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类非遗纪录片创作的视听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曲艺类非遗纪录片创作的视听策略

马伟超

(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

摘要:纪录片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进行集中深入的报道来呈现相对应的社会真实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曲艺的文化和技艺传承正需要兼具纪实性和真实性的形式去呈现,曲艺类非遗电视纪录片展现的便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的真实现状和风采,通过实地拍摄、深度采访等视听艺术手段,全方位的再现了曲艺诞生的过程、历史传承的心路历程,以及现阶段的现存状况等。

关键词:曲艺;非遗纪录片;视听策略

曲艺类的非遗纪录片中,一般表现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曲艺形式,因为一门曲艺涉及到的面广,涉及到的人物和类别众多,并且曲艺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需要表演的舞蹈身段,需要唱腔,需要乐队的配合,以及灯光和舞美的配合,不同的曲艺形式所需要的服装和脸谱等妆容也不尽相同。

曲艺类纪录片在进行内容展现时,要注意与观众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传统戏曲因为表演形式的特殊性,似乎与观众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这时在构建内容脉络时,就更要注意不要把戏曲的形象限制在那一方小小的舞台上[1],要多从生活的角度来进行描述,观众在观看时也会适当的感受到亲切,产生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戏曲是一门很严肃很伟大的传统艺术,在对待这门传统艺术时,我们就更要抱着客观的态度去如实地反映戏曲当下真实的生存状况,这也是对这门艺术的尊重和敬畏[2],切不可为了节目效果过分美化或者过分唱衰。非遗类记录片对于视听策略的使用,在前期的田野调查以及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和后期创作时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视听策略中的视觉语言主要分为景别的选择和导演调度的运用、色彩的选择、光线的处理三方面;听觉语言则主要是指同期声的采集、解说词的撰写和音乐的合理搭配三方面。

二、视觉语言的策略研究

1.景别的选择和调度的运用

非遗类纪录片的视听语言不仅是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载体,也是把握其艺术内涵的主要媒介手段。创作者在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的艺术表现来选择合适的表现镜头,在展现真实感的同时也能同时兼具画面的美感。例如在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随处可见特写镜头的运用:茶农采摘茶叶,茶徒练习茶艺等等,辅之以相应的背景音乐,采茶的艰辛,品茶的愉悦,从头到尾的刻画出茶给人不同的微妙感受,凸显茶在中国人心中独特特殊的地位,让受众懂得了茶与中国人不解的情缘。

2.色彩的选择

非遗类纪录片由于其以真实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风貌为主要诉求的特殊性,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不宜做过多夸张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将饱和度调为中和即可,力求还原画面最真实的状态。例如,笔者所创作的非遗类纪录片《梆腔》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梆子进行记录,由于山东梆子国家级传承人杜丽珍所出演的剧目《梦圆黄河滩》的主色调大都为红色和黄色,传承人杜丽珍的服饰也大都为红色和黄色,因此,笔者在综合考虑这些现场的影响因素之后,将镜头更多的对准了包含这两种颜色的人和物,以求画面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

3.光线的处理

与色彩要求一样,曲艺类非遗纪录片在光线处理上也不需要过度粉饰,最大程度地保有画面的真实性,力求还原拍摄对象最真实最本真的状态。在进行外景的拍摄时,一般都是利用天然的自然光,以求达到当时当地最真实的画面感,而在进行任务采访时,则要进行用心的布置,以求达到最好的画面效果。例如大型非遗系列片《京剧》第六集《凤还巢·坤伶》讲述了女性身影从风气开化的上海开始进入京剧舞台的发展历程。这一集中,编导亦进行了光线的处理,真实的呈现出了京剧中女性身影的出现、京剧艺人的辛酸以及京剧在新时代中的新生。

三、听觉语言的策略研究

1.同期声的采集

同期声是跟现场画面在同一时空的真实的声音,主要包括人物同期声和现场音,即除了人声语言和音乐之外的一切声音。非遗类纪录片一直力求最大程度地对拍摄对象进行真实的记录和展现,因此同期声的采集就成了纪录片听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期声的运用,不仅能增强画面的真实感,有时也会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大型非遗系列片《京剧》第五集《生死恨·抗争》讲述了战乱时期,京剧名角儿们上演新剧、救亡图存的伟大选择。其编导在这一集中便很好的运用了同期声,展现出京剧最为纯正的唱腔,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京剧唱腔的精妙。

2.解说词的撰写

解说词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撰写时则应秉持着严谨、科学、准确的原则。一般来说,非遗类纪录片的解说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对拍摄画面进行补充,提炼中心思想;二是对画面里所涉及到的事件及物体进行科普性地陈述,突出非遗类纪录片的文化价值[3];三是情感的表达;最后,还有一些解说词在对画面之间的转换和衔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四类大致就是非遗类纪录片解说词的分类。如非遗系列片《京剧》第一集《定军山·溯源》的解说词便讲述了乾隆八十寿典,各地戏班进京贺寿,来自扬州的徽班三庆班风头最劲,赚取了京城百姓最多的追捧,并就此搬进了北京南城韩家潭胡同,多年以后,徽班进京被公认为京剧发展的最初源头,解说词恰到好处的向观众传达了主题思想,使得观众更加深刻的理解此片的内涵。

3.音乐的合理搭配

非遗类纪录片的音乐一般分为两种,现场音乐是指在现场录制的由传承人吟唱或者传统乐器发出的音乐。后期音乐是后期进行制作时创作者后加上去的音乐。为求记录的真实感,一般现场的音乐在纪录片中都是予以保留的,甚至还是主要的展示对象。而在后期音乐的选择上,则要求音乐类型尽量选择纯音乐,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契合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或者画面要表达的情感诉求,为纪录片的视觉语言达到最大程度的配合。如大型非遗系列片《京剧》第三集《借东风·传承》讲述了京剧弟子入班学艺的师承传统以及学艺弟子要想成名成角儿所要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坚持,在这两集中,其编导在搭配背景音乐的匠心独运使得观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更加理解该片画面的外延内涵。

结语

纪录片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其表现对象为真人真事,并通过影视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艺术加工。纪录片的本质是其真实性,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因此曲艺类非遗采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去表现和弘扬可以引发受众的关注和思考。曲艺类非遗纪录片是在非虚构原则下,通过参与观察对现实生活进行“深描”和理性记录,采用其特殊的视听策略,从多维度展现曲艺类“非遗”及其内在涵义。存在于民间乡土的曲艺类“非遗”正是纪录片丰裕的题材库,近年来记录曲艺“非遗”、诠释曲艺“非遗”的纪录片已蔚为大观。可以说,“非遗”与纪录片的深度交切是双赢共生。


参考文献:

[1]杨伟丽.戏曲题材纪录片创作思考[D].河北大学,2017.

[2]李冬茵.戏曲电视剧艺术创作元素的继承和革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4):76.

[3]胡力文.讲述文化故事: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 2017.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