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室性早搏在动态心电图(Holter)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3

分析室性早搏在动态心电图 (Holter)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刘慧波 高迎春 张晓新 王永军 刘美娜

大庆市人民医院 163311


【摘要】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Holter)在室性早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0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采取常规心电图诊断为室性早搏的7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是否确诊为心脏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采取动态心电图(Holter)进行复查,观察复查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室性早搏的频率更低,发生单纯室性早搏的概率更低,发生复合室性早搏的比例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昼夜心律变化差异值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采用Holter进行室性早搏的诊断,可明确其发生频率,可对室性早搏进行定性,并且对基础心律进行动态评估,以此判定是否为心脏病发作,可为临床实施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关键词】 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Holter in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Method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rom November 2020 to October 2020. 70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diagnosed by routine ECG in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p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were diagnosed with heart disease,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Holter was used for reexamination to observe the reexamination effec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frequency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e probability of simple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was lower, and the proportion of compound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was higher (P < 0.05). The difference of circadian rhythm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by Holter can clarify its frequency, qualitative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and dynamic evaluation of basic rhythm, so as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is a heart attack, which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Dynamic ECG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状态。研究显示,正常人群及心脏病患者都有发生室性早搏的可能,而室性早搏症状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可能无任何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轻微心悸,严重的则会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晕厥等【1】。室性早搏患者临床检查的目的是明确发病性质,即是否为复合室性早搏早搏,如果是,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果只是单纯的室性早搏,则不需要处理【2】。采取有效的诊断方式明确室性早搏的性质,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充足的依据。本次研究对动态心电图(Holter)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0年11月-2020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采取常规心电图诊断为室性早搏的7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及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5-85岁,平均(58.6±3.6)岁。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47-83岁,平均(58.2±4.1)岁。分组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常规心电图确诊为室性早搏,采用Holter复查。选择的仪器为十二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查仪(加拿大比顿公司生产)。实施24h心电图监测,

详细记录心脏活动情况。对室性早搏进行分类,单纯性室性早搏与复合型室性早搏,后者的评估标准为出现心房扑动、ST-T段改变以及房颤、束支传导阻滞等2种及以上表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检查结果,统计室性早搏频率、室性早搏性质及发生比例;对比两组昼夜心律变化差异,统计平均心律与睡眠时心律之差。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比数据。(626009a57f7d5_html_ad6e85f1782d4ab2.gif ±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对比

观察组发生室性早搏的频率较对照组低,单纯室性早搏发生概率更低,复古室性早搏发生概率更高(P<0.05)。见表1。

表 1 检查结果对比

组别

例数

室性早搏次数(次/24h)

单纯室性早搏(%)

复合室性早搏(%)

观察组

35

20640.2±1352.0

7(20.0)

32(91.4)

对照组

35

2336350.0±6750.2

21(60.0)

10(28.6)

t/X2


1990.034

11.667

28.810

P


0.000

0.001

0.000

2.2 两组昼夜心律变化差异对比

观察组患者昼夜心律变化差异值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昼夜心律变化差异对比(626009a57f7d5_html_ad6e85f1782d4ab2.gif ±s,次/min)

组别

例数

昼夜心律变化

观察组

35

6.8±2.1

对照组

35

18.7±3.3

t


17.998

P


0.000

3 讨论

室性早搏在健康人群及心脏病患者中均有一定的发生几率。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室性早搏频发会导致猝死的风险增加,因此在检出室性早搏后,应加强系统化治疗【3】。而对于非心脏病患者,检查出室性早搏后需要定期观察,无需特殊治疗。因此,通过有效的手段鉴别室性早搏是属于病理性还是生理性的非常重要。

研究显示,人们在抽烟、喝酒以及情绪激动、发生心脏病变后都会出现室性早搏情况。而研究显示,复合室性早搏属于病理性变化,其发病原因是血流动力学改变,由此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心脏病发作【4】。通过Holter进行室性早搏的诊断,结果证实,Holter能够敏感的发现室性早搏,记录发生次数。且能够对室性早搏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可见,心脏病患者发生室性早搏的概率低,且发生次数最多的是符合室性早搏。而非心脏病患者则多发生的是单纯室性早搏,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处理。这一研究结果,说明Holter通过定分析,可判断断室性早搏性质,能够鉴别是否发生器质性心脏病。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发生频率较对照组更高,也说明心脏病患者心脏复合增加,因此可作为是否为病理性室性早搏的鉴别标准之一【5】。而观察组患者发生复合型室性早搏的概率高,也说明在Holter诊断过程中,发现多种心脏异常指标,更有利于判断室性早搏的性质,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观察组患者昼夜心律变化差异值较对照组更低(P<0.05)。分析原因在于,健康人群24h心律变化以睡眠时间为最低,而白天清醒时间心率较快。心脏病患者出现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即使在睡眠时间心率也不稳定。因此,其24h的心率比较稳定,不会出现昼夜差较大的情况。因此在采用Holter诊断过程中,可通过室性早搏患者的基础心率变化作为评估是否为心脏病的评估标准。

综上,Holter可有效检出室性早搏,通过其性质分析,鉴别是否发生器质性心脏病。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便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戴杨鹏飞. 隐匿型冠心病应用高频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农垦医学 , 2019, 41(1):44-45. 
  [2] 成美英. 分析高频心电图、常规心电图用于隐匿型冠心病的诊断情况[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 2018, 5(32):90-90. 
  [3]  陈琛 , 潘道林 , 丁良 , 等. 动态心电图结合平板运动试验诊断隐匿型冠心病的临床价值[J].实用心电学杂志 , 2019, 28(3):192-195. 
  [4] 桂礼清 , 张松文. 运动平板心电图及24h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 2020, 4(13):188-189. 
  [5]  陈尔佳 , 李晓枫 , 方丕华. 2017动态心电图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更新[J].中国心血管杂志 , 2018, 23(6):43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