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

杨文兵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计算机行业的高速发展,多种新型技术的创新让计算机的各种系统都有着新的操作方式,尤其在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之中,传统的系统配色不能适应当前的系统需求,往往就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问题,加之计算机配色系统之中的基础油墨数据库本身的数量相对较少,就会导致专色油墨配色的精准性大打折扣。为了进一步加快油墨数据分析,提升油墨质量,增加油墨数据储存量,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配色系统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当前基础油墨数据库建立为基础,通过系统的配色试验操作方式,对现有的油墨数据库进行检验分析,以此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优化,转变传统的数据库建立模式,以求能够加快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建立,优化数据库建设质量,推动计算机内部系统改革,提升计算机的配色率。

关键词:计算机配色;油墨数据库;应用

在传统的配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不同色彩的调配往往是以一定的基础经验为核心进行的颜色配比,这种配色方式的操作,主要是以人力为基础,以经验为手段进行操作的,要求相关的配色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验手段。若对颜色的配比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实施配色的过程中就会缺少严谨性和规范性,也会导致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幽默效果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从而出现色彩漂移的现象,导致最终的配色质量降低。为了更好地发挥配色质量,通过计算机配色系统油墨数据库的建立和实际应用,能够更好地梳理当前的配色方式,有效的调节配色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加快问题梳理,提升配色率,满足相关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

一、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二十世纪中期为了更好地观察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内容,相关技术人员已经逐渐了利用仪器对一定的配色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但是在实际的工作推进中并没有将这种系统充分的应用到当前的各大领域之中。当第一台设备用于颜色预测的商用模拟计算机在纺织工业之中充分使用,当进入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数字化的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操作方式,对颜色内容进行判断和预测,于是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配色技术在工业发展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我国虽然对于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较晚,同时将其应用在工业中也相对较少,但是截至目前情况分析可知,配色系统上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已经有了新的突破。当诸多的高端成果备注件的使用在工业发展的环境之下,令整个计算机配色技术能够有效的适应工业的发展要求,让一些配色系统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业化内容,热衷依赖于计算机测色配色技术。由此观之在计算机配色系统中用以判断本国颜色工业的配色系统尤为必要。

二、基础油墨数据库的建立

现阶段我国所实行的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主要是以CMS-1000型的高性能电脑配色系统以及WKB型微机配色系统结构。随着新型的配色印刷方式的呈现,对于色彩的质量提出了相对较高的基础要求,采用现行的计算机配色的转向系统可以更好地配置专色色墨。在当前测色配色的转向技术中,主要是以基础的油墨数据库为核心对整个专色配色进行检测。

为了更好地判断当前的数据库设备在现行的基础数据使用中我们可以将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称之为“胶印油墨数据库”,基于此所使用的工艺手段主要是胶版印刷,在实施色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基础的油墨浓度的实际测量主要是以“垫白”的滤镜测量方式为主。在正常的状态下,铜版纸所使用的油墨类型主要以黄墨、绿墨、青墨、黑墨,还有品红墨、橙色墨等基础配色为主。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使用的油墨配色系统仍旧是以传统的系统为主。

在进行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可以通过基础色样为核心实施配色构建,在对整个目标颜色进行配色的过程中,可以以分光光度计进行基础的测量分析,然后将整个目标色的各项指标数据与相关的内容充分的结合,这样就可以将专色的配方进行重新的设定构建。在实施配色的试验检测分析的过程中,要将整个基础的色墨和相对透明的白墨进行一定的调配分析,通过调配出不同浓度的色墨,将其作为一定的调配分析,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色墨,将其作为基础的色调,以保证整个系统内部色彩的完整性。在将基础色墨进行一定浓度的配比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打出三条一样的色样,同时合并同等质量的白墨色样。在实施色样的测量过程中,首先可以利用系统软件分光光度计实施预热,在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再将最终的测量数据结果进行明确。在正常的情况下,测量工作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在不同的色样上进行取样,再在配色系统中进行设定,然后将最终的测量结果进行加权处理。需要通过测量光谱的反射率,主要是纸张、基础油墨的色样以及白墨色样为核心进行操作的。在实施色样的选择过程中,要选择墨色相对均匀的两个部分,同时将油墨的实际价值在计算机中进行输入。

在实验中选择某印刷厂的一目标色 173C专色进行配色实验,通过测量后得到它的色度值为:L=58.73,a=56.33,b=62.12,通过对计算机配色结果进行分析,利用配色软件对目标色进行配色得到油墨配方,再通过配色软件修正得到精确配方,按照配方制作色样测量在 D65 光源,2°视场下色差为 0.63;在 D50 光源,2°视场下色差为 0.64,在符合色差要求0.7的前提下,对于所给定的配方进行打样测量,同色异谱指数为 1.03 ,色样基本符合要求,

三、对于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的检验分析

为了有效地加快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的建立,首先要在反射光谱和色密度光谱的检验分析,观察油墨色样的反射曲线本身对于基础色墨浓度的影响和之间存在的实际关系,判断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反射曲线形态。基础的色墨浓度和最终的反射值之间呈现出反比例的效果,随着浓度的逐渐降低,最终的反射值也会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其次对于基础油墨的色样浓度进行检测,通过对相关光谱反射的内部计算结果,得出一定的差值,这样就能清晰地得出最终色差值的大小。对于色差情况的分析观察,可以使用传统的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计算方式进行测量。通过对于色差进行比较, 就可以判断出打样误差。比如,如果色差没有超过3,而且平均 的色差已经局限在2以内.就说明打样误差已经符合要求,基础 油墨数据库也就相对准确。对于色差情况的判断,可以采用 Spectro Eye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

总结:在实施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中,所有的基础专色配色工作应当全面建立在基础的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信息系统之中。对于数据库的内部信息进行系统的监测规划,从而有效稳定实现色墨的校正工作,专色油墨本身的配色准确性得到全面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技术手段、经验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多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并不能对多重检验校对方式进一步的认识,为此作为相关的技术人员,要重新梳理当前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数据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问题优化,从而全面深化内部管理工作落实,做好专色油墨配色的精准性调配,以实现最终配色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邢洁芳,胡桂春.计算机配色系统油墨数据库建立及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99-102.

[2]李小东,赵东柏,冯利军.计算机配色理论与实践[J].绿色包装.2017,(2).53-59

课题编号FG202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