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文化“项目式”英语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3

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文化“项目式”英语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李燕芳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4)

摘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项目式”教学法,对大学英语中融入中国文化进行教学模式设计及改革实践,分析实践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解决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法;中国文化;教学实践


在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兼具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性质,在语言学习、文化交流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重点。

然而,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集中在英语国家,而对中国文化的涉及甚少,虽然近几年来也有些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文化知识,但是大都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导致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和实际交流中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难以用英语来传授中国文化,很多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此背景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必须改变现状,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如何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比如尹彬《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与意义》、陈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李琴《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吴洋《大学英语教学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等。然而,学术界对大英教学研究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对中国文化进行实践探究的很少人涉及。本文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依托,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法实践研究,探索此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优势。

一、项目式教学法研究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项目式”教学法的研究大都针对英语语言艺术、经济、数学、科学等学科来开展教学实验。而本教改项目的研究方向是“项目式”教学法在二语课堂中的应用,故将视野集中在“项目式”教学法与二语学习的研究成果上。经过文献的搜集梳理,发现国外针对“项目式”教学法运用于二语课堂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项目式”教学法在二语课堂中的实践(如Legutke&Thomas,1991等);(2)对“项目式”教学法二语课堂的教学反思(如Eyring, 1989等);(3)“项目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比较研究(如Jantima Simpson,2011等);(4)“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于二语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如Malcolm &Rindfleisch, 2003等)。

而纵观国内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不少教师也意识到“项目式”教学法对二语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纷纷撰写论文介绍“项目式”教学法(如蔡兰珍,2007等);报道“项目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如李竹青,2002等);也有些学者对“项目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做了比较研究(如姬振亭,蔡红玉,2016等)等。总的来说,国内外对“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于二语教学课堂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且在深度和应用性方面,大部分仍停留在对该理论的应用和介绍上,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研究成果比重并不多。

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依托,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法实践研究,探索此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优势。


二、“项目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

“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始于美国,盛行于欧洲。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此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依托具体项目,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以成果展示为目的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完整有意义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在项目活动过程中习得知识和能力。本研究基于“项目式”教学法,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在大学英语课中国融入中国文化,避免“填鸭式”教学。(2)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改善其“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中国文化“项目式”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框架如下图:

6262389ec1104_html_c6a85c579d91af1c.png


鉴于我校大英课学时较短,(一学期32学时),本教改研究将中国文化分为若干个项目,并给所教授的每个自然班分组,运用“项目式”教学法进行中国文化教学。同时为了解学生参与该教改课程的学习效果,在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后,课题组教师将采用问卷形式对参与该教改实践的学生进行调查来了解教学效果。中国文化“项目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其思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项目内容设计:本教改项目结合所使用的大英教材,分配好中国文化课所需的课时,将中国文化分成若干类:民间工艺(陶瓷、剪纸、草艺、布艺、茶艺、刺绣等)、民间艺术(戏剧、国画、对联、文房四宝、皮影戏、雕刻建筑艺术等)、风俗习惯(春节写对联,贴窗花、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赏月及少数民族节日等)、诗文鉴赏(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等)、中华美食(八点菜系、中华老字号、各地小吃等)及故事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奇等)等六大类。其中每个项目都必须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目录、故事梗概、作者主要思想主张或作品流变、参考文献等部分。

第二步:项目布置:根据第一步项目内容的设计,将中国文化分为六大教学项目,并结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与之相匹配的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需选出一名组长,统筹项目,在此过程中,有碰到任何疑难问题,由组长负责汇总,并与教师沟通及时解决),将教学项目分配给学生,每个兴趣小组每学期完成两个不同的项目。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先在组内进行总结,对项目进行批评与反思,所有组员进行心得体会的交流,鼓励汇报形式的多样性,然后每组推荐一名成员在班内进行汇报交流。

第三步:项目展示:每个兴趣小组各准备3-4周的时间,每名项目组成员都需要精心准备材料,梳理自己小组的项目,制作汇报的PPT, 汇报以英文为主,辅以汉语解释。小组汇报完成后,项目教改组教师将对每一组项目进行点评和指导,同时教师针对学生在做PPT口头汇报时出现的纰漏和缺陷,进行修正、补充和引导。学生项目的展示在课堂完成,预计整个学期需要花4-6个学时完成。

第四步:最终评价考核:教学项目的质量直接纳入整体课程考核。两次项目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20%,包括项目完成情况(小组提供的影像或文字资料、文献、调查问卷等资料)、项目展示以及小组对项目的批评及反思三个部分。最终成绩由教师打分、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三个部分组成。通过该新的考核机制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项目上激励学生认真完成所分配的项目。

第五步:调查问卷及访谈:为了解学生参与该教改课程的学习效果,在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后,课题组教师将采用问卷形式对参与该教改实践的学生进行调查,同时根据问卷的反馈情况,抽取若干名学生进行访谈,及时反馈教学成果并修正存在的问题。

三、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后,我们通过问卷星对所教授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268名学生中,有92%对基于“项目式”的中国文化课程总体非常满意;97%的同学认为在英语课上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99%同学认为通过此次教学实践意识到非常有必要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70%同学认为除了知识提高外,在团队合作、责任当担等方面收获也颇多。此外,通过学生撰写的反思日志可以看出,他们通过中国文化的“项目式”任务,不仅提高了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提升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震撼;增强了参与性。

反思一:在这一次抽中的演讲题目“中国精神”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中国精神在疫情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各类术语的翻译都是很复杂的,完全和平时的口语表达不同,这大大锻炼了我的翻译能力以及开阔了我的眼界。

反思二:我认为在此次团体作业中,我更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团队成员相互分工的高效率,更通过此次活动我知道了许多有关Chinese Cooking的 内容,希望以后能够和朋友们一起去旅游品尝。

反思三: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中国神话和传说对我国文化的重要性。在查找有关中国神话和传说时,要多方面结合借鉴,有些内容网上查找是有些错误的并且不全面,需要去结合有关中国神话的文献资料完善。

由此可见,这一课程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有其可行性及优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该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还是碰到一些困境,比如做一个中国文化项目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搜索与梳理材料,也会碰到一些翻译任务,这对课业量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在项目研究中,缺乏团队合作,随便应付,导致最后展示的作品质量不高。

结语

虽然中国文化“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遇到一些困境,但是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较强的推广价值。在大英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对母语文化的鉴别力,树立了民族文化自信。该研究基于“项目式”教学法,通过主题设计,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项目的设计,通过搜索、阅读大量文献来构建中国文化体系,促进了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灵震撼,是解决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此教学实践研究也为大英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切入点,也为促进大英思政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 蔡兰珍. 项目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课程资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4):55-58.

[2] 李竹青. “项目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中的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7):78-81.

[3] 姬振亭,蔡红玉.传统课堂教学法与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异同[J].文教资料,2016(9):146-147.

[4] 尹彬.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与意义[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154-156.

[5] 陈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99-104.

[6] 李琴.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9):91-93.

[7] 吴洋. 大学英语教学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15-219.

[8] 丁言仁,刘海平. 探索英语写作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外语界,2011(2):11-13.


姓名:李燕芳(1982.03--);性别:女,民族:汉 籍贯:福建省莆田人,学历:研究生,毕业于厦门大学;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备注:2020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外语教改教研专项)课题编号:(S)JSZW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