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思政课对分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思政课对分教学改革研究

刘淑兰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天津 300350


摘要:对分课堂突破传统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和学生与学生结成共同体,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思政课 对分教学 教学改革

一、学习共同体的提出及内涵

学习共同体,是指学习者和被学习者之间共同构成学习团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和被学习者之间共同学习、共创共享,进行交流情感、分享观点,彼此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场域,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一个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班级中的每一个小组也可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当前教育界比较认同的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是:“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爱好,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

  1.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思政课对分教学改革方法

对分课堂是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脑科学与学习科学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对分教学模式形式上实现了教与学的时间对分,避免了满堂灌,即一半(部分)时间教师讲授、一半(部分)时间学生讨论。在实质上实现了权责对分,即对分课堂将“教”与“学”、“师”与“生”合理分权,把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学习分开。

对分课堂包括五个环节:教师精讲、学生独学、小组讨论、小组分享和师生对话。小组讨论是在独学基础上的讨论,讨论时组内成员之间解决本组成员的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形成“亮考帮”格式的作业。通过小组内的生生学习、头脑风暴、合作共创,增强了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提高学生沟通、合作、批判、创新等核心素养。

(一)学习共同体破解思政课现实困境

  1. 破解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困境。

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明显,学生学习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解记忆等低级思维,学生获得感不强,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1. 实现深度学习

以学习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对分课堂为教学改革范式,采用精讲、独学、小组讨论和师生对话的方式,由传统的浅表学习转向每一位同学的深度学习,实现有效沟通、团队合作,提升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1. 提升思想课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对分课堂中的独学作业,是学生认真听课,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实现内化吸收;小组讨论,实现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成绩互评的方式也实现了弱讨论;师生对话环节,再一次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立德树人的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

(二)学习共同体优势

1、变单向灌输为共同体学习

长期以来,大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是大班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填鸭” 式的单向知识灌输,这一方面导致师生之间互动与交往的不足,学生缺乏思考问题的空间与时间,知识无法及时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乏进行平等、充分交流与沟通的渠道,导致“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分离、生生的分离。即使有分组,有讨论,这种师生分离和生生分离的现象也存在,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实现。

2、变浅表学习为深度学习

浅表学习是一种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讨论为主的学习行为,以记忆和理解为主,缺少思维的深度加工,缺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概论总结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因此学习成果多以重复老师的答案为主,无法形成创新的观点,也无法形成迁移和深化。

从学习动机与目标上看,浅表学习是一种外在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为主,缺乏主动探求的意愿,在情感上缺乏兴趣,靠忍耐和毅力坚持。在思维认知方面,属于浅层认知,难以形成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接,也无法生成新的观点,更难以提出深刻的问题。

深度学习首先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令人身心愉悦充实的学习状态,是主动探索的体现;从认知的角度上看,深度学习是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向高阶思维发展,最终通向自发的创造过程,不仅能够提炼出深刻的问题,而且能够形成新颖和深刻的观点,并形成迁移能力; 深度学习者是自信的,对自己的观点充满信心,能够自信地与他人分享观点,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形成观点。

深度学习在思维认知方面,属于深层认知,容易形成知识和知识之间的链接,进而生成新的观点和高层次问题。

3、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思考

在传统课堂,所有过程教师直接支配,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不断衰退。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则不然,鼓励学习者大胆提出问题。

政治课大班教学课堂具有局限性,很难实现每个学生都发言。对分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班级辩论,为学生交流创设平台,形成师生、生生、多向互动的良好局面。

问题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手段。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才能形成深层次灵活化的课堂互动。政治教师应在课堂中设置问题情境,设计具备育人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强化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深化政治学习,构建共同体互动学习的模式,必须从思维互动转化为情感互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学生凸显优秀品质。融入情感的学习共同体互动机制的构建,是形成思维互动的催化和补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实现共同体的学习效果的条件

一是营造安全、润泽、温暖的学习环境。课堂上,师生彼此平等、信任,学习者心理上没有了害怕,老师放慢节奏、耐心等待,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创设多元的学习机会。同时,固定分组和随机分组,有利于生生之间协同对话,有利于在朋辈之间积极参与发表观点,建立合作共创的新型学习关系。

二是构建以倾听为主的学习关系。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教师角色由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倾听者和引导者。是否真诚对待每位学生,是否专注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是否引导学生提升发言质量,成了教师倾听的自我修炼。而学生也在教师的示范下,学习运用理解、比较、评价、批注、创新等倾听方法,倾听同伴观点,了解别人,丰富自己。

三是设定高水准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挑战高质量的学习。深度学习能够指向深度理解和问题解决,进入高层次的思维系统;能够引领学生不断自主寻求答案,形成不断深化的学习历程;能够通过彼此倾听和学习,达成超乎原有认知能力的学习成果。

学习共同体强调以师生交互的形式展开教学,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沟通,师生运用自己的表现方式在课堂中实现意见交换、心灵对接、思想碰撞、合作探讨,实现个体发展。学习共同体的提出,将彻底改变从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构建平等、开放、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共同学习和交流中不断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通过师生和生生结成紧密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深度学习和共同学习,让学生和老师在共同学习中都实现收获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亮.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政教学中的创新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22年.01期.

[2]吴爱萍.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思考————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6).

[3]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