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徐志勇

鹿寨县中医医院,, 545600

摘要:目的探究胺碘酮药物,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问题,该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问题。方法:以院中收治的此类病患为对象,将选取其中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再给组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两组患者使用两种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一组使用胺碘酮治疗,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根据治疗方式命名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以便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患者出现了一些情况,从治疗总有效率上看,胺碘酮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37%,与常规组的81.58%相比,可以看出胺碘酮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来看,常规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事件更多,其发生率更高,即胺碘酮组<常规组,且结果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胺碘酮药物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问题中,其治疗效果更好,且与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临床中。

关键词:胺碘酮;安全性;疗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问题,且这种问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较大影响,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使患者失去生命[1]。因此,对该类病患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且能够挽救患者生命。本文就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通过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结果,分析胺碘酮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患者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将作为研究对象的7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使两组人数均等,每组38例患者。再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分别实施胺碘酮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各组别命名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后,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记录,并将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现将两组患者资料整理如下:常规组:女性16例,其余22例为男性;年龄区间为35岁~68岁,经计算平均年龄为(55.3±3.5)岁。观察组:男女性患者例数均等,都为19例;患者年龄范围为38岁~70岁,(56.7±3.9)岁为患者的平均年龄。两组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且两组患者的以上资料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入院所有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基础治疗,如给氧、进行心电图监护等,在患者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常规组患者给予药物利多卡因,进行静脉滴注,首次用量为50mg,如果药物使用后,患者的症状无有效改善,就可以考虑进行静脉滴注,且把给药速度适当降低。胺碘酮组的患者使用药物胺碘酮治疗,具体方法为:首次用量在200ml左右,将胺碘酮200ml与20ml的0.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混合后,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控制好注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在给药期间密切监视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情况,在患者情况好转后,逐渐减少药物用量,或转为口服胺碘酮药片,一次服用0.2g,一天三次,具体用量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1.3 评价标准

1.3.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显效:患者的心率恢复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有效:心率改善明显,相关症状也有所缓解;无效:患者的心率和相关症状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记录患者经过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胃肠道反应以及浅静脉炎等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工具使用SPSS24.0软件,用t检验用χ±s的形式表示的计量资料,对以率(%)表示的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由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发现胺碘酮组的为97.37%,常规组为81.58%,两组结果相比,胺碘酮组的治疗效果更好,且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组别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计

胺碘酮组(n=38)

1(2.63%)

17(44.74%)

20(52.63%)

37(97.37%)

常规组(n=38)

7(18.42%)

13(34.21%)

18(47.37%)

31(81.58%)

卡方值

5.029

P值

0.025

2.2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分别记录如下,胺碘酮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仅有2例,少于常规组的11例,由两组结果对比,可以发现,胺碘酮组<常规组,且经过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组别

低血压

胃肠道反应

浅静脉炎

总发生率

胺碘酮组(n=38)

0(0.00%)

1(2.63%)

1(2.63%)

2(5.26%)

常规组(n=38)

3(7.89%)

5(13.16%)

3(7.89%)

11(28.95%)

卡方值

7.517

p值

0.006

3、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类疾病,该病本就会对患者的心肌造成损伤,而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室性心率失常则会加剧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加之此种疾病的发病急,病情严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目前,治疗该疾病的常见药物有利多卡因和胺碘酮等,利多卡因应对心脏病类的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疗效,但是其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反应,另外,其使用剂量不好控制[3-4]。与之相比,胺碘酮的使用,能够抑制钙、钠离子的内流,从而减缓心室肌细胞的传导,缓解心率失常情况,最终使室速情况消除[5]。本文将胺碘酮和利多卡因为治疗此种疾病的药物,将其分别应用于两组患者中,将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6%和28.95%,且胺碘酮组<常规组;在治疗疗效方面,胺碘酮组患者的治疗总效率更高为97.37%,常规组为81.58%。以上结果对比均经过统计学检验,且P<0.05,说明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得出,胺碘酮的治疗效果更好,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也更少,说明该种药物具有较好的作用,可以考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艳.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013(015):246.

[2]王林.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012(012):55-57.

[3]王刚.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17(07):86-87.

[4]郭万伟. 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167-168.

[5]戴慧.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02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