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育才”互作关系双向驱动下课程思政的创新研究和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3

“育人 + 育才 ” 互作关系双向驱动下 课程思政的创新研究 和实践

张洪涛 赵景服 高冉

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 7

作者信息:张洪涛(1980-),男,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数学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本文系中原工学院2021年教学改革项目“新发展阶段下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高校智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数学分析》课程为例”;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数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NO. 202102267002);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四个回归’教育理念的普通高校数学类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实践”(2020YB0111);中原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格局下高等数学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校数学传统教学改良及与翻转课堂对比研究”(2021YB01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 开展课程思政,是响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践行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全面育人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课程思政的开展也呈现出了新的局面。本文针对当前课程思政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探究了课程思政在“育人+育才”互作关系双向驱动下的融入理念、应对策略及实施方法,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字: 课程思政;双向驱动;应对策略


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催化剂”。在专业教育中,将“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同向同行,国内很多同行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朱晴怡提出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构筑“育人同心圆”;洪守胜通过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针对日常教学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展开研究;苏小菱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探索等。

直线 8 展课程思政,是响应当前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全面践行育人导向,健全新时代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1]。然而,高校课程思政总体来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着很多“瓶颈”和误区,就目前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来讲,仍然很不成熟。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完美契合,打破“孤岛效应”,发挥“育人+育才”双向驱动的育人作用,逐渐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课题。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科数学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9SJGLX331);中原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新发展阶段下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高校智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数学分析》课程为例”;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数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NO. 202102267002);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四个回归’教育理念的普通高校数学类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实践”(2020YB0111);中原工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格局下高等数学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校数学传统教学改良及与翻转课堂对比研究”(2021YB0136)。

[作者简介]张洪涛(1980-),男,河北保定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数学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一 现状分析

开展课程思政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者互动共进的

必然要求。课程思政不是重建一门新课,是对旧的内容体系、育人观念的一种升华;课程思政不是政治理论课,其核心在于“育人”,要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然而,目前的思政教育,在认识和手段上存在着若干误区,如思想重视度不够、引导学生乏力、生拉硬拽、言传不能身教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不足,存在“自扫门前雪”和“先上车后付费”等现象

有人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政治课”,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分内工作”,将课程思政“狭义化”;有人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仅仅是在专业课堂中添加若干思政元素,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进行,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严重;有的人有激情有想法,但缺乏思政教育的经验,由于手段刻板而违背了教学规律,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去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老师或多或少存在以上现象。

2 缺乏前瞻性和专注性,无法形成合力

目前,对于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在时间、精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不足,课下没有设计、课上没有实践、课后没有总结,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效性难以体现[2]。这固然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但主要是学校、教师等教育主体,对于课程思政的专注性和倾斜度不够所造成的。

3 “重智育、轻德育”,学生思政意识不强

“重智育、轻德育”,是目前高校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认为思政教育可有可无,更加不会付出更多精力去研究,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教学模式单一、思维模式僵化、缺乏思政意识等现象。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惰性,导致其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主观意愿不强,呈现学生“专业课程强而意志品质弱”的局面。

4 课程体系离散,课程目标不明确

现有的课程缺少横向联系,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前后关联性较差,难以形成系统的课程群。很多培养计划里没有明确的课程思政改革方案、实施细则、教学计划等,教学目标不具体、不明确、不可测,教师很难把握方向。

二 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课程理念设计教学过程,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按照“协同育人”的要求,融合课程思政,合理化改革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提出“三融合三深入”的教学理念,在思政教育模式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具体体现在两个标准和三个方面:

两个标准是客体普适性标准和课程适用性标准。客体的普适性指的是思政教育要面向绝大多数,一切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手段都要紧紧围绕“全体学生”这个中心,既有针对性又有全面性,因材施教的同时,在学生层面不能留有死角。课程的适用性则指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策略,具体课程具体对待。

“三融合”指的是融合最新前沿科技、融合中华传统精神、融合最新教育理念;“三深入”是指深入课堂、深入实践、深入人心。新时代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以这样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

