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看近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用中医看近视

丁兆鹏 吴萌琪

山东协和学院 商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7

摘要: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这是现代医学对近视的解释;在中医学上是这样解释的:夫目不能远视者,由目为肝之外候,腑脏之精华,若劳伤腑脏,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在生活中,我们大多人数接触的都是关于现代医学近视方面的知识,而对中医学方面却不是很了解。本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从中医学方面对近视病因病机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从多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学理论指导当代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近视;中医;病因病机;治法

  1. 引言

中医学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黄帝时期,中医理论就已经逐渐成形,到现如今,我国中医学方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系统理论体系,关于近视,在我国中医学方面有尤为独特的见解,可以更加多元化,多方面的解释近视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近视的机理。

  1. 文献记载

在中医古籍中,近视首见于清代《目经大成》,但对近视眼相关症状的描述,最早则见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眼目论》“目能近视不能远视" ;《诸病源候论》中有对“目不能远视”的记载: 目不能远视者,由目为肝之外候,脏腑之精华。眼禀先天之精所成,受后天之精所养,与脏腑经络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案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案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说明了眼的发育构成是脏腑精气作用的结果。“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可见眼与五脏的关系很密切。《诸病源候论 目病诸候》:“夫目不能远视者,由于目为肝之外候,脏腑之精华,若劳伤脏腑,肝气不足,...故不能远视" ,说明中医对近视的诊治是强调整体观念的,且认为其发病原因与人体脏器所受的影响有关。

三、病因病机

眼睛通五脏贯六腑,其实任何一种眼病(眼外伤除外),都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经络不通畅,人体气血津液上贯于目不能达到正常指标,久而久之形成各种眼病,眼睛的病变过程,只是脏腑,经络,视路等中间环节出现故障后的一种外在表现.任何一种眼病都有着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只有认识了这个过程,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及时纠正脏腑功能,疏通血液循环,调整脑神经,视神经,使人体处于正常免疫状态,任何疑难病都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一)先天禀赋不足
双目的视觉功能依赖于目中之真血、真精的濡养。肝肾同源,肝藏血,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肾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之“真精”是肾藏之精升腾于目而成。然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而肝肾一脉,故先天禀赋不足则肝肾亏损,精血无以升腾于目使之失于濡养,神光无充不能发越视远而成本病。此为先天遗传所致。故眼之能视明鉴物,有赖于肝血与肾精的充养。“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精不足也能致使阳火衰微,不能远视。若竭视劳瞻,或耽酒嗜燥,耗动精血,肝肾两虚,目失濡养,神光化源不足,光华不能达于远处,亦必视远不明。古籍选录: "怯远症,肝经不足肾经病。”(《审视瑶函》);”能近视不能远视者,看一成二,属肝肾虚。”(《医学入门》);“盖能近视不能远视者,多由命门真不足,为病则光华偎敛,肾中真阳不足以回光自照。”(《尺科六要》)

(二)后天饮食不节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然五脏六腑之精在后天又均源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升化之源,如偏食或择食,营养不良或营养失衡,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可致真精不足,而视不明;“真血”系由脾胃化生,肝虽藏血,上濡于目亦必须通过脾胃气化,如脾胃虚弱则升降运化失职无以化血,目不得血,神光不能视远,故成本病。古籍选录:视物不明者何也?答曰:此脾脏虚也,目轮属五脏,青赤黄白黑也,黄轮属脾,即揭睛是也,目本应其色。青属木,脾土被肝木所克,青黄相争,不青不黄,目睛杂色,而视物不明也。(《秘传眼科龙木论》)诸脉皆属于目,目得血而能视。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享受于脾土,而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气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享受于脾土,上贯于目而为明。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使,不能归明于目矣。(《医学正传》)

(三)劳瞻竭视
历代眼科医家认为,长时间近距离超负荷工作会损目而生眼病。早在唐·孙思邈《千金药方·七窍病》中就有过用目力致眼病之记载:“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博弈不休,……丧明之本”;显然其后的《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中云:“抄写雕镂,刺绣 博弈,……皆能目病”正是源于唐代孙氏之论。至明,《审视瑶函》云:“竭视劳瞻,而不知养息”,正式确立了久视伤睛的观点。黎家玉亦言近视主要是由于近距离阅读时间过久,尤以照明不足、姿势不正、字体过小等因素干扰下,造成眼部睫状肌痉挛,过度调节而成近视。随着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及智能产品的广泛使用,现代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工作或娱乐需要,上网时间延长,过耽目力而成近视。


四、治法

滋补肝肾元·倪维德首用加减驻景丸[1],用枸杞子、当归补肝益肾; 楮实子、菟丝子益精强阴;五味子敛气生津;车前子利水清热;川花椒健脾温肾,共助滋养肝肾益精明目之功。明·傅仁宇言服《千金》磁朱丸[2] 至百岁能读细字书,常服裨益眼目;服补肾磁石丸能治肝肾亏损之眼目昏暗。明·董宿在《奇效良 方》[3]中云:“万寿地芝丸,治目能近视,不能远视”,清·程文囿 方用人参为君补元气,熟地黄、紫河车、龟板胶为佐 益 真 精, 山茱萸、五味子摄纳肾气归元,气旺精充,百骸司职,收视而视明[4]。《眼科六要》[5]中应用八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以达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之功。现代医家张健[6] 方用保元汤加减滋肝养肾,必要时加菊花清肝明目,加黄芪益气健脾,并配合针刺治疗。

五、小结

我国中医中对近视病因病机及治法已有独特见解,现代医学在此基础上,一脉相承,继承出新。目前西医眼科尚未完全知晓近视眼的发病机制,其治疗以佩戴眼镜及准分子激光手术为主。对于该治疗,患者及部分医者对其术式、术后并发症存疑,应用性待考证,而中医自古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防患于未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通过中医体系各方面的调理来治疗近视,本文通过古文献中近视病因病机的深入总结研究,探索适用于当代的中医治疗近视方法及其治疗规范以飨同道。

参考文献

[1]刘莹.驻景丸、加减驻景丸、驻景丸加减方的溯源及其在眼科的 应用[J].甘肃中医,2010,23(5):55-56.

[2]和中浚.中医必读百部名著:眼科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55,251.

[3]董宿,方贤.奇效良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460,448.

[4]鲁兆麟.近现代中医名家领证类案:眼耳鼻喉病卷[M].北京:北京 科技出版社,2014:52.

[5]张伟娜,程英,李兵,等.孤本《眼科六要》学术特色浅析[J].陕西中 医,2015,36(6):749-750.

[6]张健.张健眼科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8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