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研究

金美松、刘彤

110031 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目的:研究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效果。方法:选择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患者120例作为此次研究目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以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感染为主,占比分别为30.00%、20.83%、18.33%,而表皮葡萄球菌的占比最少,为5.00%;细菌性食物中毒样本类型上,肛拭子与呕吐物病原菌的检出率最高,占比为61.71%。结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是主要的致病菌,为了找防控方法,要求基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做好标本采样及检验工作,控制中毒发生及发展。

关键词: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



前言:食物中毒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常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据大量临床证实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率最高。基层疾控中心作为食物中毒主要的检测单位,检测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致病菌检出率。为了探究基层疾控中心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的检验效果,本文选取120例食物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基层疾控中心接纳的12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患者基线资料如下: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最小者为20岁,最大者为75岁,平均(50.12±2.26)岁。

纳入标准:

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微生物检验资料完整;

无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

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

书。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的食物中毒类型;

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

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1.2.1检验前准备

基层疾控中心需在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后,及时的建立食物中毒检验计划,做好材料、样本收集,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涵盖设备检验及调试、设备质控、检验人员培训等。根据近年来本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病菌出现情况,做好检验材料的准备工作,做好分析及研究。不定期的组织检验人员补充检验知识,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学习,掌握检验基本要求,同时还需加强对检验人员对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检验水平及检验质量。

1.2.2调查分析及样本采集

在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相关检验人员需开展现场调查,针对中毒症状者及可能出现的病原菌需充分了解,且及时进行血常规的检验,对造成中毒事件的病原菌及样本初步判定。检验人员针对剩余食物、中毒者呕吐物、肛拭子样品采集,对现场中毒者未见呕吐的情况,需收集餐具并且采集中毒者静脉血样,对培养结果阴性者做多部位样本采集,采样过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需求,避免存在杂菌污染情况。样本采集后应对样品培养,采样过程,样本类型包括液体样品、固体样品,其中对液体样品可直接涂片,而对固体样品则先研磨成粉末,进行革兰染色且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确定细菌类型。

1.2.3检验方法

分离培养方法

基层疾控中心在进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期间,可借助分离培养方式进行细菌培养。对副溶血性弧菌显色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沙门菌显色培养基检验,借助4号琼脂培养基及副溶血性弧菌TCBS培养基进行有效分离处理。

生化试验方法

进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过程,检验环节关键,常规生化检验过程往往应用双歧索引法,然而因操作繁琐、花费时间长,这样无法适用应急检验。因此在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过程,可应用数码法这一新型测定方式,数码法的方式具备生化编码鉴定系统,应用于实际的测定上有显著应用效果。

血清学凝聚试验方法

基层疾控中心对细菌性食物中毒,临床检验过程,血清学凝集试验也是关键操作,所以进行细菌性食物中毒行,可先观察样品,对生化反应及形态特征观察,根据情况进行血清学凝集试验测定,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2结果

2.1致病菌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在致病菌上,检出例数最多是革兰阳性菌,检出36例,占30.00%,其次是革兰阴性菌,检出25例,占20.83%。检出表皮葡萄球菌最少,检出6例,占5.00%,详见表1。

表1致病菌检测结果统计

致病菌

数量

%

表皮葡萄球菌

6

5.00

革兰阳性菌

36

30.00

革兰阴性菌

25

20.83

金黄色葡萄球菌

16

13.33

人葡萄球菌

8

6.67

不动杆菌

7

5.84

真菌

22

18.33

合计

120

100.00

2.2各样本病原菌检出情况

本次纳入研究的12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患者,共计采集1239份样本,其中采集肛拭子与呕吐物样本504份,采集剩余食物315份,采集餐具涂抹物420份,各类样本的病原菌检出情况见表2。

表2样本病原菌检出情况

样本类型

样本采集数

检出数量

检出率(%)

餐具涂抹物

420

25

5.95

剩余食物

315

80

25.40

肛拭子和呕吐物

504

311

61.71

3讨论

目前我国疾控中心在细菌性食物中毒标本检测中标准不统一。疾控中心大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等选取检验项目。但是受检验技术、实验室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致病菌检验速度和检出率上依然得不到保证,导致临床上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发生率依然较高。因此加强对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检验方法的研究非常必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基层疾控中心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标本测定并无一致标准,多个地区的疾控中心往往是根据中毒者的症状进行系统分析,而实际的检验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常出现检验周期长以及检出率低等问题,这样明显不利于临床诊断的顺利开展。在临床中进行食物中毒的检验工作中,检验方式的应用至关重要,传统进行检验过程,常是借助分离鉴定法进行检验,应用这一检验方式有很高的准确率,但同样存在检验周期长的情况。随着临床检验工作的进一步进展,新的检验技术及规范也用于临床中,经显色培养基可取得满意分离效果,这一方式可从根本上缩短检测的周期,且经培养基分离及进行细菌鉴定,使得鉴定效果满意。

在本次研究中,纳入12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者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测定上,结果显示12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者,检出的感染类型以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为主,而占比较小的是表皮葡萄球菌。同时本研究对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者,共计采集了1239份样本,在肛拭子与呕吐物样本、剩余食物样本、餐具涂抹物样本中,对病原菌的检出情况上,检出率分别为61.71%、25.40%、5.95%。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肛拭子与呕吐物均是直接源自于食物中毒的患者,采集的样本中检出病原菌的占比很高,如果进行样本采集前,食物中毒者就应用抗生素,会影响病原菌的检出率。餐具涂抹物采集样本中,病原菌检出率比较低的原因在于进行样本的采集上,常无法有效区分残留食物与餐具,对此实际检验过程就应从多个角度分析,且基层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样本的采集过程,不能获得剩余的食物样本,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检出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致病菌,基层疾控中心检验人员要强化检验技能,提高致病菌检出率。

参考文献

[1]赵振.基层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方法及其分布特点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5(14):35-36.

[2]张磊.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1):58-60.

[3]柏海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8):47.

[4]石晓娈.基层疾控中心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探讨[J].心理月刊,2020,25(01):174.

[5]柏海兰.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08):47.

[6]邵正蓉.病原微生物检测在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病情诊断中的应用[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6):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