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益气健脾兼活血行气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试论益气健脾兼活血行气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刘晓慧

成都市温江区中医医院 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本文探讨中医益气健脾法为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主要辨证施治法,综合《内经》及历代医家论著并结合个人临床总结阐明益气健脾兼活血行气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必要性,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了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益气健脾;兼活血行气法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排除因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进食困难,临床以较长时间的厌恶进食,食量与同龄儿童相比明显减少,或者一段时间内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挑食为主要表现。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为多见。长期食量减少可使气血生化乏源,小儿抗病能力下降,易于感冒,或影响生长发育导致长期身高体重不能达标。临床上本病的病因以喂养不当,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外感、发热、肺病伤脾、先天脾胃虚弱多见,情志失调少见。小儿厌食症大多病程较长,中医历来有“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观念,笔者临床观察结合众多名医之观念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气虚”,气虚日久而出现气滞、血瘀“气血郁滞”。

《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有胃气则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无胃气则死”。我国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且针对饮食内伤所导致的脾胃气虚创立了诸多益气健脾的方剂。明•万全《幼科发挥》[卷之四] 《调理脾胃 》中述“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调理之法。不专在医。……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食多则饱。饱伤胃。食少则饥。饥伤脾。故调脾胃。宜节饮食。适寒温也。……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之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宜钱氏异功散 合小建中汤主之。” 仍由四君子汤甘温益脾,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当归补气和血,陈皮、木香、砂仁芳香醒脾,共奏补脾益气,醒脾开胃之功效。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首先是暴饮暴食损伤脾胃,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集本人门诊诊治以呕吐为主症就诊患儿132例,询问病史发病前均有过量饮食史,治以消食化积,和胃止呕,方拟保和丸加减,药用焦三仙,桔梗,姜半夏,连翘,紫苏梗,茯苓,陈皮,霍香等,同时忌食肉蛋奶、豆制品、糯米、生冷、油腻,饮食以稀饭、米汤、蔬菜为主,口渴时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服药后1天内呕吐消失者130人。2天后饮食恢复正常者59人,纳呆不思饮食者73人,伴神差乏力,睡眠欠佳,大便或稀溏或量少,改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药用党参或太子参,白术,焦三仙,桔梗,姜半夏,连翘,茯苓,陈皮,砂仁,霍香等治疗,患儿4—7天均恢复正常饮食。这些临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受伤后,有些患儿短期内就会出现脾胃气虚的情况。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所著《脾胃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脾胃学说论断,并由此创立了“脾胃学派”(又称补土派),并创立了诸多奇效良方,其中“补中益气汤”还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此方为补脾益气代表方。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有述“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简洁明了说明脾病了就会出现人乏力易困,大便稀,食欲明显下降的气虚表现;钱乙著名的钱氏白术散又名七味白术散益气健脾,本方由四君子汤甘温益脾,辅以木香、藿香、葛根芳香醒脾化湿助运。全方融补、运、升、降为一体,补而不滞,自钱乙之后,历代医家亦多用此方。明-儿科世家万全提出,“白术散乃治泄作渴之神方”,清·医家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云:“幼科之方,独推此为第一,后贤宜留意焉。”

明•万全《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按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引经解之。”“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在儿科领域中,历来就有 “纯阳” 和 “稚阳稚阴”之争,《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其实,“少阳学说”含义有二,其一是说阳气微少、功能羸弱,这与“稚阳”意义相近;其二,少阳主春,生发活泼,表现出旺盛的生机,与小儿生机蓬勃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的生理特点相吻合[1]《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曰:“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属木,甘味属土,春季肝木旺盛易乘脾土,故食甘味能培脾以防肝乘[2],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明•万密斋《育婴家秘•伤食证治》“小儿易虚易实者也,如使壮实者,纵其口腹。则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而实者亦虚矣。”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厌食症久者脾胃必气虚也,治疗时就必然要以益气健脾法为主。

人体气血是紧密相连的,《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旺则血充,血盛则气足,气血调和则阴平阳秘,百病不生,若气血不和则阴阳失调而疾病生焉。清代名医王清任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他在《医林改错》述“人以阳气为本……病以气虚为本。”;气虚日久必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为瘀”。小儿长期厌食,使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气滞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久必出现体内血瘀的变化。

综上述,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胃气虚”,气虚日久而气滞兼夹“气血郁滞”。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人门诊接诊的以厌食为主症就诊患儿197例,其中有长期厌食的患儿,亦有吐泻后或外感发热后、或肺炎治愈后出现一段时间的食量明显减少的患儿,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加三棱、莪术、焦三仙、连翘,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方中四君子汤甘温益气健脾,对四君子汤中人参的选择:病程长气虚重者用生晒参或红参,病程短气虚轻者用党参或太子参,舌红少苔或花剥苔者用北沙参。长期大便稀溏者以山药、莲子肉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大便干燥者则去掉山药、莲子肉,加枳实、厚朴、火麻仁以理气润肠通便。舌苔厚腻者以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并改砂仁为白豆蔻加强醒脾燥湿。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三棱苦平辛散,入肝脾血分,为血中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莪术苦辛温香,入肝脾气分,为气中血药,善破气中之血;二药加入方中合用,加强了活血行气消滞之力。焦麦芽有很好的消化淀粉类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于治疗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兼活血化瘀;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焦三仙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加连翘清郁热。对于花剥苔,脉细数者加麦冬、玉竹、石斛等益气养阴生津。

上方于三餐前半小时温服。190例患儿服药1—2周后食欲明显增加,随访1年多数患儿感冒次数较前1年明显减少,身高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1] 安效先. 试论小儿为少阳之体.《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03期

[2] 朱永强,丁吉善. 《黄帝内经》中的春季养生调摄观.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月第25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