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治疗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治疗效果探讨

林伟

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医 医院 湖北黄石 435000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21年3月-2022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以常规踝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进行治疗,后者以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进行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以及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P<0.05)。结论:以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术对三踝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在显著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基础上助力患者尽早康复,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术;内侧复位固定术;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指的是内踝、外踝与后踝同时发生骨折或骨裂,多数情况下是由急性创伤所致,包括跌倒、强劲外力撞击等。该骨折现象的发生会导致患者踝关节出现剧烈的疼痛、肿胀或青紫表现,从而导致其稳定性、灵活性降低,甚至是导致其功能丧失[1]。目前,临床多以手术的方式对该骨折现象进行治疗,包括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术与内侧复位固定术等,但传统术式的临床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有待改进和强化。因而,本文深入研究了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术在该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选取有研究对象80例,在随机原则上以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40例一组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两个组别,各组别一般资料情况如下。对照组:男女比例21:19,年龄区间22-75岁,平均年龄(48.5±0.5)岁;实验组:男女比例23:17,年龄区间21-74岁,平均年龄(47.5±0.5)岁。该两组患者在上述各项一般资料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以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进行治疗,方式如下:全麻、俯卧位并铺设消毒铺巾。首先是外踝的处理,于踝关节后外侧跟腱外缘与外踝后缘中线做纵切口,长度为8-10cm,逐层分开相关组织,并注意保护血管和神经,将骨折端进行复位,并以复位钳临时固定,同时于腓骨远端外侧置入钢板,以螺钉固定[2]。然后是后踝的处理,即在外踝处理切口基础上,解剖复位后踝骨块,以克氏针临时固定,并在C型臂X线下观察复位固定效果,满意后置入T型钢板进行固定,并对受损韧带进行修复。最后是内踝的处理,于踝内侧适当位置做弧形切口显露内踝骨折端,同样以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以及在固定效果观察满意后以空心加压螺钉固定[3]。在三踝全部处理完毕后,反复观察并确认固定效果,效果良好则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毕。

对照组患者以常规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进行治疗,其手术操作方式与实验组患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处理患者外踝、后踝骨折时,切口位置的选择为外踝后缘。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踝关节恢复情况,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x±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骨折愈合时间(周)

对照组

40

107.55±3.25

63.54±5.84

13.65±1.24

实验组

40

90.35±2.45

45.67±3.41

10.25±1.03

t

-

5.12

6.34

4.89

P值

-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对比[n(%)]

组别

例数

优良率

对照组

40

9(22.50)

18(45.00)

8(20.00)

4(10.00)

28(70.00)

实验组

40

17(42.50)

20(50.00)

2(5.00)

1(2.50)

37(92.50)

X2

-

-

-

-

-

6.65

P值

-

-

-

-

-

<0.05

3.讨论

对于三踝骨折的治疗,解剖复位是当前临床上公认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即在骨折端复位效果良好的情况下以钢板、螺钉进行固定,可大幅度提升其稳定性,从而促使患者踝关节功能尽早恢复。而以外踝-后踝-内踝的顺序进行复位固定,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难度,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损伤[4]。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分别施行的是常规踝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与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最终实验组患者收获了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包括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以及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原因分析:对照组患者在进行外踝与后踝处理时,切口位置为后踝外缘,而实验组患者为后踝后外侧。于后外侧做切口可以获得更为宽广的术野,能够更加充分的显露患者的踝关节解剖结构,从而更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包括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取得更为良好的复位固定效果,和最大化避免对患者血管、韧带、软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提升预后效果[5]

综上所述,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可显著改善三踝骨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助力其获得显著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毛洪刚,刘国栋.分析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9(14):149-152.

[2]马明星.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10):49-51.

[3]陈树涛.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7):49,51.

[4]方如务,吴迪,林久灶,等.改良踝关节后内侧联合外侧切口入路治疗累及后内侧的三踝骨折20例[J].福建医药杂志,2020,42(3):63-66.

[5]李俊.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结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保健文汇,2021,22(9):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