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及有效性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及有效性探究

王春花

胶州市第二中学

【摘要】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立足课堂实际或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活动,让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更积极、深入地把握学习内容,提升学科素养。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关系的课堂的动态生成,更关系到“高效、有效课堂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收获”的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教学活动形式、活动的有效性、教学设计

【正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即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通过具体的、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1】

因此有效且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设计相关的活动,这也是动态生成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应该结合文本以及相关学习任务群积极探索设计各种活动,以期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素养。

课堂活动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2】,总体上可以分为实践性的和文本性,这其中包含知识能力的拓展和补充,而我想重点探究的则是依照与课堂效果紧密相连的标准即按照活动的目的来分的,那么这个活动则可以分为:课前活动和课中活动两种。

一、课前活动 课前活动是指在教学内容正式开始前设计的相关活动,其目的一般有两个:

1、提高学生的兴奋度,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种教学活动的设计相对比较灵活,对语文而言,可以让学生诵读,评析自己所读到的文章;可以引入与文本相关的视频,也可以播放音乐歌曲,本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调动所学,即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的展示或者预习文本积累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的,其目的是运用关联性加深对将学文本的理解与把握,为更好地学习文本打下基础,也是“语言建构与提升”的强化巩固,以及知识之间的迁移,以期表达与运用。

这一活动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或者前奏,而高效课堂的保障或者根本还在于课堂中设计的活动。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的活动。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角色发生转变,老师是课堂的组织、启发、引导、点拨、鼓励、解疑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听、说、读、写全是学生的事情,老师只需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研读文本,注重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度参与、亲身体验、进而将所学通过相关活动,内化生成贴合所学内容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PISA测试的目的。这种教学活动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注重教学设计,充分了解学生,并且充分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后的效果呈现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加入的活动也有两种:一种是问题合作探究式,另一种是小组表演展示式。

  1. 问题合作探究式

这项课堂活动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设计相关问题(这些问题立足学情、立足教学内容。注重层次性,更要注重扩展性,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任何文本的学习都是立足核心素养的),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这个活动可以关涉课堂内外:课外积累、查阅、梳理,课内交流展示。这种活动是大多数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等最常用的方式,是动态生成课堂的有效方式,也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更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尺度。它体现着老师的水平:知识水平和课堂驾驭水平。

这种活动要想发挥其作用让课堂高效,需要老师充分备课,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仔细观察学生积极听取学生的表述、分析以及要及时点拨评价。这一活动是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双方的课下工夫都需要做足的。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形成赏读任何文本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1. 课堂表演或展示式活动。

教学过程中的这种活动依旧需要师生充分准备,特别是老师一定要充分把握教学重难点与文本的关系,明确展示后的问题设置以及引导。这种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学生通过读或表演、展示文本的相关内容然后自行陈述这样活动的原因或结果。学生到底该表述演后的哪些内容老师应该实现设计好,可以由浅入深。例如,在跟学生一起学习戏剧时,老师先明确文本中可能会演的地方,以及本部分最终指向哪些学习目标哪种素养,这样学生在表演后可以追加相应的问号:你为什么这么演?你对相关人物、事情有怎样的认识?大家点评一下他的表演?谁还想表演分析这部分?你的感受是什么?再如学习诗歌,可以问:你读到了什么内容?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能否带着你的理解诵读一下?这种活动是情景式教学的一种形式,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然而这种的活动如果准备不充分,或者目的不明确则只能是热闹一场,收获则为寂寞,课堂更无从谈高效。

这种活动如果老师能够用好是把握学情,纠正不足,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方式。两种课堂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对新编教材教学方式的要求,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也是老师的专业水平对学情把握的试金石,因为这些活动一边连接着教学内容,一边连接着学情,是真正的让课堂效率在动态中生成的,所以很受竞争性公开课的欢迎。

语文教学的这些活动是试金石,如果老师的角色不善于转变,备课准备的不充分,那这种活动会也会立刻显示出来,因为这种不转变角色或者备课不充分,那这项活动只是幌子,只是哗众取宠的方式,会贻笑大方浪费课堂时间。

例如,有很多的老师在讲《我与地坛》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喜欢的文段使时,有的学生选择分角色朗诵:儿子与母亲相关的心理表情的。通过学生演示的听课老师都被带入了,有的流泪了,可是讲课老师在学生表演完之后并未追问或是分析,而是转向自己原先设定的教学内容的表达,硬生生的将听课老师将同学们拽回来,让人觉得挺遗憾的,这就是典型的准备不充分的课,这一课堂活动将这一弊端表现出来了。

课堂活动是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所以作为老师,始终秉持情境教学,且真正转变角色,并充分备课(备知识,备学生),积极探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形式,真正将活动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切不可用侥幸的心理让课堂教学活动只是噱头,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