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方言中常见饮食类用词特点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3

桐乡方言中常见饮食类用词特点的研究

高 钟源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班级:18汉语言2班学号:170211245

摘要:桐乡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词汇使用方面具有明显的吴语用词共性和个性特点。本文主要以桐乡方言中的饮食类词汇为例,讨论桐乡方言中仍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归纳桐乡方言饮食类用词特点,探究桐乡方言与汉语普通话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

关键词:桐乡方言;饮食类词汇;用词特点;普通话;古汉语

一、引言

桐乡市位于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它东连嘉兴市秀洲区,南邻海宁市,北毗德清县、杭州市余杭区,西北接湖州市南浔区,北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桐乡话的内部地域差异是较为显著的。它作为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是浙北吴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桐乡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它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就是说,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它展现出了一个地方的习俗和文化。桐乡方言作为浙北吴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既具有吴方言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任何一种方言中,饮食类词汇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词汇。这一类词汇极具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当地方言的基本特色。在桐乡方言中,还保留了部分的古汉语词汇,虽然在普通话中它们已经销声匿迹,但在桐乡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古汉语词汇还是被经常运用到的。以下从动词、名词、形容词三个方面举例。

首先以动词为例:

(1)叫邑沃碗面呗女。(叫他烧碗面给你)

(2)阿婆来摸点甏里菜。(外婆来拿点腌菜)

(3)明早阿啦要起吃酒代。(明天我们要去喝酒了)

以上例句中的斜体动词都是古汉语用法。首先是例句(1)当中的“沃”字,它在桐乡话中是“煮、烧”的意思,但它与一般的“煮、烧”有所不同,它是要将食物浸泡在水中煮,水要没过食物,所以“沃”的浸泡之意极为突出。生活中人们一般会说“沃碗面”、“沃碗馄饨”、“沃碗饺子”。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胡荽》中就有“凡种菜,子难生者,皆水沃,令芽生,无不即生矣。”的表述,“皆水沃”的“沃”字就有浸泡之意。此外,在宋洪迈《夷坚丙志·沈见鬼》中,他也写到:“沈出见之,三人长揖,求汤沃饭”。在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东院主者》中,也出现了“主沃粟为糜,毁木为薪”这样的表述。这些句子中的“沃”字均取“浸泡”之意,这种意思到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还经常使用到,但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样的用法了。例句(2)中“摸”字,在桐乡方言中是“用手探进去并掏出”的意思。“摸甏里菜”这种用法应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了。装甏里菜的菜甏是圆口,这个口子并不是很大,它的瓶身是比较大的。由于甏口不是很大,如果菜已经吃了一大部分了,那摸菜时就要把手先探进去,然后再把腌菜掏出来,这个过程中是看不到甏内的样子的,因为伸进去的手臂遮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在《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中有“又过了几时,桃英的身价渐渐又将摸完”的表述,在《花月痕》第四七回中有写到:“各营贼正在睡梦中,忽觉得火焰飙起,呼声振天……摸刀的不得刀,摸枪的不得枪”。这两个句子中的“摸”字皆有“用手探取,掏出”的意思。例句(3)中的“吃”在桐乡方言中是“喝”的意思,“吃酒”就是“喝酒”,一般指去参加亲戚朋友的喜宴,喝喜酒。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歧意颇切,对酒不能吃。”《朱子语类》卷二七:“如一碗水,圣人是全得水之用,学者是取一盏吃了,又取一盏吃,其实都只是水。”明圆信《天目山居》诗:“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老残游记》第六回:“有一天,在饭店里多吃了两钟酒,就发起疯来。”《老残游记》第二十回:“我有一种药水,给人吃了,脸上不发青紫,随你神仙也验不出毒来!”以上句子中的“吃”都是解释为“喝,饮”的,而在普通话中,“吃酒”这种表述几乎已经消失了。由此可知,桐乡方言饮食类词汇中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词汇。

其次以名词为例:

(1)饭米糁开其台子廊的。(饭粒掉在桌子上了)

以上例句中的斜体名词为古汉语用法。例句(1)中的“饭米糁”在桐乡方言中就是饭米粒的意思。在《说文》中有提到:“古文糂作糁,以米和羹也。一曰粒也。”可见“糁”字具有“粒”之意。唐秦韬玉《春雪》诗:“重寒空思寂寥,玉尘如糁满春朝。”《续传灯录·普贤元素禅师》中提到:“囊无系蚁之丝,厨乏聚蝇之糁。”还有在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中有“裹一顶红巾,珍珠如糁饭”的描写。这些句子中的“糁”均有“米粒,饭粒”的意思。

最后以形容词为例:

(1)咕子里点汤滚代。(锅子里的汤沸了)

(2)邑洗怀求腈肉,非洗怀求油肉。(他喜欢吃瘦肉,不喜欢吃油肉)

