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本质超越性的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3

对人的本质超越性的解读

陈春莲

南京理工大学

摘 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并以此为立足点突破前人在人的本质理论中的局限,提出六个有别于其他哲学家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僵化死板的条例,而是有着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同样其人的本质理论是在唯物主义立场下,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拥有强大生命力,在基建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和生成更加与时代契合的观点,而这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样表明其具有无限可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也只会随时代发展逐渐丰富,而不会在他这里成为终结。

关键词:人的本质;实践;超越性;生成性;可能性

人的本质问题在哲学家那里进行过诸多讨论,却没有一个完美准确的答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且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写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关于人的本质虽然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过人与现实社会是处于发展中的,因此可以说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随着人的不断发展,其本质也有着相应的变动,具有未完成性。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

人的本质就其概念性理解是人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性特质,哲学家对于人的本质探究由来已久,马克思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将实践引入人的本质进行思考,先后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发展本质、人的共同体本质、人的社会联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总和本质六个概念,并且这六个概念不是独立无序,而是相互关联,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在分析前人关于人的本质观点时发现,他们都将人的本质外化来理解,借助宗教神明说明人的本质,这种脱离实际的人来考察阐释人的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体现。而马克思在对宗教的批判中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观点,马克思还说到:“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根本,也就是人本身。马克思的这一命题,明确了人的本质如何而来,却并未对人的本质作出具体阐释。因此又进一步提出“类”这一概念,认为人作为一种“类存在”,与动物有着根本不同的类特质,人与动物都有着基本的生命活动,动物是本能为维持生命而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是自由而有意识的,这就是人的类特性,也是实践特性。当然,人与动物之间的类本质差异也不仅体现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上,人类还有着对生活更高追求的发展本质,这是更深层次上的区别。人类在追求更高生活的同时,伴随着实践和劳动的不断发展,甚至出现分工,推动着文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类历史不断向前演进。

提到劳动、实践、社会分工、人类社会,这就涉及到人的社会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作出两个突出贡献:“首先,马克思扩展了社会性的内涵,把社会性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条件,其次,马克思第一次把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内涵具体化,分解为共同体本质和社会联系本质。”[2]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出过类似的思想:“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马克思从人本身出发,直至到社会共同体多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概述,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明确界定,但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进行区分。因此,在这基础上马克思对人的个体本质也进行了说明,人的实践活动促成了人的本质的各要素,因而人的个体本质也同样是在人的个体实践活动中所生成。

二、人的本质在实践中不断超越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多是将人的本质抽象理解,把人的本质规定为某种抽象的外在力量。马克思批判了旧哲学的人的本质观,提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重视理论批判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从根本上批判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从感性和“类”两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规定,但这两个方面都是从感性直观出发,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批判,并提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首次对人的本质做出结论性的推断,也是首次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不仅超越了旧唯物主义,而且将人的本质落到现实层面,且将实践纳入其中。

实践在马克思这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实践才使人成为“现实的人”使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有所区别,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都还处于起始阶段,当时的人们无疑是“自由”的,生活资料自给自足,劳动与所有能够实现统一,可以将其称之为早期“大同社会”,但这一时期的人绝不算是获得了全面发展。不过由于人的需求和现实需要,不断衍生出家庭、社会、国家,这从一侧面也体现出人的社会性本质是逐渐深化显现,并随时间推移体现出当前对以往的超越。然而国家的建构不可或缺的是政权及资本的出现,尤其是资本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分化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对立阶级,这两个阶级的对立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此工人沦为生产“工具”,其劳动产品和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无情剥削,劳动与所有产生分离,工人出现“异化”。马克思在《1857—1858 年手稿》中亦考察了工人的“劳动与所有权”的关系和异化劳动问题,并“系统阐释了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的异化,劳动者之间的异化。”

[4]

异化劳动现象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技术的又一大飞跃。但就劳动者本身来说,“日益沦为技术实现资本致富手段的工具,人工智能机器对人的异化越来越凸显。”[5]这样的异化不仅带有马克思异化现象的共有特征,还带有该时代的时代特性。然而,技术进步不仅仅推动着时代进步,将人从麻木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是导致机器奴役工人。工人的生存条件也并非随着技术进步而得到改善,而是会出现更多基层劳动者的失业现象,拉大了的收入差距,社会贫富分化进一步加深。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使人成为技术的奴隶,越来越脱离“社会现实”,消解着人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又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人要想获得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就不得不经历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带来的“阵痛”。但当人们翻越过这一“阵痛期”之后进入未来社会,会获得极大的解放,实现自由,这一时期劳动会成为人的必需品,而非异化劳动。

