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情歌音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云南彝族情歌音乐研究

查乾琴

云南大学 云南昆明 650091

摘要:从古到今,人们对彝族民歌的研究从未停止。彝族民歌种类丰富,其中彝族情歌别具一格。彝族民俗情歌文化是中国彝族传统音乐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彝族青年爱情观念的重要载体。本文灵感来源于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云南民族音乐鉴赏课程,从彝族文化背景、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与节拍、歌词特点、音乐功能性等层面对彝族情歌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彝族、情歌、音乐特征、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化背景

彝族是中国西南边陲一个古老、能歌善舞、热情却又含蓄的民族。其中彝族大多聚居在四川省大、小凉山一带,彝族支系繁多,称谓复杂,它们之间有着丰富且历史悠久的彝族音乐舞蹈文化,例如音乐可以细分为民族民间歌曲、民族民间器乐、舞蹈民族音乐、说唱等形式。彝族的一些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也会因所在地域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它们是相同的音乐曲调,在不同民族色彩的地区,它的表现形态和艺术风格都会存在细微的差异,可谓是“十里不同音”。

在云南省石屏县内,尼苏人将彝族情歌称为“阿哩”,是彝族民歌中较为丰富且受欢迎的歌种之一。每年七月七日——花灯节和彝族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都会一起出来围绕着这个节日篝火尽情对唱。体现了当代我国彝族地区基层青年劳动人民善良、淳朴、真诚的理想主义恋爱观、人生观和党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展示了当代我国彝族基层男女老少的独特思想性格、情感和风度。


  1. 曲式结构

(一)二句式乐段

按照歌曲的演唱内容和形式,云南彝族情歌大致可以分为短篇情歌和长篇情歌两种。其中,彝族短篇情歌的曲式主要以一段体结构为主,一段体结构中二句式乐段和四乐句乐段又最为常见。二句式乐段,即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句式结构比较单一,只分上句和下句,但曲调的旋律优美、绵延连贯且抒情,一般以男女对唱或者独唱的形式为主。虽然歌曲的结构相对来说是非方整性的,每一句的歌词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足以反映出彝族人民自由奔放、善良活泼、无拘无束的性格。

(二)四乐句乐段

四乐句乐段即“起承转合”式的具有形式逻辑性的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也是一段体中最为常见的乐段。例如云南彝族歌曲《隔河望见一蓬藤》、《合心调》等曲子恰好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曲子整体分为上下片,由非重复的对比性的乐段组成。它将不同的歌词填入到相同的曲调格式当中,每一遍的演唱需要不同的色彩和情绪,情绪多为递进式,无形中增加了彝族情歌歌曲中蕴含的抒情性和豪放性。


三、旋律特点

(一)旋律的构成

彝族情歌的旋律是以民族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五声音阶是从宫音按五度相生的顺序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因此符合中国南方音乐的整体结构特色,但又因为彝族的历史发展文明与北方其实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所以彝族歌曲也具有北方音乐那种热情、开朗、奔放、豪迈的特点,总体来说,彝族情歌旋律框架的构成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

(二)旋律的走向

除了旋律节奏构成上和调式的独特,其旋律的走向与创作构思同样也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性。彝族情歌整体的旋律线条大致呈波浪起伏的形式进行,它的音程不像其他民歌是级进音程或者三度、四度那样比较小的跨度,而多数为七度或者八度以上的大跳进。同时顺分与逆分节奏型的配合进行使它的节奏进行复杂多变且比较自由,从而使彝族情歌音乐的律动性更强、更具有表现力,音乐也更具有语言性和诉说性,整体给人一种波澜壮阔的、无限翻涌的感觉。

  1. 旋律中的装饰音

在彝族情歌中倚音、滑音(上滑音和下滑音)等装饰音的大量使用,使得彝族情歌的旋律线条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图1《衣呜二》(之二)的歌词所示。

625e1477b78eb_html_10b2be5507639165.jpg

图1《衣呜二》(之二)

此曲为云南省绿春县情歌,曲中多用短倚音和下滑音,以此来达到旋律口语化的效果,在传统民族调式的基础上加入升do这样的变音,使得整个旋律更加富有个性化。倚音和变化音升do的配合使用也起到软化旋律菱角的效果,从而使得彝族情歌声音线条也更具有诉说性和交流性,能给人以暧昧多情等诸多视觉和听觉感受,体现出彝族当地人民能歌善舞的文化特点,以及她们淳朴内敛、温文尔雅、情感深厚的民族性格。

四、节奏与节拍

彝族情歌的节奏与节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彝族情歌大多用来表现彝族男女同胞的爱情,因此,歌者的情绪和常常会根据所处场景的变化而产生即兴式的变化。在彝族情歌中二拍子和三拍子的变换交替出现最为常见,例如云南彝族歌曲《隔河望见一蓬藤》,它由四三拍和四二拍两种单拍子无规律的交替出现,一方面丰富了情歌曲调的内容,另一方面使得演唱者的歌唱不受具体框架的限制,演唱的形式自然就变得比较自由,仿佛就像在山间田野里,唱得行如流水般的自然。

在彝族情歌中,还有两种比较特殊的节奏就是切分型节奏和附点型节奏,这两种节奏造成了曲调旋律上节奏时值的长短不一致,从而产生旋律上的相对自由,演唱者则会随着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产生情绪上的兴奋,加强了演唱者的演唱情绪,使得演唱歌曲的表达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五、歌词特点

即兴创作可以说是云南楚雄彝族情歌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正因如此,彝族情歌的唱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歌者在同一曲调填入的歌词分为三言两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七言八句等各种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其中《隔河望见一蓬藤》为比较典型的七言四句体形式,本曲曲式结构非常整齐,并且填入的唱词也都讲究歌词表达的清晰度和前后的押韵。

除此之外,独特的衬词和衬字往往能搭配出不同的风格情趣,展现出不一样的韵味。如云南彝族歌曲《隔河望见一蓬藤》,在词前加入的衬词(尼说是罗哎、又说是罗哎)等语气类衬词作为彝族情歌曲体结构的一个部分,丰富了歌曲的内容,使得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生动具体,语气也变得更有真挚性和亲切感。

最后,歌词的内容反映出彝族人民崇尚火的民情风俗。在他们传统火把节到来之际,彝族青年男女都会身着盛装争相出席,成双成对地围绕着红色篝火尽情欢唱,欢唱以先两人对唱后百歌齐唱互相应和的两种形式进行为主,其中歌词基本就是当代彝族青年男女在他们初次见面时根据自己的不同心情而即兴创作的,并且大都和谐自然,生动活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当代彝族青年男女面对自己爱情生活的羞涩和含蓄,也间接地反映出当代彝族青年男女对另一半社会地位的要求和标准。


、音乐功能性

彝族情歌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性,即对彝族社会的历史作用和价值的传承与延续。

通过对云南彝族情歌音乐形态的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彝族情歌这一歌种的诸多特征,彝族情歌大胆直白、热情奔放又带有一丝柔情婉约。彝族情歌作为彝族人民的文化积淀和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爱情活动的实体,充分反映了彝族儿女对待爱情直接坦率的性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一笔民族文化财富、是一项难能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谢维耕、刘学通.彝族情歌[J]云岭歌声,2004,5.

[2]陈骁雄.楚雄彝族情歌的音乐形态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5,5.

[3]杨甫旺.彝族情歌简论[J]毕节学院学报,2014,1.

[4]李招才.彝族情歌中的特殊衬词[J]民族音乐,2013,4.

作者简介:查乾琴,本科,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单位: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