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技术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智能电网技术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应用

潘燕玲

国网民勤县供电公司 邮编: 733300

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智能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供电可靠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用户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居民用户的日常生活。农村电网因地理环境相对复杂和供电网相对薄弱存在停电次数相对较多、供电可靠性较低的问题。提高农村电网的可靠性必须从日常缺陷管理和电网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关键词:智能电网技术;农村电网改造;应用

引言

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人们对电力能源的需求量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传统的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限制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基于此,技术人员必须加大对电力网络运行情况的了解,将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变电运行管理中不断提高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的智能化水平。智能化电网变电管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弥补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大大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并且降低了电网运行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为人们安全用电提供了有效保障。

1规划原则

(1)服务乡村,高效发展。农村电网规划应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实电网高质量发展要求,促进建设技术先进适用的一流现代化农村配电网,引领农村地区由“用上电”到“用好电”的全面转变;应结合营商环境优化、乡村电气化等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制定方案,实现规划方案一项多能,避免出现大拆大建和重复低效建设。(2)规划引领,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电网情况,依托大数据信息,精准识别问题。根据地区发展阶段、发展定位、实际需求和承载能力,确定规划目标和分期建设方案,实现在全寿命周期内目标合理、方案最优、效益最大。(3)环境友好,先进适用。电网规划方案应与人文自然景观、村庄布局、生态保护要求深度融合,实现电网布局整洁美观。结合气候环境、居住形态、用电习惯等特点分析,确定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建设标准,提升投资效率效益。

2智能电网应用价值

智能电网的设备状态预测和调控、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决策、电力网络与用户之间的智能互动等行为均需要依靠物联网技术完成,这些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工作使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的联系更为紧密。依照当前行业发展经验,智能电网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可实时提供各发电机组和各类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进而提高发电过程中的运行维护水平。(2)可实时监控水力发电站坝体各部位压力变化,以传感器群的方式监控坝体变形现状,进而为规避水库调度风险提供数据支持。(3)利用气象传感器可快速完成风力发电厂和光伏发电厂所在区域的各类气象数据的收集,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光照强度等,进而为新能源发电体系提供有效辅助,提高整体发电效率。(4)输电网络监控过程中,借助传感器可实时观测变电站和输电设备的微气象环境、线路覆冰、导线温度和弧垂幅度、输电线路风偏、杆塔倾斜度、绝缘子表面污渍程度等信息,将这些信息与电网运行数据组合,可及时发现输电网络存在的隐患,最大限度提升电力能源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5)工作人员可在输电杆塔、输电线路以及各类机电设备上设置多类别传感器,完成目标识别以及侵害行为的具体分析和定位,提高对电力设备的全方位防护效能。(6)物联网系统配属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电力作业现场人员、设备以及环境等信息,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人员的智能互动,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电力网络稳定性的破坏,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作业质量。(7)智能电网借助智能监控和实时反馈功能,可实时获取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而实现智能用电双向交互服务,有效改善供电可靠性和用电效率,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技术基础。

3智能电网技术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应用

3.1加强巡视

发现缺陷的主要渠道是日常对配电线路和设备的巡视。通过巡视能及时发现供电设施存在的缺陷,掌握线路和设备运行情况以及周边的环境变化。基层供电所需要完善巡视管理制度,为员工提供正确的工作指引。根据规定农村中压及低压线路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定期巡视,管理人员可根据本所的实际情况制定定期巡视计划,并向员工交代巡视范围、巡视内容、责任分工以及相应的安全注意事项。巡视人在巡视过程中应仔细记录发现的缺陷,对缺陷进行拍摄存档,并判断缺陷类别,巡视结束后认真填写巡视记录并交给管理人员汇总。除了日常的定期巡视外,供电所所长及技术员还应进行监察性巡视,目的是了解线路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沿线地理环境,将监察性巡视发现的缺陷与员工的缺陷记录做对比,以此检查和督导员工的定期巡视工作。

3.2集中监控与分点操作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不同等级的变电站其调度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综合分析各个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然后不断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将无人值守和有人值守模式交替进行,确保电网变电运行管理的质量达到要求的标准。不同类型以及不同规格的变电站其电压等级也不同,管理工作开展时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对不同等级变电站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制定管理策略,按照变电站运行规律,不断提高其运行的效率。配合运用无人值守和有人值守,做好变电站运行的集中监控和分点操作。分析变电站所处环境的特点,并且提高管理模式应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确保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稳定地开展。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和创新,提高各部分管理工作的效率,确保电网变电运行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管理人员应该落实好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提高自身工作责任感,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3规划技术关键点

(1)适度超前,提高对负荷增长的适应能力。密切跟踪农村企业用户入驻这一经济增长热点和居民生活用电攀升的情况,适度增加变压器容量,增加供电线路和变压器布点,解决局部供电能力不足问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配电线路、配电台区和低压进户线改造力度,在总体户均容量指标合理的基础上全面解决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重点解决各类安全隐患、重过载、低电压及“卡脖子”等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供用电状况,加强用电需求分析,针对春节、农忙、夏季炎热时段等季节性负荷特点,远近结合、多措并举保障农村生产、生活供电。(2)统一标准,提升农村地区电能质量。变压器应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配置,位置选取在负荷中心,供电半径控制在250m内。新装及更换柱上变压器选用S13及以上环保低耗能型的全密封油浸式变压器或非晶合金变压器,容量选择100,200,400kVA三种,接线组别选择Dyn11。变压器无功补偿容量按其容量的30%配置。低压综合配电箱无功补偿容量统一按终期需求配置。(3)简洁美观,低压电网融入美好乡村建设。低压电网布局应与农村布局相结合,宜采用干线式、放射式接线方式;宜结合台区内居民建筑的型式,采用整洁美观的敷设方式,全面推进电力通道资源与景观协调发展;对联排房屋宜采用沿墙以母排敷设的方式,局部过路地段可采用电缆穿管或架空方式,避免采用绝缘线直埋的方式;新建或改造的低压线路以架空绝缘线为主,特殊区域可采用低压电缆或集束导线。低压主干线宜按照满足饱和负荷需求一次建成。低压线路廊道严禁跨越场院、库房、学校、房屋、草垛等,且应避免与弱电线路同杆架设。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供电系统的要求更高。因此,电力企业应快速推进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多角度开展智能电网的科学管控,不断改善电能的调配能力和电力能源的供应水平,让智能电网变得更具智能化特征,确保能源转运的安全可靠,全面推动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伟夏,孟安波,何双伯.基于自组织网络的智能电网配电方案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9):158-162.

[2]牟长斌.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28(11):162-163.

[3]王开郁.智能电网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2021,17(9):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