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彩虹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委员会党校 内蒙古呼伦贝尔陈旗 021500

摘要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守望相助理念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发展蕴含于四个字之中,高度概括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促进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守望相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姓名:彩虹 工作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委员会党校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民族理论 民族:蒙古族 邮编:021500 联系电话 :13948908117 邮箱:13948908117@139.com

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奠定稳固的心理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守望相助,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的是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战略性任务。

一、“守望相助”理念的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其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09年8月22日习近平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草原上看望牧民巴特尔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内蒙之行让我欣赏到了祖国北部边疆的美好风景线;另一句是,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要守望相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提出守望相助的理念;2009年8月,习近平同志视察满洲里,提出了“守望相助”的殷切希望;2014年视察内蒙古时习近平提出:“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

(一)“守望相助”内涵及内在逻辑

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守”指明了内蒙古在国家大局中重大使命和基本定位,也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

“望”指明了内蒙古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相助”指明了内蒙古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保障和目标。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二)“守望相助”理念提出的历史、现实逻辑

1. 内蒙古具有守望相助的深刻历史基础

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主线。一部草原文化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学习交融、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历史;是多种文化在草原地区相互补充磨合、相互影响渗透,并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文明的历史。

  1. 内蒙古具有守望相助的深厚文化底蕴

草原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多元文化的汇入型铸了草原文化开放、包容、共享的重要特点,而守望相助理念的精神内核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理念相通;草原文化为守望相助理念的形成提供情感纽带,输入价值观念,为内蒙古守望相助理念奠定深厚的思想底蕴。

  1. 内蒙古具有守望相助的现实社会根基

首先“模范自治区”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伟大成就,其次内蒙古自治区始终服务于祖国发展的大局。在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演绎出 “江南孤儿进草原”“克服困难捐粮畜”“最好牧场为航天”等一曲曲团结互助、感人至深的经典故事;抗疫中的内蒙古贡献。

(三)守望相助理念的创新价值与意义

守望相助理念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发展蕴含于四个字之中,高度概括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及内涵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中华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第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就是国家统一之基。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时民族团结之本。

第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我们精神力量之魂。

(三)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坚定政治认同,增强道路自信。坚定政治认同、增强道路自信,这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各民族最高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深化文化认同,共筑精神家园。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深化文化认同,共筑精神家园。这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正视共性、增进一体,加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交融中相互认同,在借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维护国家统一,筑牢钢铁长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其要培育统一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筑牢钢铁长城守好祖国边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要深刻认识到,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我们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各族干部群众心连心、手拉手,弘扬“蒙古马精神”,守望相助筑牢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石,快马加鞭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安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一定会把祖国辽阔的北部边疆建设得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