以上例句中的斜体形容词为古汉语用法。例句(1)中的“滚”字在桐乡方言中指水或汤煮沸了的样子,一般会说“水滚了”或者“汤滚了”,所以“滚”有受热沸腾的意思。宋庞元英《谈薮》:“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眼,初滚曰蟹眼,渐大曰鱼眼。”《朱子语类》卷十:“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还有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也有将“滚”解释为液体受热沸腾翻动的样子之意,“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刷洗锅儿煎滚了茶”。例句(2)中的“腈”字在桐乡方言中与“油”相对,“腈肉”是指现在普通话中所用的“瘦肉”。《集韵》:“腈,肉之粹也。”《玉篇》:“腈肉。”

上文从动词、名词、形容词三个角度稍加举例来论证桐乡方言常见的饮食类词汇中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词汇。这些古汉语词汇的延用反映了桐乡方言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体现出当地方言对古汉语的传承。这些饮食类词汇中的古汉语成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桐乡方言的一个特色。

三、桐乡方言饮食类用词的特点

桐乡话作为浙北吴语的一个重要分支,长期以来与以北方方言为蓝本的普通话既有共通的地方, 又有一定的区别。桐乡话与普通话中的共通之处体现在很多表述中,比如:“烧鱼”、“烧饭”、“烧菜”中的“烧”字,“炒面”、“炒菜”等词中的“炒”,“焯水”、“焯菠菜”等词中的“焯”,“蒸蛋”、“蒸包子”、“蒸馒头”等词中的“蒸”,这些动词普通话里都在说,桐乡方言中也在说,而且使用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再比如“包子”“酱油”“盐”“葱”“姜”等饮食类字词只是在发音语调上与普通话略有不同而已。当然,由于桐乡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其本身又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所以桐乡方言是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的。相对普通话而言, 桐乡方言中常见的饮食类词汇主要有以下几个用词特点。

(一)同义异形

同义异形在此处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桐乡方言和普通话中对应的部分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词的语素会有些不同,另一种就是桐乡方言常见饮食类词汇中有词序颠倒的现象。首先举例说明一下第一种情况,比如“朝饭”在桐乡方言中指“早饭”,例如“起来求朝饭了(起床吃早饭了)”。“夜饭”在桐乡方言中指“晚饭”,例如“邑根早要来求夜饭(他今天要来吃晚饭)”。普通话中的“山核桃”在桐乡方言中是“野蒲桃”,例如“侧起消梦记到干货店里称个一两斤野蒲桃来(出去别忘记到干货店里称个一两斤山核桃)”。接下来是第二种情况的例子,比如普通话里的“粉丝”在桐乡方言里是“丝粉”,例如“阿拉孙诺恩洗怀求丝粉(我孙女喜欢吃粉丝)”;普通话中的“蔬菜”在桐乡方言中是“菜蔬”(菜肆),例如“早辰光到菜场廊买点菜蔬(早晨去菜场买点蔬菜)”。

() 同形异义

在桐乡方言中,有些词汇和普通话的说法相同,但是词义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同形异义”。例如,一个人去世了,亲戚近邻去他家吊唁他并且在他家吃饭,这一事件在桐乡方言中被称为“吃豆腐”,如“村里老张走了,小王家要去吃豆腐了”。既然在桐乡方言中“吃豆腐”是指去丧家吊唁吃饭,那在普通话中,“吃豆腐”是如何解释的呢?“吃豆腐”现在多指调戏,占别人便宜。此外还指开玩笑。最普通的意思就是吃豆腐这种食物。在桐乡方言中,“点心”是指普通话里的“午饭”,如“你吃点心了吗”,而在普通话中,“点心”是指饭前或饭后的小量餐饮。此外,在桐乡方言中,“吃白饭”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只吃饭不做事,例如“这个人只知道吃白饭”;另一个意思是指“吃饭不付钱”。在普通话中,“吃白饭”一般指人在吃饭时不吃菜只吃饭。

(三)同义多形

饮食文化作为地方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对于彰显地方特色具有重大作用。饮食类词汇本身就在反映地方特色和当地的文化风情,饮食类用词的独特性为该地“打造”了一张展示地方特色的名片。所谓同义多形,就是普通话中的词汇所对应的方言中的词汇不止一个,有两个或者三个或者更多。虽然在普通话中和在方言中的表述不同,但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是同一个,指的是同一种东西。

接下来列举一些同义多形的词汇:

