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良恶性肿瘤中采用放射技术进行诊断鉴别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肝血管良恶性肿瘤中采用放射技术进行诊断鉴别的效果研究

杨小勇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200

摘 要:目的:分析放射技术鉴别诊断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疑似肝血管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对其均行 CT增强扫描诊断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放射技术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后发现,良性和恶性分别为45例和17例,放射技术诊断后发现,良性43例,恶性19例,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5.55%、88.24%和93.55%。结论:临床上对肝血管肿瘤患者的肿瘤性质进行鉴别诊断时,采用放射技术,准确率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关键词:肝血管肿瘤; CT增强扫描;MRI诊断;诊断鉴别

The effect of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hepatic vessels

Yang Xiaoyong

Chengdu Shuangliu District First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20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Methods: From January 2020 to October 2021,62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liver vascular tumo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CT enhanced scanning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sults were analyzed as the gold standard.Results: Afte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his group, 45 benign and 17 malignant, 43 benign and 19 malignant,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were 95.55%, 88.24% and 93.55%, respectively.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patic vascular tumor patients, radiation technology with high accuracy can provide reliable guida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hepatic vascular tumor; CT enhanced scan; MRI diagnosis;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肝血管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常常在进行腹部手术或者B超检查时被发现,如果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极有可能发展为肝癌,导致治疗难度增加,患者的预后变差。由于发病早期症状比较隐匿,极易导致被误诊或者漏诊。目前临床上对肝血管肿瘤患者的诊断主要以放射技术为主, CT诊断及MRI诊断,放射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血管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其效果得到了各患者及医务人员的高度认可[1]。本次研究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62例疑似肝血管肿瘤患者,通过比较,详细的分析了放射技术的应用优势。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疑似肝血管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纳入标准:(1)符合肝血管肿瘤的诊断标准[2];(2)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区不适、纳差、消瘦等症状;(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系统疾病;(2)合并其他肿瘤;(3)合并精神疾病;(4)合并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本组中男:女=34:28,最小年龄39岁,最大72岁,平均(58.38±5.81)岁。本次研究经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对其均行 CT增强扫描诊断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 CT扫描,采用本院多层螺旋CT诊断仪【Revolution Maxima】,在扫描之前10分钟,指导患者饮用1000mL左右的温开水,先对患者的肝区进行平扫,然后行多期增强扫描,将CT仪的管电流、管电压、扫描矩阵分别设置为250mA、120kV和512×512,将扫描螺距、扫描层厚分别设置为1.0和10mm,取碘海醇为对比剂,按照体重(0.1mmol/L),将增强扫描层厚设置为5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团注,注射结束后再取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继续注入,将注射速率控制在2.5~3.5mL/s,对比剂注射结束后开始计时,分别在23~26s、50~60s和120s~160s时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MRI诊断,技术人员采用本院磁共振扫描仪【型号:Signa Explorer 1.5TMRI】以及配套的线圈,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行横轴面FSE T1WI扫描(TE/TR=10ms/180ms),扫描矩阵、带宽、激励次数分别为288×192、31.25和1,将扫描视野、层间隔及扫描层厚分别设置为40cm×40cm、2mm和8cm,通过快速扰相梯度回波扫描方式,技术人员指导患者正确吸气,屏气后扫描,将扫描时间控制在16~20s;然后行T2WI扫描(TE/TR=85ms/4000ms),扫描矩阵、带宽、激励次数分别为320×224、50和2,扫描视野、层间隔及扫描层厚均不变;行快速恢复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并融合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扫描时间控制在120~180s。行增强扫描,TE/TR=1.9ms/180ms),扫描矩阵、带宽、激励次数分别为320×192、41.6和1,将扫描视野、层间隔及扫描层厚等参数不变,采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扫描联合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根据患者的体质量(0.1mmol/L)取扎喷氨酸作为对比剂,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团注,注射结束后再取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继续注入,将注射速率控制在2~3mL/s,对比剂注射结束后开始计时,分别在25s、55~65s和120s~160s时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1.3观察指标

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放射技术的诊断结果。

2结果

本组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后发现,良性和恶性分别为45例和17例,放射技术诊断后发现,良性43例,恶性19例,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5.55%(43/45)、88.24%(15/17)和93.55%(58/62)。

3讨论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将发生在肝细胞或者肝内胆管的肿瘤称之为肝血管肿瘤,大多数患者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临床诊断及鉴别难度增加,但是如果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极易发展成肝癌,甚至还会累及到其他器官,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传统的诊断方式为病理活检,临床上也以此作为金标准,但是极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创伤。

近几年来,放射技术逐渐代替了病理活检诊断,减轻了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准确率也比较高,能够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采用MRI及CT增强扫描等发射技术诊断时,通过放射原理,基本实现了代谢显像的目标,诊断人员能够根据此对病灶的基本分布情况进行准确的观察。在诊断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对比剂,待患者尿液排出后才可进行检查,并且还有叮嘱患者保持正常的呼吸频率。但是在经过多次应用后发现, MRI诊断和CT增强扫描诊断也会出现漏诊及误诊,临床诊断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操作技术水平,如果有必要还要及时与病理活检相互配合,真正意义上做到对肝脏血管肿瘤患者的准确鉴别,根据肝脏血流分布的改变情况进一步分析病灶的良恶性性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放射技术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均比较高。

总之,临床上对肝血管肿瘤患者的肿瘤性质进行鉴别诊断时,采用放射技术,准确率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俊波.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4):31-32.

[2]何禹宏.肝血管良恶性肿瘤中采用放射技术进行诊断鉴别的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