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三立”孵化校园耕作劳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5
/ 2

“三先三立”孵化校园耕作劳动教育

尹 捷

马鞍山市金瑞初级中学


摘 要: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劳动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如今的劳动教育,已被偏重考试升学的教育现状冲击得所剩无几。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将劳育明确纳入到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中,劳动教育重获新生。尽管如此,“轻劳”思想深入骨髓,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淡薄,地方学校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校也缺少开展劳动教育的场地、课程、教师、经验等等资源。本文就此提出,根据学校特点,成立劳动教育项目组,以“三先三立”的方式,即筹划三个先决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劳育教研、劳育评价三种手段确立劳动课程,从而逐步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课程化,孵化校园劳动教育的优良氛围。

关键词:劳动教育、项目组、“三先三立”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

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纸“双减”文件,教育迎来了新局面。在“双减”的新形势下,劳动教育也即将成为教育的重要方向,然而,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劳动教育的实施基础几乎为零,如何从无到有?如何确保劳动教育能够持久的开展?如何实现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妨可以采取“三先三立”的方式有序推进。

一、筹划三个先决条件。

(一)制定一个优秀的顶层设计。

开展校园劳动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劳动教育的受众群体是学生,所有课程与活动的开展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因此,确定一个长远的顶层设计,是确保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设计首先需要详细校园劳动的教育的分步规划,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设计需得到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大多数教职工的认同。

由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匮乏,很多学生、家长、教师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能赞同,认为这是对学科教学的冲击,因此我们需要确立一个劳动教育的主题作为突破口,以点击面的打开校园劳动教育,循序渐进地改变师生的劳育观念,进而通过丰富精彩的劳动课程活动,收获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笔者实践选定的,是在传统的耕作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创建校园耕读文化的口号——“耕以养身,读以明志”,旨在通过开展耕作劳动教育,带给学生愉快的、充分的劳动体验,使学生感受劳动的过程和艰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目的。同时,结合耕作教育进一步开展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即:结合耕作教育开展主题劳育班会,以在思想上改变学生的劳动意识;结合耕读环境开展诵读写课程,以融合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意志情操;结合耕作过程开展生物实践研究,以传授学生科学的劳动知识;结合耕作物开展美术写生课程,使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劳动的成就感。

以耕作为中心的“1+4”课程体系,是要做务实的、系统的劳动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综合素质,真正落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二)建立一块精致的劳动基地。

由于校园环境的不同,选定的主题不同,场地的选择自然需要因地制宜,但无论如何选择,都应建成一个初步的规模,将其打造成校园的一处风景,这不仅增添了劳动教育的仪式感,更是为学校劳动教育的长远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所实践的耕作教育,首先在校园里圈出了的一块土地,围以栅,立以门,再挂上“耕读园”字牌,从而形成了校园小型的劳动教育基地。

除此之外,我们采购了劳动教育所需要的锄头、铁锹、水管、手套等劳动工具,确保劳动教育开展的所有硬件提前到位。

(三)筹备一个精诚的项目团队。

学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而教师又是劳动课程开展的引领者。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此,建立团队,就是集思广益,就是凝聚共同的力量。学校的德育部门,必须是团队的领导者;班主任,必须是团队的重要参与者。笔者所在的耕读园项目组,进一步细化了分工,从任课教师到课程编写,从基建采购到宣传报道,各司其职,合作共进。除此之外,耕读园项目组也得到本地园林绿化队的技术指导。


二、开展“三立”课程建设。

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核心,因此项目组计划的重中之重,便是通过实践研究,编写科学合理可持续的“1+4”体系的校本课程群,课程一旦确立,学校的劳动教育便可立足于此,经久不衰。

(一)以实践活动立本。

课程的编写不能是空穴来风,也不能“拿来主义”,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课程编写需要建立在活动实践的基础之上。

耕读园项目组首先听取了专业人士的意见,通过对土地条件、气候特征的了解和考察,结合季节,确定种植蔬菜的品种、时间、流程,这也便成为耕作课程第一次编写的主要内容。课程的每一块内容,都依托于具体的实践,通过具体活动的开展,我们剔除掉过于单一的部分,遴选出操作性强、可复制的部分,进而整合出课程目标和知识技能。比如,在种植番茄的主题中,我们并没有选择以种植番茄为内容,因为种植不同品种的蔬菜也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而是选择了以番茄的绑枝打叉为主题。

除了耕作课程以外,其他课程的编写也采取了类似的模式,相对而言,这些学科的课程量做了适当减少,其中生物学科方面,需要紧密结合教材,体现生物实验性。语文、美术学科则更多的体现人文性、艺术性,是修身养性的部分。主题班会课程则穿插在耕作课程之间,适时的提炼耕作活动的思想收获,以起到升华的作用。

(二)以劳育教研立论。

从课程计划,到实践活动,再到课程编写,从文本到土地再回到文本,课程编写的过程一定是反复的,每一课都需要经过大家的商讨,其过程是螺旋上升的。因此,劳育教研成为课程编写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经过大家集体考量的内容,才能变得更加合理。当然,这些内容,也可能会在日后成为进一步质疑、修改的对象。

耕读园项目组针对每一课时的课程,开展具体的实践课堂观摩活动,对课程内容提出想法和意见,共同评定实践活动的安全性、科学性,共同确定课程目标、重难点、具体内容,对实践课程的价值进行挖掘,并使其在今后的课程中得以体现。

课程初稿一旦确定,项目组还需对其进行审核,以全局的眼光看待课程的总体框架,以联系的眼光对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衔接,确保课程的完整性、统一性。在后期开展的劳动课程中,项目组还需进一步的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质疑、修编。

(三)以劳育评价立格。

课程始出于学生活动,终归于学生活动,如何将课程内容控制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如何实现课程的价值和意义,评价反馈是重要保障。

我们根据课程的不同时期,将评价区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要针对课程的编写,以项目组教师为主导,立足学生,以具体建议的方式对课程的内容和开展实施评价,评价的主导价值,在于约束课程的“教学”性,以确保课程开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后期评价,主要针对课程实践中的学生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劳动纪律、劳动态度、劳动技能。我们将每次课堂的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分成两个小组,设立组长,并对组长进行集中性的培训,组长将承担主要的评价任务,课堂教师则要确保组内评价的合理性,对课堂表现出彩的学生给予特殊标记。每个学期,劳动课堂将评选出“优秀劳动能手”、“优秀劳动小组”。评价也将计入到学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中。


在“双减”背景下,教育的格局已然发生改变,劳动教育的意义正在发扬。为迅速、有效的推进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我们以“项目组”为突破口,首先推进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劳动校本课程的编写,打响校园劳动教育的第一枪;再以一个示范性主题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校园劳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劳育氛围,以点拓面,最终让劳动教育扎根于学生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