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究——以深圳市马田小学农业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农业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究 ——以 深圳市 马田小学农业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为例

钟润彪

深圳市光明区马田小学,广东深圳 518107



摘要:在高度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中,农耕劳动、社会实践逐渐被边缘化,新生代年轻人“五谷不分”、劳动意识缺乏的状况日益突出。为弘扬劳动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农业劳动教育逐步走入学校教育视野。但当前开展农业劳动教育面临许多现实困难,重视不足、流于形式、组织不当、效果不佳等问题普遍存在。本文结合深圳市马田小学农业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的案例,深入探索农业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农业劳动教育 现状分析 实施路径


自20世纪起,劳动教育逐渐走入课堂,开辟了教育教学的新形式、新土壤。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便有“劳动是道德之源”的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鲜明指出劳动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但纵观当前劳动教育的发展,重视不足、流于形式、组织不当、效果不佳等现象普遍存在。作为小学科学老师,基于马田小学学生学情与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笔者积极探索开展农业教育劳动的有效路径。

一、开展农业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新生代年轻人逐渐从农耕劳动中抽离出来,完全投身于课堂学习之中。加之大部分家庭只注重孩子文化课程成绩的提高和兴趣特长的培养,孩子们与农耕劳动接触的机会急剧减少,农耕劳动、社会实践逐渐被边缘化,学生对农业劳动及技能知之甚少,造成现代小学生“五谷不分”、劳动意识缺乏的现象。

为应对上述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正式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尽管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阐明了农业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育部门对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还缺乏整体性安排,学校农业生产劳动教育活动硬件设施不完善,往往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大障碍,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更是如此。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深教〔2014〕274号)明确指出:“既加强课堂教育,又重视养成教育、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来源,学校运用校园农业模式提供自然体验和农业生产劳动,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或开展相关活动十分必要。将儿童自然体验的场景设置在校园农业教育中,可以解决参与成本、物理距离、体验层次浅等问题,增加学生参与体验频率和教育活动可持续性;又可以丰富拓展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儿童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更全面的动能。

高度城市化带来的自然缺失使得开展农业劳动活动日益迫切,教育并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开展以农业种植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对培养劳动技能、提升综合素养大有裨益,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一课。把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培养的载体,学生在亲身参与农业劳动活动中,在享受到劳动所赋予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带来双重快乐的同时,还应该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

二、农业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根据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要求,“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场所,广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农村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体验,支持大学在食堂建立育人实践基地。”学生通过深入体验劳动实践活动,感知粮食的“粒粒皆辛苦”,并形成养成热爱劳动、爱惜粮食的良好品德。但现阶段农业劳动实践基地许多方面还差强人意:

(一)农业劳动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距离远。通过高德地图、美团等常规出行软件可检索到的综合实践基地屈指可数,农业劳动相关的更是寥若晨星。现有农业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还存在农业劳动工具不充足,规模较少,无法同时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参与劳动锻炼等问题。且大多数综合实践基地都地处较为偏远的郊区,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耗时过长。不少学生无法在一个周期内经常性参与农业劳动活动,导致农业劳动教育最终成为一次性的娱乐体验活动。

(二)现有农业劳动实践基地均以休闲农场为主。休闲农场的体验内容丰富、富有趣味性,但体验层次太浅,教育意义不大。不少城市父母会选择带孩子到葡萄园、草莓园、农家乐等休闲场所体验“农业”,孩子在这个采摘果实的过程中只体验到了丰收的喜悦,并没有切身感受到农民背后付出的劳动与汗水,缺乏教育意义。真正的农业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还需要一个长周期的亲身参与农耕劳动。只有通过一次完整的农业劳动过程,才能让学生体验生命之美和劳动丰收的喜悦,培养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为了弥补农业劳动教育的缺失,许多城市地区学校因地制宜建设天台农场,通过学生社团形式开展农业劳动实践。但也面临重重困难:

(一)农业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地位较低。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没有将农业劳动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加之不少职业中等专科学校逐渐减少直至取消农业专业,农业劳动教育正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地带。有些学校把农业劳动课程上成“休闲课”“体能课”,学生在实践基地走走看看聊天散心或者没有具体教育目的地进行机械式教学活动。

