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电气工程教学的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电气工程教学的改革

杨佳霖

嘉兴技师学院,浙江省嘉兴市 314001

摘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方式。当前教育和社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高校的教育和社会的需求脱节,大部分学生学到的技能,在工作中不能直接使用,企业还需要对学生进一步的培养,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加大。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电气工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电气工程教学

前言:

近些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也发展得越来越迅速,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中的问题也逐渐地显现,主要是学科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符,导致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存在滞后性,职业学校对于课程规划缺乏规划。所以,当前的职业教育要重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知识,而“工学结合”则需要让学生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从事生产劳动,而不只是观摩和操作。学生在此是扮演的劳动者的身份,通过工作的方式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获得锻炼机会,同时企业要支付给学生一定的报酬。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就已经采取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培养体系,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需要对“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电气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和学习存在脱节的现象

很多中职院校的电气工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和工作的内容相差较大、结合模式存在脱离的现象,这导致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存在脱节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发展。首先是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的差异较大,在电气工程的教学中,很多都缺少直观的教学,导致学生不理解学习的内容,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重新学习一遍,增大了学生和企业的负担。并且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技术,很多在社会中已经被淘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胜任岗位的要求。其次是在教学和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过渡。很多学校不重视“工学结合”的模式,认为“工学结合”的模式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在工作中提升的空间不大。最后,部分学校的“工学结合”模式设计的不合理,也影响了结合的效果。

(二)对于实践的制度设置不完善

很多院校对于电气工程的工作场合,存在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缺乏必要的评估方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需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工作管理中,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很多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之后,就将学生的管理工作完全交给企业,学校的派驻老师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安全问题、协调等工作[1]。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并不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在日常工作中,难以胜任教学任务,尤其是电气工程,这需要具有电气方面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的人才能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普通企业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且学校方面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也不合理,对学生的考核只依靠企业的意见,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估。

(三)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职业院校中,学生、学校和企业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参与积极性都普遍不高,首先是学校方面,电气工程的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校组织学生去企业工作,就需要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风险。其次是学生,很多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就是给企业充当廉价的劳动力,工作的内容也大多是流水线的工作,对于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没有太多帮助。很多企业也不愿意参与“工学结合”的模式,企业认为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很多学生到最后也不在自己的企业中工作,这就白白浪费了培养的精力,导致了企业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培养。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电气工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重构课程体系,优化结合方式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发展。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存在脱节的问题,首先学校要完善课程体系。作为学校方面,要构建合理的电气工程学习体系,将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和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对于理论知识,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性、提升性和发散性三个部分,让学生进行有层次的学习。对于基础性的课程,以基础性的知识为主,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底层原理;对于提升性的部分,应当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为主。发散性的知识则是能够让学生可以直接上手工作,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其次学校要重视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发,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实践课程。例如在电气工程的教学中,要多引入一些实践性的实验和课程,例如“引入高压电技术”、“发电厂的运行控制”等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向实际工作去过渡。同时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可以在第一学年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在第二学年给学生安排工作实践,在第三学年增加工作实践,提高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二)建设工学基地,完善评价制度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所以,中职院校可以给学生建立工学基地,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对于学生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工学基地的建设,可以由学校和企业方面共同协商,将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到工学基地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工学基地进行管理。对于大型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划分基地,派驻教师参与管理[2]。在学生工作的期间,学校应当派驻具有良好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参与管理,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工作中,了解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企业人员共同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协调三方利益,规划“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路径

对于学生、学校和企业对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参与度低的问题,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三方的利益,为企业和学生做好合理的规划。首先企业要做好安全工作,采取多种手段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其次,学校方面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供给机制,为企业和学生的发展规划好路径,让学生和企业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对学生做好工作,让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优先与工学结合的企业签订合作关系,提高企业参与到“工学结合”模式中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对工学结合的好处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到“工学结合”模式中的积极性。

总结:

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的电气工程教学中,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和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重视工学结合模式在电气工程教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和实际工作直接接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企业得到更合适的人才,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晨. 工学结合模式下职校电气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风, 2019, 381(13):41.

[2]王蕊. 工学结合背景下中职电气专业教学问题分析[J]. 山西青年, 2020, No.577(05):235-23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