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关于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探讨

王蕾

河南省桐柏县幼儿园 474750


【摘 要】作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观幸福感通常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具有认知性与情感倾向的主观性评价。随着针对青少年与成人的主观幸福感评价量表由诞生走向成熟,研究者逐渐将目光投向学龄前儿童,即幼儿这一群体。本文从幼儿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现状出发,详细介绍影响幼儿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与评价幼儿主观幸福感的具体方式,为提升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制定地方幼儿保健政策与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改革等方面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幼儿;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影响因素;测量方法


积极心理学派认为人总是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进行着评价,这些或好或坏的评价导致了积极与消极的情绪反应。人的主观幸福感来源于他对生活质量的满意与否[1]。在生活节奏加快、焦虑与烦恼并行的现代社会,自我报告、行为测量、观察访谈等面向人们认知与情感体验的主观性测评方式得到充分完善与发展。幼儿时期是自然人个体得以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因此将研究阵地转向这一人的早期发展阶段具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一)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在主观幸福感这一研究领域仍然基于成年人各项生理及心理数据开发调查与分析工具,缺乏专门针对幼儿群体制定的框架流程。幼儿主观幸福感研究方法还是以问卷调查为主,形式较为单一。3-6岁的儿童很难根据自己的主观认知进行打分、填写量表等输出活动,因此需要研究者在旁加以引导,这些附加步骤给信息收集环节带来一定困难。其次,主观幸福感研究应当遵循“主观、稳定、整体”三大原则,其中“稳定”主要是指通过长时间的心理测量得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值,这个值显示了幼儿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正负性情感的变化过程[2]。但是,幼儿专注于短期情绪起伏的心理特征必将不利于本研究的稳定性,研究者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此类干扰对研究过程及结论的妨害。

(二)改进方向

现有的常规测试量表无法适用于身心发展水平与成人差异较大的幼儿,因此应当以保留评价的良好信效度为前提,重新考虑测量指标的二级区分,继续筛选构成因子[3]。例如,将学校生活满意度调查细分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教学方式等小项,在“师生关系”一栏中考察程度(比如师生双方的接触互动是否能够满足幼儿需要)与频率(比如师生在一段时间内沟通交流的次数)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可以尝试多种测试方式,在进行大量观察与访谈后总结经验,引进神经系统测试、行为测试等生理测量方法,构建多样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当是长期、持续、发展着的,其中成长档案的设立与维护还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提供轨迹记录与补充。

二、影响幼儿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环境

1.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可以分为形态结构、教育观念、受教育程度、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形态结构是指一个家庭单位中的人员组成。例如,核心家庭多为父代与子代的三角结构,一般意义上的“大家庭”可包括三代乃至四代人,人数也在五人以上。研究发现,不同的形态结构会对幼儿幸福感产生不同影响。例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形态结构以单线型为主,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要低于城市非留守儿童[4]。父母的教育观念与受教育程度也是间接影响幼儿主观幸福度的重要因素。有观点认为,对于学历水平较高的父母,他们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更易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有时这种期望会给幼儿带来压力,导致主观幸福感降低[5]。由祖父母抚养的幼儿情绪明显比保姆照料的幼儿快乐,他们的幸福感在被调平均值上下波动;而离异、单亲家庭出身的孩子产生消极情绪的可能性更大,并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或许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

2.学校环境

学校或幼儿园是儿童进行学习与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校环境中,研究者一般会关注基础设施、开设课程、教师素养、同伴关系等客观条件。基础设施健全的幼儿园能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也可以为教师开展的各项活动提供硬件支持,优化学校环境因此成为提升幼儿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措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与积极互动的优秀教师能为幼儿的正向情感体验增添外部动力,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可以促进幼儿幸福感指数的提升[6]

(二)主观个体

1.生理结构

基因与遗传、身体健康状况都属于生理结构这一个体影响因素的范畴。美国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生活于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生子,其主观幸福感指数的相似程度要远远高于在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异卵双生子。同期有研究表明,人类基因气质的差异导致了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不同预期。除此之外,人体神经结构与相关生理活动的动态变化也会对幸福感体验水平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威胁性刺激会对生物个体造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反应。对于一般性的情绪性刺激或中性刺激,杏仁核可以根据任务目标有的放矢地加工神经信息;但是,对于代表威胁性刺激的负性信息,杏仁核却会“身不由己”地对其进行处理。

2.心理因素

心理健康状况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早期便已进入我国学者视野,并且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常年活跃于各类调查问卷与访谈记录。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格因素也一跃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门方向,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层出不穷。心理学家Diener认为人格特征影响着人的行为。例如,外倾人格对参与积极生活事件充满热情,而神经质人格则对消化消极生活事件情有独钟。不同人格的倾向性引发不同性质的社会行为,以此与主观幸福感形成隐性联系,这便是构成人格交互作用模型的核心观点。

三、测量幼儿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一)情绪评价

Diener编制的《愉悦情绪量表》是颇为经典的情绪测量方法。根据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语言与认知能力发育不完全等特点,方平开创性地提出结合自我报告、访谈观察、行为测量、神经反应测量等多种评测方法,为建立健全标准化与综合性并存的情绪评价体系奠基。

(二)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关于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国际化量表或调查问卷是认知评价中普遍采用的测量方式。在我国,《中国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应用时间较长,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3-6岁的儿童使用形象思维感知世界,不能理解该量表中的抽象性内容,故可编制与幼儿心理特征及理解能力适配的试题,令幼儿借助肢体语言口头回答问题。

(三)整体性评价

整体性评价脱胎于只注重测量生活满意度或只看重积极与消极情绪的研究思路。单一维度的主观幸福感测评虽然能够详细反映某些特定方面的量化指标,却无法从宏观层面纵览评价对象的全貌。因此,现在许多学者结合认知与情绪平衡两个维度,采用整体性评价策略进一步审视、研究主观幸福感,并讨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四、结束语

对于主观幸福感,现有既成体系的研究内容与调查手段大多适用于成年人,如果应用于幼儿主观幸福感测评则会产生巨大偏误;也有学者认为学龄前儿童身心尚未发展完全,不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因而无法成为实践意义上的评价对象。基于以上原因,关于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探讨仍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也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目标的圆满达成。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尊重生命,幸福成长"办园理念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YB1385

参考文献

[1]朱世芳.促成课程游戏化,提升幼儿幸福感[J].当代家庭教育,2021(16):45-46.

[2]陆媚妮.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提升幼儿幸福感[J].成才之路,2021(11):68-69.

[3]钱晓伟.小确幸:启发幼儿对幸福生活的认知[J].儿童与健康,2021(04):72-74.

[4]高红梅.自由 自主 愉悦——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学会独立入园[J].好家长,2020(95):16-17.

[5]薛亚楠.论儿童积极幸福感的养成[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74-75.

[6]郭军亚.促成课程游戏化,提升幼儿幸福感[J].学周刊,2020(27):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