(二)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劳动教育老师多为兼职老师担任,加之年轻教师大多出生于90年代,多半生活在城镇中长大,自身就缺乏农耕经历和情节,对农业劳动的认识停留在“纸上谈兵”。

(三)家长与学生对劳动教育不重视。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趋势下,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要求更高,往往存在实践锻炼影响学习成绩的认知偏差,导致孩子们实践锻炼缺乏了解、对农业劳动缺乏热情。

(四)缺乏系统性劳动教育课程。适合基础教育阶段使用的农业教育教材还处于空白,个别学校在组织农业劳动教育变成了形式主义。如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是一个长周期过程,但大多数学生却在接受片段式教学,选自一两个环节参与,如播种、除草、收获,淡化其它环节。

三、开展农业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对于许多城市中小学来说,如何组织学生们成规模的“走向田间地头”,并安排开展一次完整“农业生产劳动”,不仅考验学校的组织运筹能力,也是新时代下学校农业劳动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以深圳市马田小学为例,笔者围绕打造实践基地、增强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建立班级承包责任制、开展特色主题活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打造实践基地。2014年,教育部印发《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指出:农业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农具认知、粮食作物栽培、花卉栽培、蔬菜栽培、果蔬栽培与管理、无土栽培、堆肥沤肥、畜牧养殖等八个方面。现阶段,马田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已开设劳动活动区域:育苗区、移植区、基质培养区、瓜果种植区、堆肥区等五大区域,基本满足以兴趣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的农业劳动活动需求。同时,为加大农业劳动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计划增加土培区域、农具认知区域,以及利用教室走廊书架盆栽区。加强校园农业劳动氛围,让盆栽不再是装饰,成为学生走进自然教育的鲜活素材。建设农业劳动实践基地,不仅需要保证有基础设备,还要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对中国二十四节气和传统农业历史、伟人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增强师资队伍。成立农业劳动教育课题组,制定农业劳动规章制度和活动实施方案,保障课程有效实施。一是吸引有农耕情节的老师加入课题组,保证课题组教研活动能够高质量开展,课程内容能够不断更新;二是聘请农业专家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三是聘请专职花工作为助教,弥补兼职劳动教师在农业技能上的短板,同时对劳动实践基地进行日常维护。

(三)构建课程体系。经过课题组反复研讨,农耕教育校本教材可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不同的农业劳动课程。一方面结合基础教育课本的植物作为典型代表开展农业教育活动。如科学四年级下册有关于凤仙花的学习,可把种植凤仙花编入校本教材四年级的学习内容;语文五年级学习《落花生》,可把种植花生作为校本教材五年级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设置丰富多彩的农业劳动教育形式,参考小学劳动教育总目标和农业劳动教育的要求,设置六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如开展龙骨水车、犁、耙、石磨、锄头、收割机、播种机等不同时期的农具认知活动;结合植物的生长季节开展粮食作物栽培、蔬菜栽培、花卉栽培、果树栽培与管理、无土栽培、堆肥等相关农业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播种、育苗、间苗、栽培、施肥、除草、灌溉收获等劳动活动。

(四)建立班级承包责任制。学校对农业劳动用地进行整体规划,实行班级承包责任制,每个班级都能够承包一块农业劳动用地,在完成校本教材规定内容外,各班级可根据喜好选择其他农作物,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孩子的积极性。为加强家校间的交流,可以邀请班主任和家长可共同参与指导农业劳动活动,不仅增强师资队伍,还能加强亲子间情感交流。

(五)开展特色主题活动。为了让学生通过接触农耕文化来领悟农耕文化的内涵,根据特定节日或者二十四节气开展主题活动。如开展“春耕”“秋收”等主题活动,增强农业劳动的趣味性。同时,以主题活动为契机,组织更多的学生走进“田野”,亲身真切经历一次播种、育苗、移栽、收获这种完整的农业生产劳动。这种通过烈日暴晒、手捧泥土的主动体验式的农业劳动,才能让学生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形成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美好品德。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