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核化学防护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海湾战争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核化学防护的启示

王跃东

防化学院研究生


海湾战争[1]是核化武器直接威胁下的常规作战,虽然交战双方最终均未使用核化武器,但战争准备、战争进程中,交战双方在核生化武器的攻击与防护方面都做了大量准备。研究交战双方威慑与反威慑的“软杀伤”斗争策略、攻击之矛与防御之盾的硬实力较量,对于我军未来立足核生化条件下作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宁可备而不战,不能战而未备,准备打才有可能不必打。揭秘的美国国防部报告中,称1989年秋,美国就将对其威胁重点从西南亚转向了阿拉伯半岛,并设想制定了一个“基本计划纲要”,并组织了代号为“内部观察90”的重大演习。正因为有了预先准备,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3天后,布什政府就做出了出兵海湾的决策。

一是大肆宣传使用核化武器,形成强大震慑。交战双方都把使用核化武器作为威慑对方的手段并大肆进行媒体宣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后,为对付多国部队优势兵力的常规威胁,动摇对方国家的战争决心,首先公开宣布,准备使用“大规模破坏性和战略威慑武器”。美、英和以色列等国领导和高级军界人士纷纷登台,利用新闻媒体表明强硬态度。布什总统公开宣称,一旦战争爆发,绝不会束缚将军们的手脚,如果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它将受到最严厉的报复。由于美方的严重警告和化学攻击武器系统的配套与完善,使得萨达姆十分担心对方的化学报复和政治审判。这是伊方未敢贸然使用化学武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多方精心充分准备,摆出化学战架势。伊拉克积极进行化学战的实战准备,将6个化学基地昼夜进行各种毒剂的生产,在伊沙、伊土边境地区和科威特均部署了化学武器,南部的空军部队装备了化学炸弹和布洒型化学武器,还从国外购置了大量防化器材,在南部地区修建了10多个防毒剂中心,在靠近科威特的地区修建了5、6个毒剂洗消厂,准备了数万件防毒面具,还请西方专家研制了核、生、化三防车。美军也做了充分的化学战准备。美军在海湾地区准备了大量的化学武器,神经毒剂有沙林、梭曼和维埃克斯,糜烂性毒剂有芥子气。可供实战使用的毒剂总量达2700多吨。除化学武器外,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还做了核反击准备。据统计,在伊拉克东南面多国部队的舰艇上和沙特阿拉伯的基地上,部署了400多枚核弹头,伊拉克北面土耳其境内的北约基地部署了350枚核弹头。双方的精心而充分的准备,都是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最终谁都不敢首先使用核化武器,导致海湾战争成为一场严重核化威胁下的常规作战。

三是调配防化人员装备,积极备战迎敌。美国向海湾地区部署了为数众多的防生化部队。第一批部署的防生化部队有2个陆军防化学营营部,7个重型洗消连、7个双重任务连(洗消和烟幕)、4个核生化侦察排,以及一些防化增援小队,此外,还建立了责任洗消区。1990年11月,布什总统又向海湾战区增派了2个陆军化学营营部、5个重洗消连、3个烟幕连、5个双重任务连,以及一些防化增援小队。这样美军在战区的整个防生化力量达到了45个单位,6000多名人员,450多部侦察、探测、洗消和发烟车辆。多国部队的飞机、坦克也都配有先进的三防系统。爱国者导弹连的指挥控制中心提供了数十辆毒气探测、检测车辆,其中,包括最先进的狐狸核生化侦察车。多国部队除编制内的防化部队外,捷克等东欧国家还向海湾专门派出了防化分队,加强多国部队的专业防化保障能力。化学战的突然性,决定了其对已做好防化学准备的部队起不到应有效果,最终伊拉克放弃了使用化学武器。

