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4
/ 2

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

高莺

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 441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60例,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模式,针对观察组采取呼吸机治疗模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要切实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来说,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有效采取呼吸机治疗模式,进行更科学合理的保护性呼吸机通气,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加快患者疾病的康复进程,同时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者并发症等等。因此这种治疗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治疗;临床效果

引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简称ARDS)是临床各科室危重病人都可发生的急危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极高,目前有多种疾病都可以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通过临床调研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患者都是因为多种发病因素而造成的,其中所涉及的因素包括直接肺损伤,间接肺损伤以及感染或者非感染性炎症等等。在临床表现层面来看,通常情况下该类患者都是在发病起病之后的72小时之内发生的,通常情况下不会超过7天,因此也特别容易被误认为是原有的病情加重而造成的,因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误诊或者漏诊等相关方面的问题,且对于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了延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呼吸频率增快,呼吸出现窘迫等情况,并呈现出进行性加重,更有甚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者窒息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对应的治疗干预,抢占最佳的治疗时机,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针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着重做好通气治疗工作,在通气治疗的过程中有效采取呼吸机治疗模式,这样可以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对其广泛应用。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重点选取我院在近一年时间内收治的1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呼吸机的应用效果。现在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一共涉及120例患者,是我院在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在患者中包括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龄范围在29岁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0 9.35岁。在具体研究环节根据通气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P值>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方法,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对应的氧疗和原发病的治疗,并且对其体液和电解质情况进行相对的平衡。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是以对照组为基础进一步实施早期呼吸机治疗模式,在模式的选择方面要切实选择呼气末正压,加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上压力支持通气方法,对于呼吸机的参数要有效控制,使呼吸平台压能够控制在30CM H20范围之内,对于呼吸频率要有效维持在12~20每分钟,对于呼吸比例要调整在1:1,对氧气浓度要调整在35%~70%之间。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着重针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测和观察,并且充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参数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和调整。

1.3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类数据全部采用SP SS26.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用卡方检验相关数据,用P值小于0.05表示对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和0,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6.67%和10%,由此可以充分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这也充分表明呼吸机治疗干预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各项参数,进而为患者抢救成功提供必要条件。

3讨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指的是在患者出现严重感染或者创伤休克等肺部严重创伤之后,而出现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症状,该疾病通常情况下有多种临床表现,同时呈现出特别高的致死率。在针对该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呼吸机治疗方法,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其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在整体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于呼吸机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吻合。要着重针对患者的肺功能等相关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测,切实做好保护性呼吸机应用,以免造成比较严重的肺损伤等相关问题。通过该呼吸机的有效应用,使患者萎缩的肺泡功能得到充分的恢复,进而使肺容积和氧合得到更充分的改善,有效规避肺泡过度扩张或者反复关闭而导致的相关问题或者肺损伤等。在针对患者进行早期呼吸机治疗的过程中,要及时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这样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呼吸机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要确保患者的血流通气比例能够保持在平衡的状态,使得肺内分流得以有效改善,使患者的肺顺应性和氧和效果有更明显的恢复,以此体现出综合性的呼吸机应用价值。对于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观察组患者有针对性的实施呼吸机治疗模式,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该组患者的肺功能,使相关指标和参数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其治疗总有效率要比对照组患者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也充分表明呼吸机治疗模式对于该类患者有更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这样的结果和杨依等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保持一致的。通过相对应的实验和分析论证,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所呈现出的PaCO2、PaO2都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明显的改善,这说明这种呼吸机治疗模式可以更有效的支持脏器功能,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提升有关键性的作用,(P<0.05)。

4结论

综上所述,在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干预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重症医学科的具体治疗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融入呼吸机治疗模式,针对呼吸机的各项参数指标以及应用频率等等进行充分的控制,有效调整各类参数,结合患者的肺功能损伤情况等等进行相对应的应用和治疗操作,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作用效率充分防范,或者减少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使患者的缺氧状态得到更充分的改善,进而从根本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这种呼吸机治疗干预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和应用,为患者抢救成功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田兴国.小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潮气量机械通气后指标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1):98-100.

[2]常明,卢红艳,相虹,等.不同机械通气方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18(11):1069-1074.

[3]高天巍,朱克毅,汪建英.加味桃仁承气汤辅助机械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9,11(6):48-52.

[4]仲崇辉,张建,姜有珠.以氧合指数为控制窗进行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9,36(10):122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