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颅脑外伤应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的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3
/ 2

观察颅脑外伤应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穿刺的护理效果

唐金容 张孙富【通讯】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观察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100例颅脑外伤患者参与研究,患者就诊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根据红蓝球抽签法分成两组,接受普通穿刺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接受PICC穿刺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颅脑外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两组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可有效减少血管壁刺激,提升药物使用有效率,降低了静脉炎等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安全性更加理想,具有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颅脑外伤;穿刺护理;并发症


颅脑外伤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输液,抗生素、高渗液、高营养液等都会对血管造成不同程度刺激,进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如果出现输注液体外渗的情况,还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风险,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1]。所以说,我们将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特点,长期留置可减少对血管壁的反复刺激,作用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从近一年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中任意择取100例参与研究,针对PICC穿刺技术及护理的作用效果进行探讨。详细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100例颅脑外伤患者参与研究,患者就诊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根据红蓝球抽签法分成两组,接受普通穿刺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接受PICC穿刺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

对照组: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在(56.3±5.4)岁,男性26例、女性24例。

观察组: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在(55.2±5.1)岁,男性29例、女性21例。

两组颅脑外伤患者的其他临床信息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纳入科学对比。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采用普通穿刺技术及护理,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完成穿刺操作,输液期间,需加强病房巡视。

给予观察组采用PICC穿刺技术及护理,方法如下:(1)置管前评估:为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穿刺前,护理人员需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效果和优点,让患者和家属了解这种穿刺技术,促进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升。在置管前,先为颅脑外伤患者检查凝血功能,排除异常情况后,选择合适的静脉作为穿刺静脉,一般情况下5Fr规格的导管使用率更高,能够减少导管堵塞的情况。在穿刺时,护理人员需要按照慢、准、轻的原则,减少对静脉血管内壁的损伤。(2)导管维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PICC置管患者的病房巡视,勤更换敷料,保证敷料的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接头,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则需要立即进行处理。为了预防导管堵塞,则可以在导管中输入尿激酶保持通畅。(3)冲管护理:为了确保输液的顺畅,护理人员在每次为患者输液前需要先采用肝素液和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尽可能保证每间隔4h冲管一次。(4)预防导管脱落,在使用PICC置管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导管的围护工作,固定导管时一定要采用蝶翼交叉的方式,以免出现堵管的情况。(5)穿刺后护理:PICC置管结束后,需要利用X光扫描,确保导管置入指定位置后,进行妥善固定,向患者详细说明PICC置管需注意事项,减少风险事件产生。

1.3效果观察

观察并统计两组颅脑外伤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包括静脉炎、导管堵塞、相关性感染[2]

1.4 统计学分析

将SPSS16.0统计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x±s),计算资料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两组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

表1两组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组别

静脉炎

导管堵塞

相关性感染

总发生率

观察组(n=50)

1(2.0)

2(4.0)

1(2.0)

4(8.0)

对照组(n=50)

4(8.0)

5(10.0)

2(4.0)

11(22.0)

X2




4.5127

P




<0.05


3、讨论

据多项研究总结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技术的优点如下:(1)一次性置管成功性高:操作简便,选择容易发现的体表外周浅静脉,提升了穿刺效率,缩短了救治时间;(2)药物利用率高:通过PICC导管输注药物后,能够通过上腔静脉快速稀释药物,减少对外周血管的刺激,保护机体血管,降低感染率。PICC导管的使用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针头反复穿刺静脉,导致血管壁受损,在治疗周期内一次性完成置管,同时减少了患者身体上的痛苦,满足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需求,再加上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从根源上减少导管堵塞、感染以及静脉炎的情况[3]。对于颅脑外伤患者来说,几乎每天治疗都需要输液,PICC穿刺技术则更为方便,不会对患者的活动造成过度限制,减轻颅脑外伤患者的负担。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PICC置管能够有效地缓解颅脑外伤患者的痛苦,提高就诊质量。

综上所述,在颅脑外伤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可有效减少血管壁刺激,提升药物使用有效率,降低了静脉炎等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安全性更加理想,具有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越群. ICU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PICC 置管的优质护理体会[J]. 健康管理,2021(9):237.

[2] 陈剑英,王巍. 一例颅脑外伤患者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4):86-87.

[3] 王洪莲,彭博.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 健康必读,2020(3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