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3

地方高校 产学研协同创新 发展路径研究

邱倩

商丘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产学研协同教学的研究现状,结合产学研协同教学的具体功能和影响因素,从高校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作用入手,提出具有可行性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以期转变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高校教学中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实现高校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综合创新性人才,为培养地方需求的应用型财务人员,提供可行性策略。

  1. 问题提出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国外学者有一定的研究。Chesbrough(2003)提倡开放式创新,强调在知识创造加快和高级人才快速流动的背景下,既要加强内部的协同合作,更要整合系统外各创新要素来提高创新能力。Ketchen(2007)认为协同创新是通过知识、思想,机会及专门技术共享,形成跨边界创新,帮助企业保持组织持续创新,强化创新力量。Schwartz&Peglow(2012)指出,要想形成创新优势,就要协同参与各合作方,以取得专业知识、技术设备、资本、商业网络和知识产权等资源的支持。

国内学者关于创新驱动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众多,首先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方面,有学者以北京市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重点建设以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为主,融合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菲和王峥,2018)。余晓芳和刘耀东(2019)指出,高校响应创新驱动战略,就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以需求为导向,注重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企业方面,王文华(2020)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若想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就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利用财务柔性应对不确定的外界环境,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在优化产学研策略上,也有众多的研究成果。宋小舟(2017)指出,要协同创新,就要重点开展地方政府、大型企业、专业研发机构共享共建的市场化成果转化工作,把市场需求和成果转化结合起来,并吸引投融资服务的赞助,真正实现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化。吴洁等(2019)构建了以高校、企业和政府为主的产学研协作模型,这种仿真分析法也为现实提供了一定参考。此外,学者们针对高校在产学研中的作用,也有诸多研究,但观点尚未统一。比如程龙等(2017)认为,高校应该引领创新驱动,因为它可以把人才、知识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校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刘献君(2017)也指出,高校推动创新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驱动力,促使中国未来发展要从消耗物资资源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李晓寒(2021)则指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要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绩效,就必须发挥各主体的积极因素和创新优势,整合其创新发展资源,以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1. 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分析

  1.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不佳

当前的全球经济体系,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都表明,我国过去那种以要素成本,资源消耗为驱动力的发展机制,必然要向信息型技术和智能型技术转变,那种粗放型的发展已不再适应飞速的时代变化。因此,面对全球各国都纷纷开始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的现状,科技创新始终是我们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和核心力量。无论国家还是企业,未来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领先一步,就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已经从点的突破,向质的提升飞跃,但由于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以及企业协同创新的密度不够,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导致绩效不佳。比如地方高校形成的专利技术,无法有效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创新人才得不到有效利用等问题,战略资源运用不当,无法真正实现创新驱动效果,是今后各方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太弱

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由于科技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逐渐缩短,如果无法在短期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推动地方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如果科技创新是源头,那么创新成果产业化就是最终目标。地方高校只有依托自身的专业知识,学科体系,以及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真正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但现实中,虽然地方高校能够在服务创新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但有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大多表现为论文,报告,实验和专利等形式,这些成果有些并没有真正应用到企业中,甚至部分是脱离社会生产实际的。

(三)相关政策法规操作性不足

在推进协同创新上,国家各部门相继推出了相关政策法规,包括规划、办法、意见等各类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也相对比较全面。但是,法律的实施和操作性较差,地方高校和企业、社会的深入融合,需要现实中各方的共同努力,无法依靠强制性的政策法规去推进,而且在某些方面,法规规定的不够细致,比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层面,虽然各项政策都提出了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但并没有明确支持的方式以及资助力度的大小,也缺乏具体的实施意见。在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及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政策中也没有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等问题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容易造成协同创新伙伴之间出现利益失衡和矛盾分歧,从而影响协同创新的进一步推进。

  1. 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一)提升协同创新合作绩效

地方高校要想改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真正实现协同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整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传统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学生毕业后才对接相关工作岗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熟悉和摸索企业中的相关业务,等真正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专业技术研究已时隔多年,如此,培养人才的周期被极大地延长。地方高校若想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就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引入现代化管理实践活动,采用创新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的资源优势,推进其深度合作,发挥资源整合效应,提高合作伙伴的高度匹配性。企业、高校、研究院、政府的联合,能够让高校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帮助学生提早与岗位对接,让企业挖掘有潜力的人才,从而调动地方高校推动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有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落实国家、政府对人才的培养方略。地方高校也应强调自己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动跨领域、多学科的前沿性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协同创新绩效的飞跃。

(二)加速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需要经济与科技的深度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针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慢的现实问题,除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外,还需要地方政府支持,促进地方高校和企业的全面合作,将实践性强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企业生产力。另外,还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推进高校成立产学研联盟、研究院、技术转让中心等机构,真正实现产学研成果化,并与协同合作的企业共同签订成果转化协议。真正将成果转化的自主权交到高校科研人员手中,鼓励科技成果、技术务和资金入股,切实提高地方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政府可会同科技、教育、财政部门等创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发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其中,真正实现集产学研对接、技术成果转化、线上线下交流、科技信息查询,市场需求检索等一体化的智能服务平台。

(三)增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

为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实施力度,政府要从政策层面来进行细致化的设计,比如推进风投机构、银行等金融部门,全面开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支持,鼓励协同创新各主体学习风险投资知识,可以设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目前颁布的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较多,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尤其要增加这些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第一,要细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制度,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第二,要制定合理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各协同创新主体的贡献率方面,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分门别类的确定各项资源的价值。比如各方投入的资金类技术类资源,可以根据各自的贡献对相关指标进行赋权,从而求得协同合作主体的贡献率,进而确定其收益的大小。第三,要将之前颁布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具体化,详细规定资助力度的大小,资助流程和具体金额,为全面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基金项目:商丘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创新驱动战略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发展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The logic of open innovation: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3,45(3):33-58.

[2]Ketchen D.,Ireland R.,Snow C.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nd wealth creation[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7(1):

371-385.

[3]Schwartz M.,Peglow F.,Fritsch M.,et al.What drives innovation output from subsidized R&D cooperation? Project level evidence from Germany[J].Technovatio, 2012,32(6):358-369.

[4]程龙,杨明厚,张强中,毛王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优化产学研合作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03):80-82.

[5]刘献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

究,2017,(10):1-3.

[6]宋小舟.高校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8):65-69.

[7]朱箭容,王子敏.创新驱动战略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8,(12):88-90.

[8]高菲,王峥.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因态势与路径[J].经济与管理,2018,

32(5):14-20.

[9]余晓芳,刘耀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19(12):155-160.

[10]吴洁,车晓静,盛永祥.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9,27(1):162-173.

[11]王文华.开放式创新战略驱动下企业财务柔性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20

(8):3-7.

[12]李晓寒.创新驱动发展中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方法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3):116-119.








作者简介:

邱倩(1991.12-),女,山东滕州(商丘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内部控制与审计

详细邮寄地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大道中段236号商丘工学院

邮编:476000 联系电话:1771900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