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八仙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风寒湿痹39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1

自拟八仙汤加味配合针刺治疗风寒湿痹 39 例

王海龙

临夏州康乐县上湾乡中心卫生院 731500

风寒湿痹就是风、寒、湿等邪气侵犯人体的关节或者肌肉,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著痹。河间曰: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经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也。其主要病机为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而致。或居处潮湿、或涉水冒雨、或气候剧变、或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就有所差别。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以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凝涩,使气血凝滞不通,故疼痛剧烈而成痛痹;湿性粘滞重着,故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主要以关节肌肉的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常见以下几种:

风痹:风造成的痹证称为行痹,主要表现是痛处来回游走;寒痹:通常是由寒造成,也称为痛痹,主要表现就是疼痛固定不移、比较剧烈;着痹:湿造成的痹称为着痹。

痹证治疗:总由于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对于风寒湿痹的治疗,古代医家根据其感邪偏盛及病理特点,作了很好的概括,如《医学心悟·痹》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我在临床工作中以痹症之特点及治疗原则自拟方药八仙汤加味疗配合针刺治疗风寒湿痹证疗效显著,多次受到当地群众赞誉,其方药如下:

1、自拟八仙汤加味 白芍20g 白术20g 白芷20g 白茯苓10g 白芥子10g 半夏曲10g 川乌10g 羌活20g 防风20g 萆薢15g 秦艽15g 牛膝15g 伸筋草15g 海风藤15g 血虚者加当归、川芎、熟地各10g,气虚者加蜜黄芪20g陈皮10g升麻6g,痰淤者加竹沥50g 姜汁20g 红花10g 乳香10g ,疼甚者加制附子15g 草乌10g,旧病入络者加全蝎10g 蜈蚣10g 。

2、腧穴针刺:根据针灸治疗的选穴和应用原则,取患处或循经取穴为主,或采用“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对行痹、用毫针泻法浅刺,或并用皮肤针及三棱针点刺,加强祛邪宣痹的作用,对痛痹多深刺或针灸并用,疼痛剧烈的结合隔姜灸,以增强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对着痹通常在针灸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等。常用处方为:肩部:肩三连;肘臂曲池、合谷、外关、尺泽、腕部阳池、外关、阳溪、合谷;脊背腰阳关、水沟;腰骶肾俞、华佗夹脊、委中;股部环跳、秩边、阳陵泉;膝部犊鼻、阳陵泉、足三里;踝部申脉、照海、昆仑、四肢麻木合谷、太冲;手指疼痛拘挛八邪、外关;趾疼痛八风、然谷;行痹加血海、风府;痛痹加肾俞、三阴交;着痹 加足三里 、商丘;热痹 加大椎、曲池。

典型病例:马某,女,38岁,农民,2021年5月3日初诊,手足关节肿痛半年,晨僵,自述兰州某大医院反复治疗,症状不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查血沉79、C反应蛋白64.33、类风湿因子254.1。治疗:自拟八仙汤加味7剂 日1剂,水煎分服,配合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3日疼痛减轻,7日关节肿已消、晨僵基本消失,疼痛也很轻微,查血沉11、C反应蛋白3.7、类风湿因子103.7继用上法治疗半月症状完全消失。后随访至今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