1、普通话中的“水蒸蛋”在桐乡方言中叫做“淆碎蛋”或“水炖蛋”,其中“淆碎蛋”的使用频率相对更高一些。“根早夜饭弄个淆碎蛋求求”(今天晚饭弄个水蒸蛋吃吃)。

2、普通话中的“莴笋”在桐乡方言中叫做“笋括菜”或“乌苣笋菜”。

3、普通话中的“芋艿”在桐乡方言中叫做“恩艿”或“毛恩艿”或“恩艿头”或“洋恩艿”,其中“恩艿”的使用频率会更高一些。“女要求恩艿哇?”(你要吃芋艿吗?)。

4、普通话中的“厨房”在桐乡方言中叫做“灶头”或“灶头间”,很多时候“灶头”会专指烧饭的灶,所以在指“厨房”的时候“灶头间”使用得会更多。

(四) 专有词汇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方言早已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和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桐乡方言中的专有词汇就是一种鲜明的身份识别的“符号”,它们极具地方特色,与普通话中的对应词相差很大或完全不同,所以这类方言词汇在使用的过程中很难或几乎不能被外来者所理解,只有同乡人才能轻易理解。以下举一些常见的例子。

1、桐乡方言里的“湾转”指的是普通话中的“河虾” (如“邑想求湾转”(他想吃河虾));

2、桐乡方言里的“水产”指的是普通话中的“河蚌”(如“酿醸弄了好森水产回来”(奶奶弄了好多河蚌回来)),河蚌无论形状和大小都统称为水产。

3、桐乡方言里的“糕鲁棒”指的是普通话中的“麻花”(如“沃想求糕鲁棒”(我想吃麻花))。

4、桐乡方言里的“长生果”指的是普通话中的“花生”(如“女要求长生果哇啦?”(你要吃花生吗))。

5、桐乡方言里的“甏里菜”指的是普通话中的“腌渍装甏的雪菜”(如“阿婆来摸甏里菜,沃起帮邑开门”(外婆来拿腌菜,我去帮她开门));

6、桐乡方言里的“恩艿”指的是普通话中的“芋艿”(如“要求恩艿起台子廊弄”(要吃芋头去桌子上拿));

7、桐乡方言里的“洋山茹”指的是普通话中的“马铃薯”(如“邑洗怀求洋山茹,已经求了好几个代”(他喜欢吃马铃薯,已经吃了好几个了))。

8、桐乡方言里的“乌苣笋菜”指的是普通话中的“莴笋”(如“根早夜饭烧个乌苣笋菜”(今天晚饭烧莴笋))。

9、桐乡方言里的“丁香萝卜”指的是普通话中的“胡萝卜”(如“沃非洗怀求丁香萝卜”(我不喜欢吃胡萝卜))。

10、桐乡方言里的“香泡”指的是普通话中的“胡柚” (如“跨点把结个香泡剥的”(快点把这个胡柚剥了)。

此外,普通话里的“南瓜”在桐乡话里叫“饭瓜”,普通话里的“大白菜”在桐乡话里叫“胶菜”,普通话里的“地衣”在桐乡话里叫“地滑塌”。当然桐乡方言中还有许多饮食类的专有词汇,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只列举一些相对比较常见的饮食类专有词汇。

(五)外来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近些年来,桐乡方言词汇的发展和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外来词已经被借用到桐乡方言的饮食类用词中, 比如“咖啡” (来自英语中的coffee) 、“巧克力”(来自英语中的chocolate)、“汉堡”(来自英语中的hamburger)、“咖辣粉”(来自英语中的curry)、“披萨”(来自英语中的pizza)、“沙拉酱”(来自英语中的salad)等。这一类外来词在桐乡方言中日渐普及。

四、结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方言可以说是地方文化刻在人们身上的一个鲜活的印记,它对于外地人来说叫方言,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乡音。作为中国人,拥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不遗忘方言,却是我们与故乡之间的一种羁绊,它让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记起那片养育我们的土地。本文主要探究了桐乡方言饮食类词汇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分析了桐乡方言中常见饮食类用词的特点。桐乡方言作为浙北吴语的重要分支,它具有吴语的共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它自身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它承载着桐乡运河文化、蚕桑文化、菊文化等桐乡特有的文化,是一串桐乡特有的“文化密码”。然而,随着人员的流动、普通话的推广和新词语的出现,方言的消逝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我们很容易发现,当下年轻一代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当中好多人都已经不会说桐乡方言了,即使是会说,他们说的韵味也和老一辈所说的不同了。我们要知道,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地方语言。保护方言工作刻不容缓,它已经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一项重大工程。而对于方言来说,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不是去静态地研究它们,而是应该去使用、开发它们。只有合理使用、开发方言,方言才更有可能传承下去,并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

[2]桐乡地方志办公室 编. 沈建锋 执行主编:《桐乡方言志》,方志出版社2014年8月。

[3]王士杰:《桐乡土话——民间视角与地方记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4]章颖:《嘉兴方言中饮食类用词特点的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年01期,第52—53页。

[5] 姜慧:《记录千年方言之根,传承梧桐乡音之雅——评<桐乡方言志>》,《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4期,第153—155页。

[6]《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桐乡通讯》(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