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石雕的创新及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关于传统石雕的创新及发展研究

钱友杰

浙江省昌化石雕厂, 311300


摘要:在件雕刻作品,其创作意向需要经过创作者长期在心中的孕育,直到成型,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始动手塑造,几经修改完善,才能使作品得以完成。成功的雕刻作品乃是创作者的思想及对生活感悟的具体表现。本文进一步阐述了石雕创新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传统石雕;创新及发展;应用研究


1引言

一件雕刻作品,其创作意向需要经过创作者长期在心中的孕育,直到成型,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始动手塑造,几经修改完善,才能使作品得以完成。成功的雕刻作品乃是创作者的思想及对生活感悟的具体表现。一件作品的完成如同一个新生儿的诞生,承载着父辈的文化血脉,继承了祖辈遗传下来的诸多特征,这就是传承。不论传承的内容如何,作品本身已经是一个新的事物,不是前辈的翻版,而是一件创新的作品。作为一名石雕工作者,传承与创新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才认识到传承与创新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创新是在旧的基础上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成长的一个过程。传统的、古老的艺术形式,就是石雕艺术发展创新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何谈创新?笔者历经多年来的创新实践,希望通过以下论述,将所积累的创作经验与大家分享。

2创新思维

创新是对以前事物的重新认识,如果抱有守成意识,墨守成规,是创作不出新作品的。一般常人的思维方式有:习惯性思维(思维定势),传统性思维(思维封闭)等。创新思维就是在认识事物或创作作品时改变思维方式,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解

放思想,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方式看待事物,用创新思维理解问题。习惯性思维从表面上看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思维方式,而实际上阻碍了思维创新。思维封闭的状态就如同一个很小的门,使你的思维不能冲破门框的束缚。作为雕刻创作者,在雕刻作品时,要经常提醒自己摈弃某些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在创作过程中,力求打破习惯性思维和传统思维的束缚,变封闭的思维方式为多向思维模式,如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转向思维等。这就要求雕刻创作者要经常运用创新的思维眼光来处理一个事物或创作一件作品,从中可以发现许多新的艺术表达模式。雕刻创作的时候,要打破条条框框,向各个方向去思考,力求找到一个新的创意方向,发现事物新的存在状态。经常以这种方式去思考,就会形成一种创新思维模式,有了这种模式,创作空间就会得到拓展,石雕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就能得以被灵活呈现在雕刻作品之中。

3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创新型和实践型

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是21世纪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石雕专业创新性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要求学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运用知识在石雕实践中进行创新性设计,立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素养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性实践型”的工美专业人才。

3.1选创新,重实践

专业充分落实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改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项目内容作为主要的学习课程,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石雕大师进行师徒结对,有针对性地进入自己专长的石雕作坊进行实习及参与相关的生产、创作等活动。

3.2重素养,厚基础

在石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德艺双修、人文扎实。凭着艺术各个学科原理相通和多向联系,因此本专业打破传统的师徒帮带教学模式,增加了中国历史、中国美术史、文化礼仪、创新创业等课程。通过各学科的横向联系,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绘画基础和设计基础技能的培养,由此开设的课程有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国画、白描、色彩、泥塑、书法与篆刻等课程。

3.3强能力,重个性

注重培养特别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主要体现在核心专业课程以下实施环节中。相石,即认识四大名石、石雕、石雕工具设备,石雕工作岗位;打坯,即手把件、印钮、花卉、山水、动物、人物类别典型石雕敲粗坯、铲坯;放洞镂空技法,即篮篓、狮子球、山水、花卉、典型石雕放洞镂空;精雕细修技法,即线刻、博古、薄意、浮雕、圆雕、镂雕形式石雕产品精雕细修;配垫装垫技法,即根据产品主体配制底垫材质,底垫形状格式,底垫造型形状;磨光上蜡技法,即印章、博古产品、浮雕产品、圆雕产品、镂雕产品磨光上蜡、题款、保养技巧。在各个核心专业课程中,通过各积木式项目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雕刻基本技能,塑造学生个性能力,以适应未来设计创作工作的需要。

4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和实践

鸡血石雕技艺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民间特色手工艺,并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在“政企校”三位一体石雕人才培养校企共同体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材,打破石雕人才培养口传身授、无教材的模式。

4.1推进专业课改,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雕专业教学注重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新方法的有效结合,协同昌化石文化创意园,大胆实施课程改革。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改革为宗旨、以核心技能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教学改革之重点”的课程改革思路,完善“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包括走进昌化石、昌化石鉴赏、石雕技艺(初级),并逐步开发《石雕技艺(中级)》《石雕造型设计》《泥塑技能与训练》《石雕三维建模与设计》等选修教材,拓宽学生对石雕技能的认知能力。校企共同体在劳动技能鉴定部门指导下完成《石雕工艺专业职业技能初级考核方案》;现逐步完成《中等职业学校石雕工艺专业专业课程标准》;把散乱民间、师徒传承化的石雕心得体会做了公开及系统的梳理和汇总,填补了历史空白。

4.2构建现代学徒制新模式——“四个融合”创新与实践

该专业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四个融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1)传统与创新相融合。推行情景教学、项目教学和技能培训包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同时,积极鼓励师带徒的传统授艺模式,开展工艺大师+学员“一对一”

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2)产教相融合。昌化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五个一方面“一人才团队、一校、一园、一街区、一石雕小镇”的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建立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实习就业运行机制,实现学生在3年学习后,可以直接在石雕产业园、创业街、石雕小镇等石雕行业就业。

结束语:

总而言之,时代在发展,生活在继续,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雕刻艺术也在继续发展。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作为雕刻创作者,我们要发扬大国工匠精神,在石刻创作道路上继续努力,弘扬传统艺术,创新雕刻艺术,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的现时代风貌的雕刻艺术品。我们雕刻创作者的艺术理想是,通过自己的双手,使当代中国雕刻走向世界、走向家庭,使雕刻不仅成为大众文化精神的需求,也要成为普通大众家庭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左一刀.浅论现代美学与寿山石雕的融合创新[J].东方收藏,2020(22):46-47.

[2]叶海军.浅谈青田石雕艺术设计的创新[J].大众文艺,2015(16):97.

[3]武士卿.石雕创新之思维与基础[J].雕塑,2017(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