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苏萍 宋兴晔

山东省济南军区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 25000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效果[1]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到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心血管内科治疗。观察组实施早期溶栓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血管内科早期溶栓治疗[2],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荐运用。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效果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疾病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病变血管完全阻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效果[3],以下为具体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到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其中观察组男患者为11例,女患者9例,年龄41~73岁,平均52岁;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2~71岁,平均5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严重胸痛超过30分钟,硝酸甘油无法缓解(2)心电图相邻两条心前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2mv或ST段抬高≥0.2mv患者伴有1mV或新的或可能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3)在出现STEMI症状的12至24小时内,心电图上仍有缺血性症状和ST段抬高。

排除标准:(1)患有出血性卒中患者(2)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180mmHg或者舒张压≥110mmHg(3)三个月内严重头部闭合性创伤或面部创伤(4)5天前运用过链激酶或有链激酶过敏史(5)妊娠患者(6)创伤三周内或大于20min的心肺复苏无效或三周内进行大手术(7)1个月之内有消化系统溃烂及胃肠道出血。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进行心电图监测,立即持续吸氧,2~4L/min,缓解疼痛,静脉注射吗啡3mg;然后静脉滴注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20~60分钟μG/min,连续治疗10~14天;单硝酸异山梨酯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用于对症治疗;口服泻药预防便秘。

观察组采取溶栓治疗: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然后尿激酶1.5万U/kg~2万U/kg溶解于100ml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静脉注射。治疗持续10~14天;溶栓后6小时内皮下注射肝素钙5000μ,每天两次,共7天;氯吡格雷75mg/天,肠溶阿司匹林03g/天,3天后改为100mg/D,按时服用,不可间断。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判断标准为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动脉血气分析恢复正常。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缓解,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下降。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无变化。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内容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再梗死。

1.4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t为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

通过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两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治疗比较(X±S)

组名

明显缓解

有效缓解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20)

11(55.00)

8(40.00)

1(5.00)

95.00(19)

对照组(n=20)

9(45.00)

6(30.00)

5(25.00)

75.00(15)

X2/t




12.667

P




P<0.05

2.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通过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名

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

再梗死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n=20)

1

0

0

5(1.00)

对照组(n=20)

3

1

1

25(5.00)

X2/t




12.525

P




<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的疾病类型之一。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肌梗死。该病主要由心内冠状动脉缺氧和缺血引起。由于冠状动脉的突然和持续异常影响,心肌明显受损,并形成多种症状。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胸腹痛、出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濒死感等。由于该病具有突发性特点,常伴有休克,最终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影响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吸氧、止痛、心电图监测和入院后立即用药对症治疗,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不能达到治愈效果。易发生再梗死和并发症,预后差。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减少了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经络溶栓和冠状动脉成形术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心血管内科合理、快速的溶栓治疗不仅能有效避免手术损伤,而且能迅速改善心肌缺血的表现。溶栓具有快速、简单、经济、易操作的特点。在最短时间内溶解血栓和开放血管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操作方法简单,无需特殊设备,成本相对较低。能有效缩小梗死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心肌坏死的范围在发病后6小时内没有确定。如果尽快进行溶栓治疗,部分受损心肌可以挽救。溶栓通常在发病后1~2小时内使用。溶栓的益处取决于溶栓开始的时间[4],血管开放得越早,保存的心肌就越多,患者在抵达医院后30分钟内需进行溶栓治疗。一般使用尿激酶,尿激酶可以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溶系统,催化纤溶酶原分解为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还能降解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VIII。溶栓后应用肝素可加强冠状动脉侧支的血液循环,增加阻塞区的血流量,并具有抗凝作用,防止血栓形成和再梗死。加入小剂量阿司匹林,加强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提高溶栓效果。

4小结综上所述,采用心血管内科早期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6],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应用效果良好,可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宋秀敏.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现代医学研究,2014,000(019):P.193-194.

[2]尹瑞娟.溶栓后PCI和D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2):4.

[3]张雁,陶文其,俞帅,等.心电图异常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000(006):662-666.

[4]顾磊,李振华,王晓田,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介入与直接介入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7,15(5):4.

[5]王远东,徐丽春,刘强.瑞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比较分析[J].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10):1.

[6]霍勇,傅向华,葛均波,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8):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