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城市城区生态绿脉的延续与空间的完善—以洛阳市街道坛头绿化改造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园林城市城区生态绿脉的延续与空间的完善—以洛阳市街道坛头绿化改造项目为例

宋利娜 1 屈向荣 2 宋丽敏 3

河南奥本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1-2 河南意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3

摘要:城区绿化改造必须考虑现在已经形成的绿化格局,在保持原有绿化空间格局和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居民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现代化。一方面保持城区旧的绿化文脉的延续,塑造与传统绿化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城市特色;另一方面,要为传统城市绿化形态引入现代生活元素,赋予现代生活内容,实现城市有机更新。

关键词:坛头绿地、口袋绿地、生态绿化、海绵城市、雨水花园

1城区绿化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城市街区原有的绿化已经无法在保持旧有的格局的基础上,容纳新增的文化和生态功能。街区的发展长期受到限制,将会出现人口过多,绿地减少,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因此从小的方面讲城区绿化改造势在必行。

城区绿化改造必须考虑现在已经形成的绿化格局,在保持原有绿化空间格局和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居民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的现代化。一方面保持城区旧的绿化文脉的延续,塑造与传统绿化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城市特色;另一方面,要为传统城市绿化形态引入现代生活元素,赋予现代生活内容,实现城市有机更新。

2 洛阳市街道坛头绿化改造实践

2.1洛阳市街道坛头绿化概况与现状问题分析

2.1.1 洛阳市园林绿化概况

洛阳市中心城区绿地面积5742.9公顷,绿化覆盖率37.9%,绿地率3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47平方米。洛阳中心城区现有公园、街头绿地60余处,共1788.25公顷,另外生产绿地面积427.9公顷,防护绿地面积894.7公顷,附属绿地面积1805.6公顷。城市主次干道228条,街道绿化普及率达到100%。本地乡土植物在城市绿化建设中达到80%以上,牡丹品种已达到1100多种。

2.2.2 洛阳市园林绿化现状问题分析

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主要集中在洛北片区,以涧西区分布相对密集;专类公园主要集中在洛南片区,以洛龙区为主。公园面积以50公顷以下为主,多为小型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可达性较好;50公顷以上的公园占比不多,主要分布在城市核心区,聚集形成城市的生态绿心。

公园绿地主要存在问题:城市绿化率高,人们主观感受到的绿色较多;城市绿量不足,三大绿化指标偏低;绿地建设速度难与高速发展的城市扩张相匹配;绿地结构有待优化,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公园绿地可达性不足,利用率较低;绿地建设缺乏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特色吸引力不足,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道路绿化主要问题:道路绿化绿量达到相关要求,丰富度较高,但是缺乏精致和高品位的节点绿化,以及代表洛阳市城市特色的道路绿化;随着城市开发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所定位的公园绿地亟需进行景观设计和景观绿化提升,同周边城市建设所具备的功能相协调;城市重要地段以及门户区域景观需要进一步提升。

项目涉及道路改造15条,道路坛头绿地及交通岛绿地改造50处,街边口袋绿地15处。

2.2 洛阳市街道坛头绿化改造

2.2.1 保留旧的绿化基底,延续城市绿脉

洛阳市作为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项目充分尊重城区道路的现状肌理和文脉,保持街区绿化历史场所感的连贯性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延续街区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使街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亲切的、舒适的街区。比如在开元大道定鼎门街南侧坛头绿地改造中,针对现状植物种类少,色彩及层次单调,缺少夏季开花植物,缺少主景。林下黄土裸露,景观效果较差。方案提出增加春花植物,丰富色彩;保留现状乔灌及球类植物,增加宿根花卉,并增加对节白蜡(造型植物)搭配置石打造景观焦点,营造植物高低远近不同层次的变化,形成独特的街角一景,增加街区的文化性、生态性、趣味性。

