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管理

杜双益

重庆市彭水县中医院 彭水县 409600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管理。方法:将我科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40例骨科Caprini评分≥5分的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管理,比较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下肢血流速度。结果: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患者实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管理效果确切,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下肢血流速度。

关键词: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由于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等血液有效成分在深静脉腔内非正常凝结,且相较于上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较高。深静脉血栓形成之后,其栓子脱落入血,伴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部位,诱发栓塞,其中尤以肺栓塞(PE)较多见,且病情凶险。PE是DVT导致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临床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病情隐匿、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临床中诸多患者在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排除威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胸痛、咳嗽、咯血,严重者出现心搏骤停、猝死,其最终死因分析结果常见为PE。诸多栓子来源于DVT,主要有空气、脂肪、血栓、骨髓等,DVT形成后,导致肺动脉堵塞,诱发肺循环障碍;血栓脱落除诱发PE外,还可导致机体出现浅静脉曲张、间歇性跛行、难愈性溃疡等并发症,极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老年髋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针对该部位的骨折治疗手段已相对成熟,但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身体各功能呈不断下降趋势,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尤以深静脉血栓较多见,严重降低手术效果,导致不良预后、致残,威胁生命安全。本研究通过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采取不同下肢抬高方式,分析其发生DVT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科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40例骨科Caprini评分≥5分的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每组例数20例。其中试验组年龄22-79岁,平均(37.21±2.67)岁,男12,女8。对照组年龄24-76岁,平均(37.21±2.56)岁,男11,女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开展基线调查,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干预前40例患者开展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调查,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并访谈主管医生,找出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Caprini表未及时评估、缺少出血及并发症危险因素评估表、未签署抗凝知情同意书、Autar评分表不及时、患者相关检验检查不及时、抗凝药物使用不规范、物理预防措施较少,患者依从性较差等问题。成立医院“无栓病房”实施领导小组,确定领导小组职责。成立工作组,具体职责包括:(1)负责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专科指南和专家共识等支撑材料,制定“无栓病房”实施方案,明确流程和实施细则。(2)负责协调“无栓病房”方案实施过程中院、科两级层面的工作,包括职能处室与临床科室间的联动,实施方案所需的器械、药品配备,流程信息化等。(3)负责督查、考评“无栓病房”方案实施过程和效果。由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办公室牵头,定期召开例会,通过对方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修订实施方案,持续改进。拟定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根据基线调研中存在的问题,工作组组建多学科团队,由医务部牵头,成立由关节外科、创伤骨科、检验科、麻醉科、影像科、超声科、药学部、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信息部等部门组成的多学科团队,针对骨科大手术标准化预防措施进行讨论,并制定具体措施,措施主要有:制定骨科大手术标准化干预措施,优化临床路径,开展专项培训并考核,提升医护人员相关知识,信息化质控点建立,确保各类评估表及时完成,职能处室定期督查、反馈与考核,定期召开例会制度,持续反馈整改。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下肢血流速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2600d4cc09b3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00%,少于对照组35.00%,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62600d4cc09b3_html_5caa660473d149a5.png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深静脉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对管腔造成堵塞,致使静脉回流出现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原因是骨折患者术后需制动,影响静脉血流速度,导致其呈高凝状态;且患者在应激作用下,外周静脉血流速度慢,细胞代谢异常,降低了凝血酶聚集活性,进而容易诱发血栓发生。对于老年人群,因年龄大、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收缩能力差,是髋关节骨折术后制动的高发群体。因此,加强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对患者术后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人术前术后早期多处于卧床或制动状态,自身免疫力及新陈代谢率低,接受较多生命支持相关治疗,易造成肌肉萎缩、血流减缓,加上术中创伤应激,损害体外循环、静脉壁等,因此早期指导预防性管理疗护尤为重要。根据源于JBI的证据指出指导穿弹力加压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物理机械DVT预防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另外,术后遵医嘱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等抗凝剂,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密切关注有无皮肤黏膜、牙龈、切口等出血情况护理,但强调存在药物禁忌证、长期采用抗凝药物治疗者需综合考虑潜在益处、危害和病人偏好,确保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性。证据建议,穿刺与输注强刺激性或高渗药液时需避免血管壁损害及药液外渗,考虑到术后负压吸引、局部压迫、切口部位出血肿胀情况,应确保引流管通畅,规避管路扭曲、堵塞导致的局部机械压迫、静脉回流受阻。对手术延迟状况,根据ACCP推荐结合药物、机械、静脉保护及引流管预防护理对策。指导病人循序渐进进行床上康复练习(踝泵、抬腿、抬臀、腹部、胸部、上肢运动)、步行康复操(热身、股中肌强化运动、平地行走、上下楼梯锻炼)、肌肉强化训练等,合理评估训练动作频次及时间。证据表明,暴露于不同临床情境病人,如出血风险、抗凝药禁忌、颈髓或脊髓损伤导致严重运动障碍者,强调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运用时间在预防DVT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差异性。DVT发生高峰时间为伤后1~4d,术后第1天DVT发生率约50%,建议预防DVT自伤后起立即开始。从健康教育层面,证据强调临床护士健康教育工作、病人依从性促进术后降低DVT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骨科患者实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管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丁宏萍.实施手术室护理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6):174-177.

[2]李兵.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4):34+36.

[3]杨庆兰,和晓英,徐世莉.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J].人人健康,2019(24):202.

[4]吴莎莎,李卫仙.下肢骨折术后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与护理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7):37-38.

[5]刘丽娜.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8,27(2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