1 把稳“风向标”,重塑新体系

基于OBE,坚持出口导向,从思考“培养什么人”出发,寻找“怎样培养人”的突破口。培养计划作为“风向标”,其导向作用不言而喻。将课程思政纳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体系,坚持“以生为本”,加入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目标、实践环节、考核形式与要求等;在教学大纲中体现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育和独立思考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养成。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试点尝试,在顶层设计中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例如:有些学校增加了思政教育模块,有些学校提高了第二课堂有关思政教育部分的学分,有些学校专门配备了的课程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 转变教学方法,采用“忆、伴、互、督、助”的五步教学法

结合最新教育理念,充分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沉浸式、案例式、启发式、问题式等。精心设计讲授、汇报、分享、总结等内容和实践环节,力争使课程思政深入到课堂中,不再是传统的“谆谆教导”,而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践行。教育重要的是“教心”,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是思想碰撞、心灵感应和情感交流。教学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实”字上,教学手段的实用性、教学反馈的实时性以及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近年来我们总结了思政案例50余个,形成400多页案例集,学生思想感悟300余篇,编写教案70余节,用于课堂教学。教学中总结出了“忆、伴、互、督、助”的五步教学法,通过回忆所学知识、陪伴答疑解惑、分组互动交流、课后监督检查、网络远程帮助等五步,将思政教育有步骤地融入整个“教、学、考、评、管”的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创新多维度、高阶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育人+育才”的全人教育方式,重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多元、多维考核,增加开放性考核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和实践环节考核力度,尝试以分析、综合、评价为代表的高阶性考核,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改变以“重知识轻能力”为特征的人才培养的“轨道偏离”问题。

三 具体实施

1 实施方案

1)解决“从哪挖”和“如何挖”的思政挖掘问题

进行课程设计,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契合起来,做到课程专业性与思想性的兼容[3]。这种“有机”契合,蕴含了“和谐”的含义,即不是生硬地引入,也不是简单地拼接,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带入,是有计划性而无刻意性地自然融合。

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将数学基本概念深化延拓,树立“学科交叉”的思想意识[4],联系科技前沿,介绍数学巨匠,引入中国观点、中国精神,全面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625e254d45476_html_ae1331382f5f1ed1.png

图1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

2)打造混合式思政教学的新模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强互动,遴选优秀案例,以分享、交流、碰撞、反思为手段,推行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第二课堂、创新教育、仿真实验等阶段的“3+N”教学模式。

在慕课的基础上,开发智慧课堂,增加“思想园地”和“文化走廊”栏目,搭建“数学故事篇”、“数学与诗歌篇”、“数学与哲学篇”等模块,汇集典型案例,以供学生学习。例如数学与诗歌,“横看成岭侧成峰”蕴含着函数极值,“孤帆远影碧空尽”体现了极限的思想等等,都可以作为典型案例。

  1. 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思维观念

加强师资培训,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执行力、创新力和影响力,提高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鼓励教师的创新意识,在课程思政领域开发新方法、新手段、新尝试,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课程思政教育新局面。

2 实施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教育[5]。基于OBE,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按照“育人+育才”的要求反向设计而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更具系统性,合作模式更加多样化。推动教学信息化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MOOC资源,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搜集思政案例,开发网络思政资源,尝试网络翻转课堂,通过引导、体验、探索、内化的流程,达到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提高道德修养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实践检验,不仅能很好的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在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调查中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最新的问卷调查中,超过80%的学生表示:相比以前,现在的听课效率更高、心理满足感更强。

四 结语

开展课程思政是更新教育理念、巩固教学改革成果、升华教育境界的必经之路。关于如何推动“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的深入研究才刚刚开始[6],对致力于教学改革的教育工作者们来说,目前来看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佘双好,王珺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举措与新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20(5):12-17.

  2. 张泽欣.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理念、策略与方法分析[J].山西青年,2020(5):192-193.

[3] 姚晓娟,赵阳.新时代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5):180-183.

[4] 苏小菱,洪昀.基于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的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20.5:150-152.

[5] 王江丽.“双创”教育的困局与变革——基于“课程思政”视角[J].中国商论, 2020.6:188-192.

[6] 李振平,魏 巍,余亚辉.把思政元素洒满高等数学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