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

付林 赵芳

山东派瑞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山东 德州 253000

要: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大型污染企业的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工作也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与其他行业领域的监测技术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发展相对较慢,并且未能及时与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互联互通,这种情况不利于整体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监测;质量问题;对策

  1.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的作用

  1. 有助于环境污染预防机制建设。对于环境监测而言,主要用于水源以及大气的污染治理工作。运用环境监测能够不断的提升污染的预防机制。在进行水体水质的监测中,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获取,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将水源治理作为重要的参考。运用评价分析的方式对水源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污染范围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价,进而进行环境污染预防机制的有效制定。在大气污染的监测工作中,很多城市产生了雾霾,这种天气在对行车视线产生影响的同时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大气污染的监测中,需要对大气污染物的含量做好监测工作,并加强计算,对其含量进行精准的获取,并对相应的技术指标进行明确。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环境监测的方式对空气中的指标变价情况进行分析,做好空气流动状况的分析工作,为环境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2. 有助于推进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协调性。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断增加。要想和当前的发展情况相契合,就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做好有效的动态监测,进而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的水平,加强对环境数据的准确分析,进而制定出环境保护策略,提升对地区性环境污染程度的改善。

  3. 有助于预防污染突发事故。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经常产生。如果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就会不断的扩大其影响范围,导致在污染的预防中其效果有待提升。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控制,能够对污染产生的突发事故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进而对可能产生的突发事故进行预警,缩短启动应急预案的时间,进而确保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

  1. 当前生态环境监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1. 环境监测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政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难以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这种情况会导致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环保部门的执法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和相关法律来开展工作,环境监测政策无法有效落实,都将导致环境监测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2. 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最终效果。高等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责任,但开设环境监测专业的院校却十分有限,学生在选择高校专业时,往往会选择较为热门的专业,从而导致环境监测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3. 环境监测设备陈旧、老化。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地区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采购了新型的监测设备,然而,某些县城仍然采用陈旧、老化的监测设施。这些陈旧、老化的监测设备,不仅无法满足目前的环境监测需求,还会导致环境监测数据不全面、不精确。这些问题与缺乏环境监测发展资金密切相关。环境监测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换代,也会导致监测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进而导致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4.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精确度较高的监测设备和监测技术。然而,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起步较晚,通常需要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监测设备。在引进这些监测设备之后,相关数据监测人员并未深入了解设备运行的机制,无法熟练掌控握设备的操作要点,从而导致监测数据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此外,环境监测设备的精密度较高,当监测设备发生故障时,专业人员必须及时检修与维护,否则就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数据的及时获取。

  1. 新形势下改进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

  1. 对环境监测进行统一管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各个部门的合作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做好实际情况的考察,有效防止重复性监测工作的发生,降低在人力物力以及资源方面的浪费情况。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中,部门需要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加强环境监测网络的有效利用,提升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统一管理可以在降低对资源浪费的情况下进行的,加强各个部门的科学讨论以及信息交流情况,进而不断的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进步,加强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2. 严格把控仪器设备的质量。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用到许多仪器设备,其质量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选择仪器设备检定或校准单位时,相关人员一定要全面调查其信誉、资质、能力等。同时,还要认真检查检定或校准证书,确保检定或校准的结果符合给定分析方法的相关规定。另外,为了使仪器设备一直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在两次检定或校准期间,相关部门一定要制定完善的核查程序,并规范执行。同时,实验室要结合仪器设备的特征、性能、操作环境以及使用频率等,设计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周期,通常来说,周期为3个月或半年。对于重复使用的定容器具而言,在正式使用之前一定要清洗干净。若是有条件,要分开使用提取标准品和样品的玻璃容器,防止相互污染。对于玻璃容器,尽量不要使用过度刮擦或蚀刻的。此外,为了检查玻璃器具、溶剂、试剂、试验用水等有无污染,可以使用空白实验。

  3. 大力支持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自主研发。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相关部门在积极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的同时,需要加大监测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相关部门可以与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设置监测专业,不仅可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环境监测人才,而且能够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4. 保证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环境监测机制的完善与否,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只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效果,落实相关法律政策,才能有效规范环境监测工作,减少环境监测行业乱象。相关部门还需要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提出严格的要求,着力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相关部门需要在完善保障制度、充分发展监测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监测设备、提高监测人员素质的基础上,保证监测工作数据的准确性、连贯性、及时性。

  5. 建立完善的监测质量评价体系。为了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要建立完善的监测质量评价体系,对各项评价标准进行优化,确保科学合理,为后期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指导。一般来说,环境监测工作内容非常复杂,在制定监测质量评价体系时,相关部门要综合分析监测工作的全过程,据此制定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和流程。同时,要综合分析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妥善解决,使监测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另外,在质量评价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技术规范,确保各项环节的操作流程符合标准要求,从而有效控制监测质量,充分发挥出环境监测的作用。

结束语

总言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机制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从而助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建军.多部门联动下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17):242-243.

  2. 刘旭超.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26):383-385.

  3. 孙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的对策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14):176-177.