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检验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检验价值分析

尹文易

洪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荆州, 433200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中心接收的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检验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检验样本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MP-IgM)抗体检测、口腔分泌物无菌咽拭子检测及腹泻病原菌检测。了解患儿腹泻发生时间及腹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中,腹泻发生时间为用药前的患儿占67.00%,腹泻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患儿占33.00%,腹泻病原菌为大肠杆菌的患儿占56.00%,腹泻病原菌为轮状病毒的患儿占26.00%,腹泻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的患儿占18.00%。结论:临床上应重视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轮状病毒等肠道常见病原菌检测,确定病因及致病菌,及时予以针对性治疗。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腹泻;临床检验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1]。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急,发病早期患儿可出现头痛、乏力、发热咽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症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原菌是肺炎支原体,临床检查时常与结核、细菌感染混淆,误诊率较高。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常伴发不同程度腹泻症状(秋冬季节较为高发)。若并发腹泻,可致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加重,不利于预后。因此,确认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病原菌具有重要意义,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2]。本研究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中心接收的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检验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检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中心接收的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检验样本。在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中,有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1个月~3岁,平均年龄(1.79±0.31)岁。

1.2 检验方法

对检验样本进行血清MP-IgM抗体、口腔分泌物无菌咽拭子检测及腹泻病原菌检测。将空腹血液样本放到离心机分离血清,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MP-IgM抗体水平。将沾有患儿口腔分泌物的无菌咽拭子样本置于培养瓶中,将液体挤出,搅动后恒温(37℃)培养24 h。肺炎支原体阳性:液体呈清亮的淡黄色。肺炎支原体阴性:原红色不变或颜色欠清亮。在粪便标本中加入9倍体积的生理盐水稀释,取上清液,滴入至试剂盒加样处,检测轮状病毒,检测方法为胶体金法。轮状病毒阳性:出现两条红线。轮状病毒阴性:出现1条质控线。将粪便标本接种于SS鉴定平板,培养18-24 h,培养温度保持35℃,分离病原菌后对种类予以鉴定。

1.3 观察指标

1)分析这些患儿的病例资料,了解腹泻的发生时间。2)根据检测结果统计患儿腹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卡方(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腹泻发生时间

这些患儿中,腹泻发生时间为用药前的患儿67例,占比67.00%;腹泻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患儿33例,占比33.00%。

2.2 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腹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这些患儿中,腹泻病原菌为大肠杆菌的患儿56例,占比56.00%;腹泻病原菌为轮状病毒的患儿26例,占比26.00%;腹泻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的患儿18例,占比18.00%。详见表1。

表1 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腹泻病原菌分布情况

病原菌

例数(n)

占比(%)

大肠杆菌

56

56.00

白色念珠菌

18

18.00

轮状病毒

26

26.00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常发生于小儿群体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肺间质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变部位[3]。影像学检查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部病变呈片状,部分患儿有融合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伴急性支气管炎的典型表现。患儿肺泡内可含少量的渗出液,肺泡壁和间隔存在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表现。多数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症状较轻,可出现发热、头痛、阵发性刺激性咳嗽症状。肺炎支原体可经口、鼻分泌物在空气中传播,致病性与患儿机体与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出现变态反应有关

[4-5]

腹泻是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见并发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患儿的免疫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表现,使其机体多系统功能出现障碍。其中,受累最为明显的是患儿的消化系统。肺炎支原体向下侵犯,可使患儿的胃肠黏膜糜烂,胃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因此坏死、脱落,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腹泻、呕吐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小儿发生肺炎支原体肺炎后,临床常予以抗生素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打破患儿肠道菌群平衡,使肺炎支原体进入到肠道内,破坏肠道内正常的生态平衡,诱发炎症反应,使肠道黏膜分泌大量的黏液。在炎症刺激下,患儿胃肠道蠕动的速度加快,排便次数增多,主要排稀水样便。此时,临床应暂停使用抗生素,同时予以调节肠道菌群治疗。

本次研究中,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中,用药前腹泻患儿占67.00%,用药后腹泻患儿占33.00%。腹泻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占56.00%,其次为轮状病毒和白色念珠菌,分别占26.00%、18.00%。临床上应重视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轮状病毒等病原菌检测,确定病因及致病菌,及时予以针对性治疗。同时,严格控制患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在用药期间适当调节肠道菌群,预防腹泻,保障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赖君.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检验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9):3-7.

[2]周志敏.肺炎继发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儿粪便病原体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3(16):2380-2382.

[3]潘玉泉,韩培卿,宋智华,等.阳泉地区不同年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6(11):1611-1614.

[4]熊勤.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检验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12(1):112-113.

[5]邵双珠,王丽红.微生态调节剂联合抗生素用于小儿腹泻的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3(17):2633-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