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心心相印,携手陪伴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3

家校 心心相印, 携手陪伴成长

何欢欢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

摘要:“家校合作”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要充分调动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者”的积极性,引导家庭支持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与家庭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需要紧密合作,构建和谐的家校协同育人关系,推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为陪伴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影响家校关系的因素:

1.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误区。家长对教育有三个认识的误区:第一,家长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情;第二,家长简单地认为家校合作就是积极配合教师开家长会,督促孩子写作业、多看书等,而在孩子的心理、思维及性格发展等方面缺乏教育意识;第三,家长认为自己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参差不齐,有的能够配合学校的工作,有参与的愿望,但属于被动型,只有在接到学校或班主任的邀请时才会参加活动;有的家长对学校教育有极大的热情,有参与意识,能主动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还有的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配合学校工作;更有一些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更谈不上与学校的合作。

2.父母受教育程度。随着家校合作的日益普及,对于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他们不仅有强烈的个人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张,对孩子的成长期待和发展愿景普遍比较高。我们发现父母参与家校活动越多,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越认同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坚持性也越高。充分的家长参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也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孩子的成长生活过程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可孩子的成长中却常常背负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时就提前“规划”,7个月就提前教识字、背唐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代价就是牺牲孩子的快乐和自由甚至于健康。每个家长与孩子都渴望优秀,但通往顶峰的道路并不好走,优秀的成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目标的合理选取就显得尤为关键。家长应引导孩子设立合理的目标,这个目标应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使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切忌目标过高或过低。并且应帮助孩子将目标具体化,落实到每一天,使孩子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收获进步,形成积极进取的品质。

4.家长的教养压力。当父母感到教养压力大时,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在参与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养压力大的父母对负面的信息更敏感,更容易出现误解和矛盾;而且在遇到矛盾时,他们也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家校矛盾的顺利解决。

5.没有合适沟通平台。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虽然在主观上是能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的,在教育初期也会和家长积极沟通。但时间一长,许多家长无法参与家校合作,甚至部分家长连次数有限的家长会都难以参加,就严重打击了教师推动家校合作的信心,消磨了热情与积极性,导致家校合作流于形式。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家长比较被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能遵从。教师习惯了这种优越感,家长也习惯了这种服从感,双方无法实现心灵和思想上的有效交流。

总的来说,家校合作的目的就是通过老师和家长携手努力,陪伴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既能充分地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满意度,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优化家校合作的策略

相信学校老师,夯实家校合作的基础

1.建立家校之间的信任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

家长对于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极为关键,家长的信任是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能够帮助孩子在新的集体中建立信任关系。与孩子沟通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传递出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的信念,加深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认同感,从而使孩子能够积极地听取老师的教导,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只有家长摆脱焦虑,才能传递给孩子更多的正能量,使孩子的身心能够更好地发展。这样家校之间才能形成一股强劲的合力,将教育效果发挥到极致。

2.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融合家庭教育理念

家长可以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在家庭中自觉配合学校的教育,使得孩子的教育目标更加一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身;通过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通过家庭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逐渐形成一个内外优化的教育环境,进而提升学生的教育效果。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功能和要求上也各有不同,但二者对孩子的发展都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并在二者根本目标一致的前提下,通过双方沟通交流、良性互动达到合作,从而达成促进孩子发展的最大化效果。

3.理清家长和老师的职责,划清家校合作的边界。

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极为不可或缺,有着相同重要的地位。虽然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重合部分,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因此,家校合作中家庭和学校双方的职责存在着清晰的边界,不能彼此替代和越界。因此分清家长与学校之间在教育的各个方面的权责界定,才能对教育任务有着明确的分工,促进家校间的良好合作,实现家校之间的真正共育。家长要尊重学校正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际,学校也要主动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校智慧沟通,提高家校合作效能

1.把握沟通原则,树立正确的沟通态度

家校合作能和谐互补,需要建立在沟通顺畅的基础上。家校沟通需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沟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并及时跟班主任沟通,主动配合班主任工作,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工作。其次,与班主任进行沟通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老师,这是开展交流的基础和前提。进行沟通的时候,应以平等的态度给予对待,尤其是针对班主任提出的合理建议和观点等,应耐心、虚心接受,目的是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工作。

  1. 优化沟通模式,不断提升家校的沟通效果。

(1)积极参加家长会,学校家长会一般每学期召开一次,每次召开2—3个小时。班主任会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在家长会上进行详细的介绍,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教育情况,包括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同时,在家长会中,家长还可以将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进行分享,使得家长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家长可以自发组建班级家长教师协会,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反映家长的需求和想法,及时与班主任沟通,扮演学校与家庭之间桥梁纽带的作业,发挥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职责。