四是打击核化设施,削弱化学战能力。摧毁伊拉克化学武器设施是美军“沙漠风暴”行动空军作战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一项积极的化学防御行动。1990年12月,在美国本土专门成立一个小组研究确定袭击伊拉克化学武器设施的最佳方案,并进行多次试验。精心选择袭击时间和弹种,使毒剂扩散降低到最小限度。在制定计划和战争全过程,搜寻和摧毁化学武器设施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在38天的空中作战中,美国及多国部队的空军多次打击伊拉克的化学武器设施,先后摧毁了伊方30个核化武器生产设施、11个化学武器贮存库,严重破坏了3个化学战剂工厂,从根本上削弱了伊拉克生产、使用化学武器的能力。遏制化学战的命门还是破坏其发动化学战的能力,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首先打击伊化学设施,也是其最终未使用化学武器的重要因素。

(二)政治决定军事,战争服务大局,用与不用都要符合世界局势。军事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核化武器不论其威力如何,仍是一种战争工具,服务于政治目的。一个国家是否发展、使用核生化武器,首先取决于其政治需要。

一是密集外交旨在获取最大支持。美国着眼维护其战略利益,精心制定多套战略方案和作战计划,其出兵海湾战略企图非常明确,就是要建立冷战后的“国际新秩序”,显示美国在世界的领导作用,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美国想利用萨达姆提供的机会插足中东,抓住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谴责态度,总统布什、国务卿贝克、国防部长切尼迅速马不停蹄四处活动,建立了广泛的反伊联盟,最大限度的孤立了伊拉克,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促使联合国安理会一连通过12项针对伊拉克的决议。

二是经济制裁旨在孤立迫伊就范。美国挑动106个国家和地区对伊拉克实行全面经济制裁,采取冻结资金、停止贸易等手段,断绝了伊拉克的财政和武器来源。谋求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争取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合作,迫使伊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是军事威胁旨在不战屈人之兵。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不惜以核武器相威胁,称已经做好核反击准备,一旦伊使用化学武器,就将对其进行核打击。在伊拉克东南多国部队的舰艇上和沙特基地上,部署了400多枚核弹。在伊拉克北面土耳其境内,北约基地部署了350多枚核弹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1991年1月20日报道,美军在海湾地区部署月1000件核武器。

(三)技术决定战术,知己知彼、因情施变,才能有效控制核化威胁。

一是要有较高的装备技术储备。虽然美军也签订了《防止核扩散条约》,但其并没有因为承诺不首先使用核化武器,而放弃了对核化武器的研制,特别是其国内随着世界新的核化武器的诞生,跟进做好相应的核化武器的防护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虽然库存量不大,但其技术储备和完善的工业体系不可小觑,如果战争需要,就会立即投入生产,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配发部队。美军的成功做法,启示我们必须时刻瞄准世界前沿核生化武器的型号、威力跟进做好相应防护装备的研制工作,始终保持技术上的优势,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不致受制于人。

二是要有较强的国防工业体系。美军在短短6个月的准备时间里,防护服需求量从每月3.3万套,激增到每月7万套,部队紧急配备了正在研制的XM-21遥感式化学毒剂探测装置,更新了M1-A1坦克超压冷却系统,这些强大的后勤、装备保障能力,为海湾战争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官兵心理上对伊军使用化学武器的恐惧感。美军强大的生产能力,启示我们必须加强军民融合,平时积累相应的数据资料,对接专门的生产厂家,一旦战时需要,能够立即投入生产相应的防护装备器材,开足马力最大限度保障部队急需。

三是要有较高的防护训练水平。在“沙漠盾牌”期间,美军各兵团、部队积极进行从个人生存技能到保持大部队行动能力的防生化训练。在单兵训练中进行防生化共同科目训练和戴面具适应性训练。普遍进行防毒面具实毒检验,提高了士兵的防护信心。同时,还进行了多项较大规模的防生化生存训练和演习,锤炼了官兵侦毒、预警、洗消、救护能力。美军临战训练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必须提高实战环境下防护训练,特别是防护训练的合成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穿戴防护装具的条件下,进行武器装备操作和各种技能训练,提高官兵战斗状态下核化防护动作标准。在部队综合演练中,专门设置相应的防护课目,提高部队在不同作战模式、不同战斗时节中核化防护组织指挥能力。

[1] 王鹏. 伊拉克战争[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