方法,观察管理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0月89例新生儿,按照护理方法分为,A组44例(风险防范护理),性别:男/女=25/19,日龄(3~28)d,平均(15.74±6.27)d;体质量(1239~4160)g,平均(2703.82±150.13)。B组45例(常规护理),性别:男/女=24/21,日龄(4~27)d,平均(15.72±6.24)d;体质量(1236~4157)g,平均(2710.04±147.62)。资料可予分析(P>0.05)。

纳入标准:(1)日龄(0~28)d;(2)资料完整;(3)家长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脑瘫;(2)先天性残疾;(3)合并重症疾病;(4)中途转院。

1.2方法

B组行常规新生儿护理:监控新生儿健康状态,遵医嘱实施常规护理,包括蓝光照射、抚触护理、饮食管理等。

A组行风险防范护理:(1)不安全因素分析:全面分析既往新生儿护理资料,针对不良事件等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优化方案。(2)护理团队建设:由高年资护理人员组建风险防范护理团队,重点培训新生儿护理常见风险和潜在风险识别、防范与应急处理措施,增强有效沟通技能,提升执行专业度等。(3)预见性护理执行:针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风险防范护理,包括设备性能监控检修管理、预防医院感染、完善规范管理制度等。具体分析新生儿情况,明确个案潜在风险,针对性预防风险。例如,为新生儿佩戴手套等,预防其乱抓、乱挠抓伤脸部。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质控组自制质控调查表,总分(0~100)分,分为技术操作质量、环境管理质量、文书书写质量、规范流程执行质量、有效沟通执行质量等5个方面,(0~20)分/项,计算总分。评分、护理质量正相关。

风险事件:统计渗液、文书错误、无效沟通等风险事件发生率。

家长满意度:管理组自制问卷,新生儿家长填写,管理组统计评分后分级标准如下。(1)评分(91~100)分,优;(2)(80~90)分,良;(3)(70~79)分,中;(4)(0~69)分,差。满意度=[(1)+(2)]÷(本组n)×100.00%。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新生儿数据,计量资料(护理质量)以“均数±标准差(62568fd7c1a7b_html_9f104aafb903bd45.gif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风险事件、家长满意度)以率(%)表示,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

A组评分>B组(P<0.05)。见表1。

1 护理质量评分[分,(62568fd7c1a7b_html_9f104aafb903bd45.gif]

组别

A组(风险防范护理)

B组(常规护理)

P

n

44

45

>0.05

技术操作

19.91±0.06

17.24±2.09

<0.05

环境管理

19.95±0.05

17.19±1.68

<0.05

文书书写

19.97±0.03

17.52±0.44

<0.05

规范流程

20.00±0.00

17.68±0.23

<0.05

有效沟通

19.96±0.04

17.59±0.31

<0.05

总评分

99.23±0.62

85.29±3.67

<0.05

2.2风险事件

A组发生无效沟通1例,发生率2.27%(1/44);B组无效沟通2例,文书错误2例,渗液1例,发生率11.11%(5/45)。A组发生率(2.27%)<B组(11.11%)(P<0.05)。

2.3家长满意度

A组满意度(100.00%)>B组(88.89%)(P<0.05),A组差评率(0.00%)<B组(4.44%)(P<0.05),如表2。

2 调查结果[n%n]

组别

A组(风险防范护理)

B组(常规护理)

P

n

44

45

>0.05

35

23


9

17


0

3


0

2


满意度

100.00(44/44)

88.89(40/45)

<0.05

差评率

0.00(0/44)

4.44(2/45)

<0.05

3讨论

潜在风险因素调查显示,新生儿护理中常见风险因素包括环境风险因素、护理执行因素、新生儿因素三个方面。在三个因素中,新生儿因素通常为护理过程中避免的风险因素,是由新生儿特殊性决定,例如皮肤脆弱、机体适应性差、较易发生感染、抓伤等。为预防此种风险,应采取护理措施进行针对性防范。

护理执行因素是影响作用较大并且可控性较高的因素,也是风险防控中重点质控维度。针对新生儿护理人员实施专业培训,提高风险因素识别能力与应对处理能力,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执行流程。

本次研究中,A组执行风险防范护理后,护理质量显著提高,环境管理更加完善,执行专业水平更高,文书书写和沟通质量提高,流程规范性较强。与B组相比,该组护理质量更符合管理预期。

风险事件调查显示,A组无文书书写错误或者渗液事件,B组可见此类不良事件。在B组护理时期,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1.11%,A组护理时期仅为2.27%。满意度显示,A组家长无中评或差评,满意度100.00%。B组中发生3例中评、2例差评,满意度88.89%。显示与B组相比,A组护理模式更符合家长预期。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中风险因素分为护理执行因素、环境因素与新生儿因素。通过风险防范护理可有效应对潜在不安全因素,改善护理质量,促进新生儿安全,提高家长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吕巧玲,金秋娴,蒋春梅.前馈控制在新生儿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05):221-222.

[2]李磊,孙维,熊梦玉.新生儿护理中应用不安全因素分析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6):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