(2)家校叙事

家长在平时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会积累一定的案例与故事,家长通过回顾反思,可以得出不少的教育心得。将这些教育故事与心得在家校活动中与老师、家长们进行分享。这样的叙事分享活动有助于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学习彼此的优秀之处,在沟通交流中获得进步与提升。

(3)借助校园开放活动,走进校园中,对学校的教育情况、孩子的学习表现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据此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效果。

(4)注重线上和线下双结合。在线下合作方面, 积极组织各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大讲堂、专家讲座、建立家校共同体等形式。在线上合作方面, 维护家长微信群, 定期在群里针对孩子成长, 家校联手建立电子成长档案, 共同记录并分析孩子真实的长短板, 促进家校融合。通过这些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家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数据共享。

(5)认真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关注孩子身上存在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6)家校读物

认真阅读学校推荐的指导性读物,通过这样的读物可以使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与校园特色活动,了解家长如何与学校配合,一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并熟悉孩子所在班级任课教师的一些简要概况。

家长还可与学校分享一些温暖的教育故事,优秀家长的教育事迹,由家委会和学校一起整理汇总,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重要观点,编制出相关的校刊,从而实现及时高效的家校信息交流。

家长参与学习课程,提升家校合作品质

1.以身作则,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

家长是孩子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要想让孩子热爱学习,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素质品行,家长首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起努力。家长不仅是孩子学习路上的培养者、陪伴者,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伴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知识、新理念,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与孩子一起共同进步,成为孩子成长之路上的好榜样,促进学习型家庭的建设。

2.参加社区、学校组织的“家长学堂”

参加学校举办“家长学堂”系列讲座,通过学习专业的家庭教育专家或者对教育颇有心得的家长代表传授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技巧。积极参加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参加学校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设的教育讲座,学习针对家长的专业培训,学习家长如何处理孩子特殊情绪、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如何高效辅导孩子作业、如何有效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等等,针对中学生青春期和叛逆期的成长特点,在专业的心理教师协助下家长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等。

3.建立家长社群,提升家庭教育品质

  1. 家长自发组织社群

家长自发组织一些年龄相近的家庭联合体,定期去有一方面特长的家庭里去学习知识、技能,并由那位家长担任家教重任。在这个联合体中,父母教的不仅是自己的孩子,同时,自己的孩子也接受其他家长的教育。各家庭取长补短,尝试不同的家教风格,家长可以同时反思自己的家教,使家庭教育更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

  1. 以网络为依托,组建家长了解孩子以及家长之间互相了解学习的虚拟平台。

在平台上提出一些常见的教育问题,让家长们积极参与讨论,家长们或多或少地都可以谈一些做法和体会。还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开展家长社群工作,比如单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等。同类型家庭的分享更易产生共鸣,在活动过程中,很多共性问题的成功解决得到共享,个性问题同时得到商讨。

  1. 参与不同形式的联动活动

根据居住社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相同的家庭设计开展不同形式的联动活动,如开座谈会、一起学习、一起旅游等。家长们在也可依据自己和孩子的需求组织和尝试不同的活动,加强家长之间的交往,实现家长的互相影响。通过家长社群让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发现并自觉运用无处不在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提升。

4.了解自己的家庭教育或亲子沟通困境,增强参与家校共育的反思意识

对于“学优生”而言, 要追求卓越。家长应反思如何帮助学生学业更进一步, 更包括道德品质的提升, 如帮助同学、利人利己, 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培养其反思意识, 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对于“中等生”而言, 要夯实基础、整体提高。家长应反思如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不懈的品质, 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奋进, 这一过程需要得到饱含感情的激励。对于“学困生”而言, 需要家长帮助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多视角找到孩子的闪光点, 进行针对性激励,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从而全面提升自我效能感。

家长多元参与学校活动,家校合作共育

学校服务家庭,家长走进学校,家校相互影响与支撑,家庭、教师和学生多方受益。每一位父母都是一个课程资源,资源丰富,各有所长,父母资源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为学校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社会考察提供场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家长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及社会资源,建设一系列德育实践基地,分时间、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身心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只有家庭和学校心心相印,充分发挥家长和教师的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携手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家校合作共育——中国家庭教育的新趋势》

2.吴重涵,王梅雾《共建大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