三、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不断自我生成的

人的真正本质是马克思在扬弃旧哲学的基础上所揭示出来的,并用其特有的生命活动加以确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6]他认为人的本质须通过其本身生命活动的性质来予以说明,这同旧唯物主义将人片面的理解为单纯、孤立的感性对象有着本质的差别。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指明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都应有生命活动,无论是人或是其他如果没有生命活动,那不用讨论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别,因为都将不复存在。其次有生命的存在物都有生命活动,但不同的存在物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性质都有所差异,都具备各自特有的生命活动,并沿着不同特质的生命活动而存在生成下去。我们把握某一物特质,都是通过其生命活动的性质进行确证的,如果某一物没有其特定的生命活动,那它也不会被真正的认识和把握。因此,我们要获得对人本质的认识,理应把握人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可以说人本质是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显现的。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虽会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但整个活动过程仍旧表现为一种按自己的认知和意志而作出行动的能动过程,在这能动过程中能够超越所受的约束性,从而改造自然界及自身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人特有的生命活动性质,由此,人能动的改造自然界和自身的过程也是探析人本质的过程,是人本质不断自我生成的过程。那人所特有的能动性生命活动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在马克思那里它指向的是人的劳动。这是因为一方面,劳动是人所特有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过程表现为人使用劳动工具能动的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的存在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都是依赖于劳动,马克思也直接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7]这也确证了劳动作为人特有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和生成性。

人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劳动,可以说人是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人的本质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通过劳动得以确证。劳动不仅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还需要其基本要素的协调有序运行,基本要素有什么呢?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8]劳动本身指的是劳动者使用和消耗的劳动力,包括体力与脑力的使用和消耗。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脑力与体力施加到的客观物质对象,是接收和承载劳动者的劳动力的对象存在物。“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9]劳动资料是被劳动者加工过的用于改造劳动对象的手段与工具,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类劳动自我发展带来的结果。这里,我们就清楚的知道了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这过程本身就是运动发展的一个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变化,且劳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也在这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劳动结果最终也将服务于人类,因此劳动过程自然也体现了人本质的生成发展。

自由自觉的劳动同时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这是由于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得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主体地位客观地呈现并得到确证,并且人所从事劳动的过程亦即表现出其脑力与体力的发挥与运用,换言之,人的劳动需要的满足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表现并得到确证的过程。更长远地看,人的劳动需要的满足还是人的本质力量获得发展的过程。在恩格斯那里能找到对此的肯定,他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10]正因为人的本质在劳动需要中得以确证并获得生成发展,因此劳动伴随着人及人类社会发展始终。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人的本质发展的无限可能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中既有对以往将人的本质抽象化批判的现实性一面,但也不能完全无视其对可能性本质阐释的一面,只有将其人的本质理论建立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相统一的基础之上,才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然而,人们一直以来受“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影响,片面强调人的现实性本质,角度单一,并不能全面地涵盖人的本质,它只是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不可否认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理应重视人的可能性本质。现实性与可能性是揭示人和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任何现实性中都包含有可能性,任何现实性都由可能性发展而来。客观世界的无限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不能单一地谈现实性或是可能性,应将其辩证结合起来分析。而实践就是将现实与可能想联结的桥梁与纽带,实践不断创造和展示一个日新月异的可能或理想世界,也不断回答了 “人是什么”、 “人将要成为什么”即不断创造和展示人的可能性。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言,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而“解放”就是为了自由发展,无论是“解放思想”还是“解放生产力”,都是为了人能够获得更多更大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从中国自身发展就可窥见,中国人民通过自身努力推翻旧社会,推翻压在人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人民解放。剪长辫、用白话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替代封建思想,这些都表明人民在不断进行着思想解放,使其能够在自由而广阔的天地间获得无限可能的发展,从而使人们摆脱思想枷锁,获得自由。“改革开放”更进一步的将解放贯彻到底,社会各方面在这一浪潮下得到迅速发展,使中国人民的发展有着无限可能的前景。由此理论和实践证明着人的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以及人的可能性本质。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其实“自由”也就表示有着无限可能,而“自由发展”就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空间的发展,不仅从 个人的角度“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表示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更是从社会的角度“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来叙述社会同样有着无限可能的发展。并且不仅其本身有着自由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在其现实性上仍然有尚未见之于现实的可能性,就当前的社会现实而言,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状态仍旧是理想状态,因此实现与否还有着各种可能性。

信息时代数字化浪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实践方式及平台等,一种新的实践活动—虚拟实践随之兴起,虚拟实践形态出现后,人类实践活动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虚拟实践并不是现实实践的拓展,而是区别与现实实践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实践活动。虚拟实践进入人类生活,不断充实和丰富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并且开拓出了新的各种可能性的实践空间。当然,虚拟也就表明实践的对象指向的是非现实性的可能,“否定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立足于打破现实世界的自为性、必然性,开辟一个可能与不可能的发展空间。”[12]虚拟实践的出现表面上看是打乱了人与自然界的广泛联系,使人断绝与自然界的传统形式上的联系,但也使人与自然的联系有了多种可能性,并且还脱胎出新的与信息环境产生的各种可能的联系。虚拟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可能性的虚拟,在各方面超越了现实性实践,并且对现实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虚拟。还有一种则是对“不可能性”世界的虚拟,即虚拟出现实实践条件下不可能存在的事物,这种情况下的虚拟由于没有现实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产生出任意可能性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张奎良.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演绎程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73(11):68-76+15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4]董琦琦.“异化”流变:从异化劳动到异化自然再到异化消费[J].学习与探索,2020,296(03):141-147.

[5]张卫良,何秋娟.人工智能时代异化劳动的技术形态及其扬弃路径[J].理论探索,2019,237(03):28-3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