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型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的特点和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3

肥胖型高血压患者 P波离散度的特点和意义

王珍 1 ,何云 2 ,司徒秋顺 3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功能检查科,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 目的 研究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的特点和意义。方法 选择42例肥胖型(A组)和34例非肥胖型高血压患者(B组),另选健康患者40例作为C组,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d)。结果 A组Pmin、Pd均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体重跟Pd密切相关,目前关于Pmin的研究较少,可以加以关注。肥胖型高血压可导致P波离散度显著延长,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

【关键词】肥胖;高血压;P波离散度;心房颤动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型高血压的患病率有增无减,据估计,60%-70%的成年人发生高血压是由肥胖造成的。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文献报道这与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继发心房几何形状变化、表面积增大,使其容纳更多的折返环路以及心房肌纤维化,使心房肌内电活动的离散度加重,其结果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率[1]。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是12导联心电图上测量的最大P波时限与最小P波时限(Pmin)的差值,反映窦性冲动在心房内不均质传导及心房传导时间延长,对心房颤动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2]。本文比较肥胖型高血压、非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及健康患者的pd,分析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pd的特点和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就诊肥胖型高血压患者42例,非肥胖型高血压患者34例,分别作为A组和B组,另选取健康患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率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BMI指数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肥胖的诊断标准[3-4]。排除标准:年龄>80岁或<18岁;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重度、恶性高血压患者及孕妇、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有精神疾病病史。

1.2方法

分别测量入选者高血压水平、体重指数、心电图;专业人员使用分规手工测量Pmax、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Pmin、Pd均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Pmin、Pd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max对比(P>0.05)。见表2、3、4。

2 A组、BPmaxPminPd比较(x±s

组别

n

Pmax(ms)

Pmin(ms)

Pd(ms)

A组

42

99.04±15.11

45.24±9.69

53.81±11.88

B组

34

99.71±12.67

59.41±10.99

40.29±10.00

t值


-0.20

-5.97

-5.29

P值


0.84

0.00

0.00

3 A组、CPmaxPminPd比较(x±s

组别

n

Pmax(ms)

Pmin(ms)

Pd(ms)

A组

42

99.04±15.11

45.24±9.69

53.81±11.88

C组

40

94.75±9.33

57.50±10.06

37.25±6.79

t值


1.54

-5.62

7.70

P值


0.13

0.00

0.00

表4 B组、C组Pmax、Pmin、Pd比较(x±s)

组别

n

Pmax(ms)

Pmin(ms)

Pd(ms)

B组

34

99.71±12.67

59.41±10.99

40.29±10.00

C组

40

94.75±9.33

57.50±10.06

37.25±6.79

t值


1.93

0.78

1.55

P值


0.06

0.44

0.13

3、讨论

现认为,心房颤动发作与心房不应期离散度增高有关,不应期离散度增高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max增大、Pmin减小,这常常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作用不平衡、自主神经支配不均的结果,交感神经兴奋使心房肌不应期缩短、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房肌不应期更不一致,进而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即自主神经介导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研究发现阵发性房颤者心房多发微波折返、心房传导延缓是重要机制之一[5]房颤的电生理特点为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时限缩短,不应期离散度增加。体表P波信号平均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房颤患者心房各部位除极与复极均存在异常[6]。本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型高血压组Pmin、Pd明显高于非肥胖型高血压组,说明肥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Pmax、Pmin、Pd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积极控制高血压,对降低心血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各组的P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的Pmin与B组和C组比较反而有统计学意义。而关于Pmin相关的报道极少,也有可能是因为P波的测量方法影响了Pmax和Pmin的准确性。由于条件所限,我们采用的是分规测量法,此法简单易行,但是有一定误差。

Pd是一种无创、简易、经济的体表心电图指标,有研究表明,Pd为40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性74%,特异性62.92%[7]。肥胖、高血压可致左室舒张功能不全,还可致心房肥大和心肌纤维化加重,使心房肌电活动的非均质程度加重;以上都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对预防心房颤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要注意控制体重,观察心电图Pd,从而预防和提前发现心房颤动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Barbier P,Alioto G,Guazzi M.Left atrial function and ventricular filling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J Am Coll Cardiol,1944,24:165.

[2] Basar N, Malçok Gürel O Ozcan F,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P-wave dispersion in prediction of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after external cardioversion of atrialfibrillation [J].Anadolu Kardiyol Derg,2011,11(1):34-38.

[3] 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一)[J].中国社区医师,2010,25:8.

[4] 张维忠.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8-249

[5] More GK,Rheinbolt WC,Abildskov JA.A computer model of atrial fibrillation[J].Am Heart J,1964,67:200

[6] Tanigawa M,Fukatani M,Konoe A,et al.Prolonged and fractionated right atrial electrograms during sinus node syndrome[J].J Am Coll Cardiol,1991,17:403-408.

[7] 于海初,刘金萍,孙桂霞,蔡尚郎.P波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2,11(4);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