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可视化”概念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关于“新闻可视化”概念浅析

孟婷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611331

摘要:在经济日新月异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们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传播领域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新闻可视化”不仅是新时代产物,也属于一种流行趋势。在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下,在传播行业实现“新闻可视化”传播已成必然,是新闻实现发展的有效手段。鉴于此,本文将进一步探索和分析关于“新闻可视化”概念,并从各个角度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可视化;概念;分析



前言:“新闻可视化”作为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使阅读变得轻松,还可使新闻文本承载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丰富新闻的内涵。可视化新闻的呈现与发展对纸媒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顺应受众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地更新新闻传播理念。本文就“新闻可视化”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指出“新闻可视化”是一种全新的操作理念,不能简单等同于传统的数据新闻和图表新闻。

1“新闻可视化”概念

“新闻可视化”传播概念从定义上而言,属于一个新名词,其诞生于大数据时代,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优化、转型、升级。以往传统新闻传播需要通过广播节目、报刊以及电视等途径传播,受众只能简单接收新闻信息,片面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但对于事件背后的事故却无法全面掌握。尤其是对于数据类新闻而言,受众无法获取数字背后的含义,只能从表面知道简单的数字。而“新闻可视化”传播截然不同,其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加直观的新闻,使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可以全面满足当代人们对新闻的探索需求。

2从新闻写作角度对“新闻可视化”进行研究

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对“新闻可视化”进行研究是长期以来视觉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历史较为悠久,同时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过去并没有“新闻可视化”这一提法,更多的是从视觉新闻方面进行的研究,其中包含新闻写作上的视觉化、电视新闻的现场感等方面的内容。前新华社社长穆青是我国首个提出“视觉新闻”概念的人,穆青的《学会写视觉新闻》针对我国当时新闻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概念化以及模式化的现状,提出了“视觉新闻”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当时对我国新闻学者以及新闻研究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学者将“视觉新闻”进一步定义为一种立体化、形象化、生动的画面,报道读起来能够更加有声有色,使得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肯定和支持这一定义的学者不在少数。施大鹏在《新闻写作词林》写到:“所谓的视觉新闻,主要是新闻改革之后所出现的一种相对新颖的写作手法,冲破了以往文学和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局限,使得新闻的写作开始朝着复合型发展。借助电影、电视以及其他的表现方式,对新闻中动态事物进行生动的刻画,使得静态的事物能呈现出现动态的状态,使得平面的东西更加立体化,更加形象化。”夏国珞的《实用新闻写作》指出“所谓的视觉新闻,主要就是记者通过采访,捕捉到具体而又生动的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实用形象化的方式对事实进行表述,从而使得读者能够获得相应的体验。”

3从视觉文化传播角度对“新闻可视化”研究

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新闻的可视化主要是能够用眼睛看到的、感受到的新闻。可视化新闻在纸媒时代主要就是通过图片的方式得以展现,但是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一种以图解方式为主的可视化新闻得到了相应的发展。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机构的新闻院系,这标志这我国有关可视化的研究从原来专家学者碎片式单打独斗的研究阶段变成现在拥有科研机构支撑的“体系化”研究阶段。童年,孟建教授发表论文《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他认为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1这篇文章吧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研究置于文化传播的视域之下,他也是国内最早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在2004年5月召开的“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出现了一些对国外与视觉细纹著作的翻译和介绍,随后,国内一些与其相关的著作也开始出版,比如孟建主编的《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以及华夏出版社策划的“当代视觉文化传播丛书”等。

孙惊涛的《构建视觉传播的新理念》提到当今时代的视觉习惯是“看大于阅读”、“快看大于一切”。他认为图片、图示、地图的综合使用,可以使新闻报道生动而丰满。他提出“图”在信息传播和媒介经营中的重要性,将会被媒体同行特别是决策者所认同,并且当前业界最为紧缺的就是在传播和平面设计两个方面都有造诣的新闻人才。

笔者认为过去研究重点中所设计的照片、图片、图表、图示等视觉传播效果同样适用于今日的“可视化”传播效果,但还只是设计了可视化新闻的构成要素,没有上升到理念层面。

4从版面编辑角度对“新闻可视化”进行研究

对纸质媒体图片新闻重要性的认识是当前媒体进入“读图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最早报纸的图片来自于摄影,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人使用银版摄影技术对汉堡火灾进行拍摄之后,新闻摄影开始在新闻传播的相关领域中得到应用。当前,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图片依旧是重要的信息呈现手段和方式。随着纸质媒体版面的进一步革新,摄影图片的种类也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李楠的《新闻图片版面价值与报纸视觉传播能力》就怎么样使用图片来使报纸的版面实现价值最大化提出了相应对策;潘可武的《视觉传播中的图片编辑》提出只有在媒介层面了解图片视觉传播的特点,建立起视觉传播的观念,以及在具体的图片编辑层面建立图片编辑的新闻观念、造型观念与方便用户等观念,才能使图片编辑实现最终的传播目标。

从美化报纸的版面角度所作出的研究同样有比较久远的历史,但是这种研究没有上升到视觉冲击力提升的层面,以往报纸的版面设计主要是将文字作为主要内容,图片或者图表作为辅助内容,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报纸编辑已经注意到版图设计对于“新闻可视化”的重要性。

5关于相关研究的思考

通过资料的搜集与分析,笔者初步界定纸媒的可视化新闻的概念为:纸媒可视化新闻是由复杂图解的结构、形态以及色彩等一系列外在的形象要素所构成的新闻信息传递和表达,是一种静态的,能够通过图像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新闻报道样式。其主要的因素就是图片、图表、图解,另外还应当包括相应的字体、颜色以及版面等人眼所能感受得到的一系列“可视化”元素。

笔者发现当前对“新闻可视化”的研究起步虽然比较晚,但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并有蔚然成风的趋势。2011年以前主要侧重于对具有视觉感官的文字新闻以及读图时代背景下的视觉传播的研究,近两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很多学者开始涉足“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研究的相关领域,想通过对数据的发掘与呈现和图片、图表、图解相应的编辑技巧在新媒体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也从传播学的角度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对“新闻可视化”出现的必然性以及相应的措施进行了相关的论证,侧重点仍集中在电视和网络媒体领域。当前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纸媒的“新闻可视化”还没有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研究成果。

结束语:

回顾国内外学者在新闻的“可视化”相关理论以及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的研究,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单一的文本以及文本集中可视化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后者所涉及的面比较广,主要有相关数据的挖掘以及数据的可视化、文本构建之间网络关系等多个方面。但是当前新闻可视化研究中依旧有一些明显的缺陷,比如仅仅停留在信息呈现方式的转变,没有就更深层的信息做进一步的发掘;对新闻信息可视化题材的选择不够科学严谨;对信息的统计分析不够完善等等。对此,应该对信息信息的提取模式做进一步的规范,尽量保证其精确度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可视化新闻的理论分析,不能仅仅是对文本的呈现。

参考文献:

[1]蔡菡泠.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研究[J].采写编,2021(6):17-18.

[2]张彤彤.我国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发展困境与创新策略[J].新闻前哨,2021(1):42-43.

[3]陈一骅.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声屏世界,2020(17):7-8.

[4]秦雅丽.我国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54-55.

[5]文一.探析新闻可视化传播中的"颜值效应"[J].传媒论坛,2019,2(15):95,97.

[6]孙京涛.构建视觉传播的新理念[J].青年记者,2006(4):12.

[7]赵佳.论新闻可视化信息的制作[J].新闻天地,2011(3):22-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