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融合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生命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融合教学探索

王凤娇

西安经开第五小学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都在急剧变化,由此导致小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之间产生了日益加深的鸿沟,心理问题频出,自杀率也曾显著上升趋势。生命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再次受到重视,旨在寻求生命更高层次的意义。生命教育在自我保存的基础之上,关注内心世界的自我存在。生命教育可以具体为关于生命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科学课程;融合教学探索

1生命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

1.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积极、健康、独立地生活,通过相互关爱获得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重在对青少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道德生命的培养和塑造,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生命智慧教育。生命教育是在充分尊重个体生命的前提下,对人的主观精神进行全面提升,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顾明远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生命教育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健全的必需要素之一,而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应将生命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学生更直观地正视到生命的脆弱,学习知识正是人类为了提升生命质量最直接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意义在于让生命延续、让文明繁衍。

1.2生命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的优势

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科学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珍爱生命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则任重而道远。“亲其师,信其道”。科学学科是小学阶段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诸多学科知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尚停留在形象直观思维阶段,因此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成了学生喜爱的课程。借助学科的优势,发挥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活动的直观性等特性,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命教育的感召和影响,从而领悟生命的价值,滋生出积极生活的态度和热爱生命的理念。

2生命教育在小学科学各学段中的融合教学建议

2.1低段:从观察开始生命教育的启蒙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生命教育贵在循序渐进,适可而止。教科版科学一年级教材中布置了“种植一棵植物”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孩子记录植物在六周内的生长变化过程。知识目标的达成很简单,如何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则需要教师的引导。生老病死是极为常见的自然规律,对于缺乏对自然万物观察的学生来说却或许是很难接受的事实。但小小的种植活动,只要老师适时启发便能成为良好的生命教育载体。教师可以选择“种大蒜”这一活动,进行水培。一般水培的大蒜生命周期在5-6周,既能保证时间周期与教学周期的合理性,又能让学生在5-6周内见证大蒜一生的生命历程并完成相应的科学记录,培养孩子的观察、记录能力。在6周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将亲历大蒜从生根、发芽、逐渐长大、枯萎、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再留心观察身边的植物,便能初步意识到:植物这样的生命体都会经历从茁壮生长到衰老再到死亡的生命历程,对生老病死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有初步认识,从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中开始生命教育的启蒙。

2.2中段:从活动开始生命教育的认识

2.2.1借助活动,深化认知

教材内容都能以不同的方式成为学生生命教育的载体。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蚕宝宝的养殖活动也是生命教育的绝佳载体。教材以蚕宝宝的一生给学生呈现了动物的生命历程。这也是教材更迭过程中仍然保留的经典教学载体。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会亲历蚕宝宝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蚕卵开始,亲眼见证蚁蚕从卵钻出、蜕皮、结茧、成蛹、变蛾的身体变化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更多停留在怀着新奇的心情看“热闹”的层面,让孩子有更多的收获则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及准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引领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重新审视蚕宝宝的一生。当学生看到蚕宝宝费力地钻出,并一次又一次地蜕皮时,感受到生命成长中都会经历一些磨砺与苦痛;当学生看到蚕宝宝吐丝时,不同的蚕宝宝结茧速度不同,感受到个体差异,反思人与人的差异性;当看到蚕蛾试图从茧里钻出,一次一次失败,又一次一次努力的场景,感受到生命在于坚持……当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然会用心体会生命的不易和奇妙;当看到两只雄蛾为了争夺与雌蛾的交配权表现滑稽时,学生能体会到动物为了繁殖所付出的努力与拼搏,从而引导学生从思考蚕宝宝的生存使命迁移到人的生存使命。尽管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也会说出“人活着是为了延续文明、发展文明”这样极富哲理的话语。或许,这样的回答离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也会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好好活着的种子。

2.2.2善于挖掘,迁移拓展

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教师用心发掘,它绝不应止于“生命科学”板块的内容,也可以是“物质板块”的内容。例如,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也能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一颗颗小小的岩石从何而来,如果说40亿年前地球逐渐形成时就有了岩石,那40亿年沧海桑田间岩石又经历了哪些变化?观看一部5分钟的纪录片“StoryLifeofaRockAnimated”能帮助孩子去感受岁月流逝、地质变迁,经历石头的“一生”,感受石头的“生命”。一首艾米莉·迪金森的《幸福的小石头》歌曲能引导孩子去感悟平凡的石头怎样活出了不平凡的一生。

2.3高段:回归生活,践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学生在低、中段习得的生命教育内容,很多是重在体验,对学生深刻认识的要求不高。因此,在高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一如既往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反思和总结。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会再一次带领学生陪伴绿豆的生长,体验绿豆的生命周期。在学习中学生既要关注绿豆本身的生命成长,还需要关注与之共同生存的其他生命。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探访绿豆苗圃,寻访绿豆苗圃中的生物,既要通过简单的“套筒实验”感知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理解能量的传递,更要通过“拉线结网游戏”体会生物体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生命教育的范畴也由此拓展,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个体的生命成长,还要关注个体与个体之间生命成长的相互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亦如此,学生可以开始有意识地以自我为中心,觉察身边生命对生命的影响。

3结语

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科学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本身的知识涵盖面广,有丰富的生命教育题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合生命教育,更应该深入分析课程标准的目标,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生命教育的标准要求要有所差异:对于低段学生要抓住机会,适时启发,结合时事,促进理解;对于中段的学生要借助教材,深化认知,善于挖掘,迁移拓展;对于高段的学生要回归生活,践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林雅梅.小学科学课程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1,(33):38-39+42.

[2]陈奕耀.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J].内蒙古教育,2016,(23):63+95.

[3]朱丹.小学教育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实践[J].广东化工,2015,42(10):21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