比如在古城路学府街街头绿地改造中场地道路的铺装风格遵从整体景观控制原则,突出自然、土野,通过自然石材、木材的运用达到设计效果;同时在重要区域突出简洁、现代,与都市文化接壤,主要运用成品加工的砖材、机制材料。园路场地铺装突出自然、土野,通过自然石材、木材的运用达到设计效果。园路场地铺装突出简洁、现代,与都市文化接壤,主要运用成品加工的砖材、机制材料。

2.2.1 开辟新的绿化风格,发展和完善绿脉空间

设计提出绿化风格目标为强化洛阳市区轴线绿地,凸显洛阳低碳理念,延续交通旅游枢纽功能,强化轴线整体性功能,塑造洛阳城区特色景观大道,形成现代都市标志性景观,打造洛阳城市绿色印象。设计提出“整合、再造、衔接、贯通”八字方针,整合周边绿色资源,再造生态景观大道,衔接城市与区域景观,贯通绿色锦绣长廊。

遵循增加景观可识别性,强化区域特征、品牌形象,设置标志性景观;考虑地域绿化特色以及文化归属感,增加特色空间,避免与其他城市的雷同;重点景观区域设置开放空间和视觉走廊,增强可达性;


根据道路性质特点在合适的地方适当增加可停留和交流空间。

比如在瀛洲桥南绿地改造中,建设生态排水沟和雨水花园,它区别与传统排水沟,是在沟底及沟壁采用植物措施或植物措施结合工程措施防护的地面排水通道。与传统圬工排水相比,生态排水沟造价低、景观效果好、生态效益高。有效解决城市雨洪,提高道路景观质量。

通过绿地结构梳理,针对不同的绿地类型及绿地问题,以对绿地生态系统及城市建成区的干预程度从高到低的基本准侧进行排序,设定七类情景,根据各种情景拟定因地制宜的绿地提升策略。

2.3 新的绿化风格与城市文化文脉有机结合

以节约为前提,不浪费现有绿化资源。以现状为基础,使方案有可操作性;以整合为主,化繁为简,突出主题。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设计提出“再生、再造、再开发、优化、活化、增量、保护”新的绿化风格与城市文化文脉有机结合。

再生:策略主要是选取现有闲置地及空地,通过新增多功能绿地及景观水体,建设更多有活力的开放空间。再造:策略主要针对被建筑物或道路阻断的生态绿地,通过修复生态肌理,链接被隔离的生态用地,维持完整性及连续性。再开发:策略主要针对城市文保用地和滨水绿地,通过恢复并注入新的绿地功能,打造城市中心区的绿色功能空间。优化:策略主要针对缺乏绿地的居住区或城市公共中心,整合周边绿色资源,增加绿地功能多样性。活化:策略主要针对目前使用率较低的绿地,通过增加服务设施及活动类型,融入多样休闲活动,向社区绿地、口袋公园、街心公园升级。增量:策略主要针对缺乏可绿化用地的城市密集区或立交、高架桥、通过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来增加绿化覆盖率。保护:策略主要针对现有河道和绿地斑块加以保护,扩大辐射范围,提升生态效益及生态机能。

比如在华山北路绿地改造中,方案设计突出生态性原则,种植以大乔木+小乔木+地被形式,设计为丰富的植物群落,增加常绿植物的选择,种植方式以自然式为主,同时增加春花植物,突出春季植物景观。微地形的塑造,有利于自然生态的植物群落形成,考虑在国花宝居安置区区域,内部增加自然园路。

在西溪游园绿地改造中,以几何式的园路贯穿整个带状绿地,最大限度的保留现状树木,将植物的自然式种植与园路的几何式布置相结合,分割出丰富的景观空间,并设置坐凳供行人停留休息。在生态保护方面沿路建造有雨水花园,打造不同的植物造景效果的同时,更能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相呼应。

3 结语

城市绿化和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必须不断更新和发展,城区绿化如果只为保护传统而限制更新活动,就会是失去城市的生机和活力。如何为现有的传统城市形态和模式注入现代绿化元素,使城区绿化得到有机更新,项目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园林的融合与创新 《风景园林》 李雷 许健宇

[2]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 俞孔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