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VS致敬”经典《回忆鲁迅先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质疑 VS致敬”经典《回忆鲁迅先生》

刘娜娜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中学 243000

摘 要: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堪称经典名篇。学情调查阶段,学生对于文本的浅薄认知,导致不解甚至误解,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引导七年级阶段的学生回归文本,领略“平淡中的不平淡”、朴拙中的本味、寻常背后的深情,教师必须从学情出发,秉承“长文短教,繁文简教”的原则,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尊重学生经验,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教学。引导学生在质疑经典的问难声中,拨开迷雾,了解作家萧红独立特行的散文风格:片段化、细节化、情绪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向经典致敬!

关键词:长文短教 教学内容 学生经验 教学活动 文本细读

引 言:特级教师王君说过:“教学方式的选择由什么决定的呢?首先是教学内容,其次是学生经验。”所以,教学这一课,我认为:必须从学情出发,回归文本,秉承“长文短教,繁文简教”的原则,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细节描写”和“批注阅读”为两大抓手,关注鲁迅形象的另一面,还你个人间鲁迅;并引导学生在质疑经典中,从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入手,让学生的初读体验和当堂所得发生激烈的碰撞,闪出思维的火花,最终能够水到渠成的了解到“萧红体”传记文学三大特征:片段化、细节化、情绪化,完成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向经典致敬!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任何文本,只要一沾上鲁迅的边,似乎就有不可承受之重。备课的过程就是“扔”的过程,就是下定决心“不讲”的过程。王君老师在她的“青春语文”里告诉我们:“课堂设计,就是不讲的艺术,然后,才是讲的艺术。”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在四十五分钟内,哪些不教?哪些浅教?哪些深入的教?总之,长文必须短教。教什么?我设立如下教学目标和内容:

1.关注鲁迅形象的另一面,理解作者深沉而克制的情感。

2.学会使用批注阅读,捕捉文章细节,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个性解读。

3.了解“萧红体”传记文学三大特征:片段化、细节化、情绪化。

《回忆鲁迅先生》一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细节描写非常丰富。在一件件平常小事中,在旁人未加注意的细微之处,萧红用它细腻敏锐的笔触进行描绘,微中传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第一追求就是让语文教学回归文本,扎根于文字,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本领。由于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已重点学习过细节描写,第四单元教学也已学过了批注阅读法中的“感想式批注”、“疑问式批注”、“点评式批注”、“赏析式批注”等阅读方法,这一课正是巩固旧知、学以致用的好机会。所以,我把“继续学习使用批注阅读,捕捉文章细节,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个性解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也是判断一堂课有无语文味儿的重要标志。教师大胆放手学生,点评即可。

黄厚江老师说过:“教什么的问题,永远是语文课程第一位的问题 。”文本是一条长街,教学的目的也许就是:点亮这条街上一盏又一盏的灯,而不是,非要数清楚街上的每一块石头。所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说:“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面对七年级的学生,那就要尊重学生经验,也就是儿童经验,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教。儿童喜欢的方式是什么?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名言警语忆鲁迅”。上课伊始,我以赛读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开篇,互联网威力尽显,不管是鲁迅的《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是《自题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或是《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亦或是“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栩栩如生的诗或句,激活了学生的想象,那些有关鲁迅的生涩的印记随风而逝,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战士、导师的形象,一个伟岸高大的神的形象站立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语文活动,是以语言为载体,积累为手段,激趣为目的。拉近了学生与年代久远的文本的距离,顺势为下一活动中鲁迅形象的反差做铺垫。

活动二“填词拟题话鲁迅”。语文泰斗宁鸿彬主张“从题入手,举纲目张”,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课文标题“回忆__________的鲁迅先生”的空白处填上修饰语,并结合导学案第一课时第一题:提炼片段,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不看书本讲故事,为你所填的词语作解释,并上黑板板书。这样的活动,不仅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升梳理课文内容、提炼主要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从题目入手,简单好操作,师生共同确定主词“凡人”,精准锁定切入点,让学生不自觉中感受到平和而温情的鲁迅形象另一面。

活动三“批注阅读评鲁迅”。这一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请你找出来,用赏析式或点评式批注法,在书本上批注阅读,写好后,小组内互换交流,派代表上台分享。批注阅读法和细节描写作为旧知识,巩固并学以致用是浅层目的,终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关键语句,字斟句酌,理解语言背后的作者深沉而克制的情感,我手写我心,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我特别预设了两处细节批注,重点揣摩品咂,化简为丰、变隐为显,同享文字盛宴。

一处采用类比手法:通过对“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和“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已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呼兰河传》)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其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种近乎啰嗦式的反复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在苦苦追忆自己的精神之父的情深和作者对祖父深情的眷恋及不舍。

一处是,采用王君老师的“散文整容诵读法”,把鲁迅先生晚加班这一片段中的细节变换标点符号,用诗的形式重新组合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余映潮说:“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在朗朗书声中体会萧红看似平淡语言下面的别具诗心,谁说她的语言不美?她是以诗一样的语言在写散文。

三次语文活动,三次阅读体验,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读还觉语言寻常平实、难言其好,再读朴拙的文字背后领略到一些本味,三读发现有更多意味隽永的细节和隐情。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这一次次感知思辨中,深度导引里,提升发展,天光云影共徘徊!


王君说:“优质的教学深植于优质的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属于教师本位的。而课堂教学,是立足于学生本位的。把细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这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渡过这千山万水,只有一个摆渡者──教师。”

纳兰说:“当时只道是寻常”,可是在文字的国度里千回百转之后,却发觉那一切不可能寻常。

我说:“莫道当时是寻常”!我愿以文字为篙,文本为桥,带领孩子们,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待我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王君:《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2]王君:《王君讲经典名篇》(人民出版社)

[3]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中学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